人民网
人民网>>人民扶贫频道

扶贫路上,他“燃烧”自己托起希望

李传君
2017年01月03日08:35 | 来源:农民日报
小字号
原标题:扶贫路上,他“燃烧”自己托起希望

  王波张晓东本报记者李传君

  2016年8月30日一大早,四川省阆中市枣碧乡清河村贫困户何春军便来到自家正在修建的猪舍化粪池旁,等待着驻村农技帮扶干部杨正江依约前来对排污线路进行规划。

  上午10点,约定的时间已经过去了一小时,一贯守时的杨正江仍旧未到,何春军的心里开始惴惴不安,他拿出手机拨打了杨正江的电话,然而电话却并未有人接听。

  临近中午,何春军终于等来了杨正江的消息。村党支部书记何均勇电话告知他:“老杨在来村途中突然感到左边身子剧烈疼痛,被紧急送往阆中市人民医院进行救治,已经确诊为突发心肌梗塞,正在进行抢救。”

  虽然经过手术,杨正江暂时脱离了危险,但病房里的杨正江又牵挂起清河村的扶贫工作,休养间隙,他写下这样一首诗:

  昨日助收情时现,今日医护守身旁。孤独含泪多忧伤,何时挥戈征沙场……

  真心帮扶:养殖摘掉贫困帽

  2016年4月,在外务工多年的何春军回到村里,准备发展生猪养殖,也就是在那段时间,何春军认识了这个总在村里出现的驻村农技帮扶干部杨正江。59岁的杨正江是原枣碧乡畜牧兽防站的站长。精准扶贫实施以来,他承担起了清河村69户贫困群众的农业技术帮扶工作。

  一番交流,杨正江爽快答应了何春军的请求,承担起养殖场的指导帮扶工作。选址成为他首先需要帮忙解决的问题。为了最大限度节约资金,杨正江经过多次实地勘查、测量、论证,建议将何家闲置的老屋改造成为养殖场。不久,杨正江制定了一份详细的改造方案,其内容涵盖了圈舍的安排、通风设施的设置,以及排污管网的修建等方面。

  圈舍改造期间,几乎每天杨正江都会到何春军家进行技术指导,并根据需要,适时对改造方案作出优化调整。“在老杨的建议下,我在原来的瓦房中新建了一层夹楼。同时将饲养过道建在了屋外面,这样一来,圈舍就增加了至少40%的使用面积。”何春军说。

  眼瞅着圈舍改造即将完成,杨正江又开始为猪源引进操起了心。经多方联系,何春军成功引进了一头杜洛克优质种猪和9头繁育母猪,养殖场正式步入正规。

  6月的一个夜晚,贫困户何明吉家的母猪在产下猪仔后一直不进食,这可让何家人慌了神。杨正江连夜赶到何明吉家,经诊断,原来是母猪产后感染,他随即开出药物进行调理。

  “大户引领,小户示范,共同带动”,这是杨正江为清河村生猪产业制定的发展方向。在他的帮扶下,如今的清河村生猪养殖蔚然成风,整体养殖数量较之前至少翻了一番。

  8月底前,何春军的养殖场已出栏生猪40余头,脱贫的目标提前完成。而何明吉家全年可出栏生猪10头,戴在头上多年的贫困帽就要摘下了。

  用心做事:科技照亮扶贫路

  在何明吉家的墙壁上,张贴着一则打油诗《养猪歌》:“抖料加水要适当,水加多了事难成。一捏成团丢下散,猪儿喜吃长得欢……”并没有多少文化的何明吉,背诵起200余字的《养猪歌》却熟练无比,且每句话都能说出其中的门道。

  何明吉告诉记者,这首《养猪歌》在村里贫困户家中都能见到,其作者正是杨正江。

  结合贫困群众文化程度普遍较低的实际,善于总结、喜爱写“诗”的杨正江决定将生猪饲养、防疫、驱虫等养殖知识编成朗朗上口的打油诗,方便群众理解、记忆进而掌握。

  又如“谁说养猪没有巧,三样工作最重要:防疫消毒加驱虫,猪儿无病长得好。吃的地方扫干净,卧的地方要干燥……”这样的《养猪歌》一经推出,便受到群众的一致好评。

  在此基础上,杨正江又累计在村里开展大范围培训4次,小范围培训10余次,培训人员达180余人。每次培训前,杨正江都会逐一到养殖户家中进行走访,及时搜集掌握发现的问题。

  在枣碧乡畜牧兽防站站长王政的眼中,杨正江是一个对工作近乎苛刻的人。

  如火七月,酷暑难耐。为防止季节性流行性疾病的发生,杨正江和王政每天都要走村入户,开展疫病防治工作。

  早上8点出门,挨家挨户调兑好消毒药品,杨正江总会耐心讲解,直到养殖户全面掌握了消毒技巧后,才去往下一家。很多时候,他也会背起消毒器械,走进刺鼻难闻的圈舍,亲自进行示范,或是代为进行消毒。

  “天气炎热,衣服基本就没干过,错过饭点更是常有的事。”据王政介绍,那段时间,患有慢性胃病的杨正江,每天忍受着胃病的折磨,愣是坚持完成了全村的疫病防治工作。

  严格要求,换来的是清河村无疫情发生、无生猪死亡的良好局面。包括生猪在内的畜牧财产有了保障,贫困群众脱贫也就有了盼头。

  费心谋划:产业托起脱贫梦

  从2016年3月开始,原本已经闲下来的杨正江重新变得忙碌起来,每天都早出晚归,这让妻子胡秀华很不解。而且一到晚上,杨正江都会伏在书桌上,聚精会神写着什么东西。

  杨正江编写的正是清河村的产业发展及科技扶贫规划,由于他不会电脑,所以费的时间也比常人多。“由于年龄大了,很多时候记性不好,有时候凌晨三四点钟突然醒来,想起还有什么东西和资料需要补充,马上又起来接着写。”杨正江说。

  “以生猪养殖为主导产业,探索建立产业园区,发展长效产业,带动贫困群众脱贫奔小康。”按照既定的产业发展思路,杨正江和清河村党员干部一道,动员10余户贫困户组成合作社,以土地入股的方式,建立园区,种植黑黄豆50余亩。

  回想园区建立之初,贫困户何志荣并不愿意入股。得知消息后,杨正江多次来到何志荣家中,耐心地向其讲解政策,核算入股分红能产生的收益,打消了何志荣的疑虑。

  总面积为436亩的园区里,栽种好的6万余株红心猕猴桃长势喜人。田间地头,数10名贫困群众培土,施肥。今后,这里将成为清河村69户贫困群众脱贫攻坚的主战场。

  阆中市农牧业局副局长陈志红告诉记者,最初选派农业科技人员进村时,即将退休的杨正江并不在考虑之列,然而得知消息的杨正江却主动申请,自愿参与进来。

  杨正江病倒在扶贫路上的消息传开后,当地党员干部很受感动。在枣碧乡党委书记敬中恒心中,杨正江始终是那个下村最频繁,帮助群众最热心的人。他用兢兢业业的工作态度和精深的专业技术,托起了清河村贫困群众脱贫的希望。

(责编:李彤、蒋琪)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