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人民扶贫频道

依山而建古民居 层层叠叠入云端

浙江丽水杨家堂村不准建新房

廖  敏  季  伟
2016年12月09日08:06 |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小字号

  浙江松阳三都乡杨家堂村。
  资料图片

  烟雨过后,雾气渐渐散去。远眺杨家堂,斑驳墙体的金黄色,瓦片苍老的黛色再加上袅袅炊烟的乳白色,在水汽氤氲的山间宛若画卷。这座由黄色泥土和黑色瓦片构筑的“江南小布达拉宫”——杨家堂,就以这样质朴的姿态呈现。

  隐匿在大山深处的浙江丽水松阳杨家堂村坐落在三都乡的群山环抱中,距离市区仅15分钟车程。古民居依山而建,随着村道的坡度一级级向上延伸,阶梯式层层铺开。整个村落上下屋高低落差2至3米,延展高至200米。鳞次栉比的古建筑间,一层层翘首相对的马头墙上随处可见充满韵味的壁书壁画。杨家堂人将《朱子治家格言》《孝经》《宋氏宗谱家训》里的文字悉数搬上墙。几百年之后,虽字迹难辨,但历史和文化的气息,依旧浓烈。

  村支部书记宋建彪介绍,杨家堂建于1655年,村主姓宋,明代开国文臣之首宋濂的后人隐居于此。每座幽深的老房子,都承载着一个家族几百年来或荡气回肠或平淡隽永的悠久历史。“为了保护古民居,村里不允许建新房。10户以上的老屋要连片修葺。”宋建彪说。

  在杨家堂村便民服务中心,进门便可看见墙上挂着的“村为老服务项目一览表”和“松阳电力驻村级便民服务中心服务事项”。再往边上,一个简易书架立在那里,陈列着满满当当的图书。除了农业种植、畜牧一类的书目,还有健康养生和孩子爱看的童话。

  “全村有400多人,常住的只有一半。”宋建彪说,“过去,高山茶叶和水果是村子和外界最大的联系。现在,每周末都有人来,写生的、摄影的、旅游的都有。最多的时候一天就有400多人。”这个藏匿在白云深处的人家,逐渐吸引越来越多的人慕名前来。

  杨家堂村20号是宋建彪的家,门上钉着松阳县人民政府颁发的“历史文化建筑”的牌子。铜门环历经岁月的侵蚀,击声却依然清亮如磬,青石铺砌的天井里栽种着桂树一株,还有兰花数盆、月季两三朵。

  “1亩地8000块钱左右的茶叶收入,10亩地一年纯收入大概在六七万。”宋建彪说,“今年打算腾出6间房做农家乐,楼下做厨房,楼上是民宿。”屋里每间房的雕花窗棂图案各异,古朴精致,整齐的电线隐藏在房梁屋顶间。

  “为了和老屋整体风格保持一致,这些白色的线路都被刷上绝缘漆改造过了。”宋建彪介绍,整个村落的电力线路走向都作了下地规划。松阳供电公司还为他们配备了电力指导员,不仅在配电房和线路改造上予以支持,还不时为村民开设文化讲座。

  杨家堂的每一块砖都有文化的积淀,历史在墙面上沉积,渗透进这里的每一寸土地。每块石头、每座牌坊、每棵树木背后,都似乎隐藏着历史和人文精灵,净化着杨家堂村民的心灵。


  《 人民日报 》( 2016年12月09日 19 版)

(责编:蒋琪、李彤)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