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人民扶贫频道

优势产业再升级品牌农业加把“火”

张艳玲
2016年11月29日08:26 | 来源:农民日报
小字号
原标题:优势产业再升级品牌农业加把“火”

  本报记者张艳玲

  在远赴俄罗斯作首场海外推介后,四川成都农业市级公用品牌——“天府源”又将回到主场,亮相12月1日开幕的“第四届成都都市现代农业博览会”(下称成都农博会)。作为近年来成都为开拓都市现代农业版图新增的两员猛将,此番首次联手让业界充满期待。

  可以预见,随着“十三五”成都建设“国家中心城市”和“绿色中国典范城市”的战略推进,身负经济社会“压舱石”重任的成都农业既面临新的发展机遇,也面临更迫切的发展要求。日前,成都市委市政府出台《以发展新理念为引领加快农业现代化高标准全面建成小康的意见》,对“十三五”期间全市农业农村工作作出部署,提出在确保2017年实现“两率先、两倍增”目标基础上,力争2020年全市农业增加值较2010年增长一倍、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两倍的更高要求。

  时间紧,任务重。面临消费需求结构的不断升级以及农产品供给从相对紧缺到结构性过剩的格局变化,成都都市现代农业潜力将如何被挖掘?一场由农业大品牌战略带动的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给出了答案。

  主导产业挖潜力品牌引领求突破

  40万亩茶园面积、30余个茶产业优势乡镇、81家茶叶合作社、10余个茶叶生产标准、茶园良种化率达85%……通过这样一组数据,三个关键词足以勾勒出成都茶产业经过30余年发展的基本轮廓:上规模、有组织、有标准。

  然而,若将眼光从生产端向市场端移动,则不那么乐观了。在成都171家茶叶企业中,产值上亿元的仅7家。即使是这些进入“亿元俱乐部”的茶叶品牌,从全国来看知名度也并不高。

  成都茶产业面临的困局具有典型性。金堂县食用菌产业、新都区泡菜产业、龙泉驿区水蜜桃产业、双流冬草莓产业……这些发展起步早、产品品质优、产业基础好的特色优势产业,越发清晰地认识到:走过了扩规模强标准的发展阶段,目前已经到了不得不闯市场创品牌的时候,只有提升产品市场知名度美誉度,才能增加产品附加值,挖掘促农增收潜力。

  显然,随着消费需求结构的不断升级以及农产品供给从相对紧缺到结构性过剩的格局变化,背靠大城市资金、市场、人才优势的成都都市现代农业,已经由资源要素驱动进入品牌引领发展的关键阶段。

  “如何通过政府来纠正由于农产品品牌建设中的‘公共物品’和‘外部性’等因素造成的‘市场失灵‘,是我们当前发展农产品品牌必须考虑的问题。”成都市农委相关负责人表示,农产品品牌具有的公共物品属性决定了政府的角色定位。

  2013年,成都开始着手培育自主农业展会品牌——成都都市现代农业博览会,正是期望打造一个推进都市现代农业发展、促进对外交流合作与农业品牌市场开拓的大平台。2014年初,时任成都市市长唐良智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成都将打造更多农业“天府品牌”,让“天府粮”“成都味”走进千家万户、走向全世界。成都农业大品牌战略呼之欲出。

  三级品牌闯市场各有所长聚合力

  郫县豆瓣、蒲江雀舌、崇州牛尾笋、邛崃黑猪……2000年后,成都各区县开始陆续探索以地标为主要内容的农产品县级区域品牌建设,集中力量对当地优势特色农产品进行挖掘打造。

  这其中不乏成效显著者。然而,囿于产业规模及县域资源限制,不少区县在地标产品的后续品牌打造中逐渐感到力不从心。记者梳理发现,在成都40余个地理标志保护产品中,涉及茶叶、白酒、蔬菜、水果、水产品等几十个种类,除两个为成都市政府申请注册外,其余均为15个远近郊区县所有,其中不少核心区域仅覆盖一个或数个乡镇。

  能否从市级层面整合这些种类繁多、特色鲜明的优质农产品资源,以快速形成市场影响力呢?经过长达数月的摸底调研,去年9月,成都出台《加强农业标准化品牌化建设的意见》,对成都农业品牌构建作出了“市级公用品牌+县级区域品牌+企业自主品牌”的顶层设计,进一步理顺了各级政府与企业主体之间不同用力方向,以确保1+1+1>3的集聚效应。

  今年7月,由成都市政府出资设立的国有独资公司——成都天府源品牌营销策划有限公司成立,被赋予“整合资源全力打造天府源品牌”的使命。其中,西南地区最大的农产品干货市场——成都市农副产品批发市场的改造最引人注目。根据规划,这个营业20余年的老农批市场将被改造为成都首个城市农业综合体,“天府源”品牌将贯穿其中。

  比起“天府源”,走过三年培育成长期的成都农博会已经可圈可点。业内人士表示,成都农博会的迅速成长,验证了“政府支持+市场运作”模式的有效性。

  对企业自主品牌的倚重延续了这一逻辑。在去年成都出台的一揽子农业品牌支持政策中,对企业最高可达100万元的品牌营销补贴,这一实实在在的“干货”占据了各大媒体重要版面和黄金时间。

  生产市场两头抓优质供给强保障

  品牌是引领,产品是支撑。去年,成都进一步从农业品牌建设视角推进标准化基地建设、标准化生产管理、标准化认证等重点工作,一场由品牌农业战略带动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正紧锣密鼓地展开。

  “比起生产环节,优质难优价的生产市场矛盾作为优质农产品供给保障体系的最大漏洞需要被认真对待。”成都市农委相关负责人认为,农产品的高度同质化、弱差异性,在品牌建设中如何建立一套消费者信任的可识别的质量保障体系,是破解矛盾的关键。

  一些传统生产主体正积极探索尝试。在不久前成都召开的全国“双安双创”会上,让汪洋副总理也点赞的都江堰蔬菜质量安全联盟便是一例。联盟以“公司+专业合作社+专业大户”机制运行,依托于公司遍布全国的市场销售渠道进行统一品牌销售,目前已粘合都江堰市70%以上的规模种植基地,获得的绿色食品认证就达16个。比起以前单家独户闯市场卖“大路货”,“联盟出品”让农产品价格平均提升15%以上。

  此外,大数据、物联网等新技术的应用正加速打破生产与市场的信息藩篱。蒲江县利用数据采集系统和多元信息传感器装备技术建立的土壤大数据平台;都江堰市构建的以网格化监管为核心,检测评价、追溯管理、物联网控制、标准查询为支撑的“五位一体”的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指挥平台;覆盖成都生猪定点屠宰场、重点养殖场、无害化处理厂的成都智慧动监系统……成都品牌农业被带入了现代信息技术的风暴中心。

  不容忽视的是,国家“一带一路”和“互联网+”技术正带给成都品牌农业更大的发展空间。日前,通过互联网找上门来的欧洲客商就让温江区和盛镇土桥村大红花紫薇营销专业合作社在“朋友圈”大为长脸。通过紧贴“一带一路”飞奔的蓉欧快铁,这笔200万元的花木订单仅需15天左右,就能抵达欧洲。

(责编:蒋琪、张歌)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