隴上江南橄欖綠
![](/img/2020wbc/imgs/icon_type.png)
56年前,老一輩革命家將油橄欖從異國他鄉引進中國,並親手種下第一株油橄欖樹,架起東西方文化和科技交流橋梁。
56年后,位於秦巴山區深處有“隴上江南”之稱的甘肅隴南市,60多萬畝油橄欖群山披綠,成為“中國油橄欖之鄉”。油橄欖在這個山大溝深、交通不便的地方扎根壯大,不僅惠及當地44個鄉鎮的40多萬名群眾,成為脫貧致富支柱產業,還讓國產高品質橄欖油飄香國內外。
立冬后,草木逐漸凋零,蒼翠的油橄欖卻在隴南市武都區桔柑鎮賀家坪村傲然挺立﹔喜獲豐收的村民潘讓平,正在給樹苗修剪、施肥……
20世紀80年代,“舶來品”油橄欖在隴南掀起種植高潮。因境內白龍江、白水江沿岸海拔1500米以下低山河谷地帶氣候、土壤條件與地中海沿岸油橄欖主產區極為相似,這裡成為我國油橄欖最佳適生區。
2002年,油橄欖來到賀家坪村。“枝條扦插育苗,葉子提取黃酮素,果子榨油,全身都是寶。”村黨支部書記潘小林在隴南市祥宇油橄欖開發有限責任公司考察后,發現油橄欖前景好,便帶動村民試種。
試種前,64歲的貧困戶潘讓平以傳統小麥、玉米種植為主,“撒一斗,收一擔”“還不夠吃”。試種三年后,細長的枝條被青色的果子壓彎,畝產600多公斤,產值3000多元,潘讓平嘗到甜頭。
從賀家坪村向對岸望去,一排排蒼翠的油橄欖樹次第鋪開。“賀家坪村獲得豐碩成果后,周邊大園壩、桔柑等6個村都來取經。”潘小林說,油橄欖產業逐步在溝溝壑壑間興起。
在前往賀家坪村的崎嶇道路旁,“脫貧致富,全靠產業”的標語格外顯眼。油橄欖產業為隴南脫貧攻堅注入活力,目前40多萬農民參與種植,全市油橄欖適生區戶均年增收3920元,4萬多貧困人口因此穩定脫貧。
窗外群山環抱,窗內祥宇公司技術人員趙良玫,將酒精溶劑緩緩倒入裝著橄欖油的試劑瓶,開始檢測特級初榨橄欖油理化指標酸度……
穩固產業發展基礎的同時,研發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產品,讓大山深處的祥宇公司走向世界。2017年紐約國際橄欖油大賽,祥宇特級初榨橄欖油榮獲金獎。之后,隴南越來越多橄欖油屢獲大獎,飄香國內外。
目前,隴南已有21家油橄欖加工企業,研發出80多種油橄欖系列產品。國產高品質橄欖油得到國際認可,隴南市經濟林研究院副院長鄧煜既欣喜也存擔憂:當前國內油橄欖企業仍存在規模小、運輸等生產成本高、加工能力低等問題。“民族品牌發展仍在路上。”
甘肅省林科院油橄欖工程技術研究中心主任姜成英說,部分農戶技術知識落后,很多不挂果或挂果率低品種影響增收。但對橄欖油市場發展而言更大的一個問題是,國內市場在區分橄欖油等級上沒有技術標准,使得“劣幣驅逐良幣”。
“仍需專業化分工來發揮資源優勢,加大前端產品開發及銷售渠道建設來轉化效益、樹立品牌。”蘭州大學經濟學院教授林柯說,油橄欖產業為隴南群眾提供了穩定增收來源,已成為當地脫貧攻堅的“壓艙石”。隻有打造成有競爭力的民族品牌,才能更好強產業、興鄉村,帶動更多人發展。
(據新華社蘭州電)
《 人民日報 》( 2020年11月16日 05 版)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