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道康庄”湖南篇

“輸血”解困“造血”脫貧 看安家峪村的“安家”蛻變

曾偉 彭應兵 張桂貴 周晶 何萌 林洛頫  梁秋坪 

2020年11月02日15:08  來源:人民網

群山環繞的桑植縣走馬坪白族鄉安家峪村,距離張家界天子山風景區僅10公裡,有著得天獨厚的資源,卻曾是典型的深度貧困村。

兩年前,這裡基礎設施薄弱,人畜飲水及生產用水困難﹔村集體經濟產業幾乎為零,家家戶戶的經濟來源主要靠外出打工,出行難、飲水難、產業難、就業難等問題成為脫貧的“攔路虎”。

走馬坪白族鄉全貌。石國良攝

如今,村民口中的安家峪村,已今時不同往日。“以前都是泥巴路,下雨天都不敢出門。現在路修好了,再遠的路也敢走!”“我們住在山上的村組也能喝上自來水啦!”“村裡大規模種上了白茶和藍莓,隻要肯干就能有收入!”村民們你一言我一語,講述著村裡的蛻變。

“2019年底我們整村實現脫貧,全村貧困發生率由2018年3月的25.05%降至0.57%,脫貧攻堅取得階段性勝利。”安家峪村支部書記陳善平底氣十足地表示。

屋場會上話心聲 夯實基礎補短板

2018年開春,三位工商銀行湖南省分行的年輕人背上行囊,從長沙出發,來到安家峪村開展幫扶工作。

來村裡的第一件事,就是走村入戶。安家峪村共有11個村民小組,每到一個村組,除了走訪貧困戶外,駐村工作隊還會搬著小板凳,和村民圍坐在一起,開一場暢所欲言的屋場會。

“隻要是關系到全村的發展,不限於貧困戶,大家都可以談談。”駐村工作隊隊長劉志東的話仿佛給村民吃下了定心丸。

“山腳下的村民都有自來水喝,憑啥我們山上的就喝不上。”“是啊,我們現在喝的都是山泉水,但是一到枯水期就沒得喝了。”幾位村民道出了心裡話。

工作隊了解到,長嶺崗、分水嶺、明陽灣三個村民小組地勢較高,水壓不夠,飲水是個大問題。針對這個困擾村民多年的難題,工作隊員們想方設法,籌集資金修建增壓泵房,清理更換蓄水池,如今安家峪所有的村民足不出戶就能喝上干淨安全的自來水。

由於村裡的變壓器老化,存在安全隱患,工作隊又對接電力部門,對全村電網提質改造,轄區內變壓器均進行擴容更換,沿線電杆、高壓裸線全部更換,全村農戶100%實現了生活用電和生產用電保障。

飲水、用電問題解決后,工作隊接下來要干的事就是修路。“我們要修好每一條路,要讓每一條路都是百姓過上幸福生活的康庄大道。”劉志東帶領工作隊,先后籌集資金100多萬修建了多條村主干道、組道。現在,一條條水泥路貫穿了村子的每個角落,修到了每個群眾的家門口,也修進了每位建檔立卡貧困戶的心中。

村組道路建設。劉志東攝

“工作隊駐村之后,幫我們解決了很多問題,現在的生活越來越好了。”安家峪村68歲的建檔立卡貧困戶楊國成笑著對記者說。

產業建設拔窮根 開拓渠道保就業

看著村民們的生活一天天好起來,三位年輕的扶貧干部又開始琢磨如何推動“輸血式”扶貧向“造血式”扶貧轉變,長久的帶動老百姓脫貧致富。

入村以來,工作隊發現,不僅是安家峪村,整個走馬坪白族鄉都普遍存在一個問題:“大部分青壯年去外出打工了,留守村民僅靠種養殖業自給自足。不保障就業、發展產業,怎麼脫貧致富?”

“我們背靠張家界武陵源核心景區,不能守著金山討飯吃。”走馬坪白族鄉黨委書記向臻表示,這裡是待開發的旅游處女地,把游客吸引過來,也就找到了致富的路子。

走馬坪白族鄉安家裕村白茶產業基地。張桂貴攝

借著“旅游+”的春風,安家峪村成立桑植縣峪安種養農民專業合作社,帶領村民們種上了白茶和藍莓。“全村建檔立卡貧困戶都跟合作社簽訂了協議,平時就可以在基地務工掙錢,等基地有了收益,80%用於分紅,20%歸村集體。”駐村工作隊隊員王晉林說。

為了讓村民掌握更多就業技能,走馬坪白族鄉多次開展漁網編織、中式面點、藤椅加工、殘疾人實用技能等培訓。在2018年的面點技術培訓中,安家峪村的貧困戶黎美秀喜滋滋地拿到了証書。

“我家有三個孩子,兩個還在讀書,不多賺點錢怎麼行?正好鄉裡給我們提供了這麼好的學習機會,那得好好學,多門技術不愁就業。”為了盡快脫貧,黎美秀不僅在家養豬、養雞,還多次到白茶基地務工。今年鄉裡組織漁網編織培訓,聽到消息后她趕緊報了名。

“村民掌握漁網編織技術后,5-7天就可以編織出一張海網。山東的一家公司負責定期收購,價格從500-800元不等。”劉志東說,通過開展教育扶貧,貧困群眾的內生動力在無形中增強了,留守在家的老人和婦女也能掙錢啦。

 消費扶貧激活力 帶動群眾促增收

“最近家裡的豬病死幾頭,原本喂豬的幾百斤紅薯都快爛了,這可怎麼辦?”去年秋天,安家峪村貧困戶楊國成睡不著覺,一大早焦急地跑到村委會求助。

“您別急,我們想想辦法,一定盡快幫您把紅薯賣出去。”扶貧干部們一邊安撫他,一邊商量著對策。

“不只是他家,村裡有好幾家貧困戶都面臨同樣的困難。”“不如把紅薯都做成紅薯粉,既好保存又好銷售。”

此前,工作隊已將縣裡的兩家電商公司引進村裡,並開設了網店,在線銷售本地蔬菜和土特產。

紅薯加工成紅薯粉,等待電商上門取貨。劉志東攝

常年在外打工的村民黎克虎,回村后,因辦事靠譜、為人友善,成了村裡的扶貧專干,還承包了村裡藍莓基地的種植。這次他主動請纓,將村裡的農產品集中收購,挑選稱重后包裝成商品,電商公司隻需到村裡直接運走即可。

眼看著村裡的紅薯粉都賣出去了,老百姓第一次體驗到了不走出大山也能賺到錢的喜悅。黎克虎記得,“就這一次,我們就幫助7、8家貧困戶銷售了1300多斤紅薯粉,總共收入13000多元。”

打通了農產品銷售渠道,還需轉變村民“坐等靠”的思想。工作隊計劃著,多培養幾個像黎克虎這樣的致富帶頭人,領著村民共同致富。

“我們把路子都鋪好,為村民帶來新的致富思路,希望能讓全村的脫貧致富工作從被動變為主動,為脫貧攻堅和鄉村振興的有效銜接打好基礎。”關於未來的發展規劃,劉志東胸有成竹。

(責編:張桂貴、曲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