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人民扶貧頻道

重慶黔江給石旮旯披上“綠裝”

小小桑樹葉 治“荒”又致富

2020年10月27日09:07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海外版
小字號

  黔江區濯水鎮雙龍村的石漠化桑園環抱著民居和養蠶大棚。曾經受盡石漠化之苦,如今小小桑樹葉改變了這裡人們的生活。

  黔江區濯水鎮雙龍村村民在管護石漠化地裡的桑樹。

  黔江區金溪鎮望嶺村村民在栽植桑樹苗。

  黔江區太極鄉鹿子村村民在採摘飼養小蠶的桑葉。

  黔江區太極鄉新陸村村民楊秀林和妻子任六秀展示晚秋蠶繭。

  黔江區太極鄉太河村村民在養蠶大棚裡給小蠶添加桑葉。

  女工在黔江區花神絲綢公司生產車間織綢。
  本版圖片均由楊 敏攝(人民視覺)

  重慶是全國8個石漠化嚴重地區之一,黔江所在的渝東南武陵山區是重慶石漠化土地主要分布地,佔全市石漠化總面積的42.8%。

  從重慶市區向渝東南出發,進入武陵山區,越往深走越是山連著山、石壓著石。黔江,就在這山與石的腹地。這裡“七山一水兩分田”,岩石裸露如刀削斧劈,石漠化的土地制約了當地經濟發展,成為脫貧攻堅路上的絆腳石。

  怎麼辦?當地在實踐中發現種植桑樹能夠破題石漠化治理,還能助力村民增收。桑樹根系發達,能堵住岩縫、保持水土,隻要有20厘米以上厚的泥土就可生長。黔江通過發展蠶桑產業,點“石”成金,春季栽種,夏季養蠶,增綠、增收兩不誤。

  一株株桑樹不僅改善了石漠化土地,還成了村民的“搖錢樹”。經過10多年的發展,該區石漠化地裡的桑樹已逐漸成林,土地的基岩裸露度由原來的60%以上降至30%以下,單位面積收入由原來的不足1000元提升到養蠶收入的2500元。2019年,蠶繭產量達到6萬擔、蠶農綜合收入達2億元,成為重慶第一大蠶桑種植基地。

  黔江區還利用優質桑蠶資源,引進2家龍頭企業建起絲綢工業園,把從當地農民手中收購來的蠶繭,加工成絲棉被、織綢、服裝等產品,形成了集栽桑、養蠶、繅絲、織綢、絲棉被、絲綢服裝於一體的全產業鏈,產品遠銷英國、日本、匈牙利、印度等國家。

(責編:羅知之、王宇鵬)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