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道康庄”廣東篇

廣州永慶坊:老樹發新芽,活化利用城市的歷史記憶

2020年10月06日08:42  來源:人民網

圖為廣州永慶坊街景。(人民網記者李彤 攝)

人民網廣州10月6日電 (記者李彤)站在永慶坊的街上,不遠處是騎樓古巷、廣彩廣繡鋪子、沿街跑著的孩子﹔身旁是搖著蒲扇的街坊老人,說著粵語、聊著家常﹔飄過的雲吞面、豬腳姜、蘿卜牛雜、咖啡的香味四溢,讓人味蕾大開……

在國慶假期,不少游客到廣州西關永慶坊,來這裡感受廣州老城的心跳,體驗城市發展對傳承的堅守和對創新的包容。

“未識廣州,先聞西關”。西關永慶坊曾經是廣州最繁華的核心城區,隨著城市中心東移,永慶坊建筑年久失修。2016年,廣州市對永慶坊提出了“微改造”理念,不搞大拆大建,對老舊建筑修復活化。

如今,游客們順著“永慶坊”的牌坊走進街裡,低頭是麻石路,抬頭是黑瓦頂、青磚屋,還有趟櫳門和李小龍祖居……大家邊走邊看,不時拿出手機拍照合影,在朋友圈裡“秀靚照”,看著圈群好友的回復,臉上洋溢著笑容。

圖為游客在李小龍祖居前拍照留念。(人民網張曉赫 攝)

不少人是慕名來永慶坊的,這裡是習近平總書記考察走過的地方。2018年10月24日,習近平來到廣州市荔灣區西關歷史文化街區永慶坊考察。他指出,城市規劃和建設要高度重視歷史文化保護,不急功近利,不大拆大建。要突出地方特色,注重人居環境改善,更多採用微改造這種“繡花”功夫,注重文明傳承、文化延續,讓城市留下記憶,讓人們記住鄉愁。

城市規劃建設,折騰是最大的忌諱。據了解,2015年,永慶片區改造正式開始,微改造“刪掉”的是破敗,留下的是記憶,下的是“繡花”功夫。經過修葺的永慶坊,既強化了嶺南建筑整體風貌特色,又保留了嶺南建筑民居的空間肌理和人文積澱。

城市建設好不好,老百姓最有發言權。“90后”河南小伙林雲2018年在永慶坊開了一家陶藝店,對永慶坊這兩年的變化他看在眼裡,除了硬件的修葺,更難能可貴的是人文氛圍的營造,這是一個包容的城市,廣州人不排外。

“做陶藝講究環境氛圍,這裡有著濃濃的老廣州煙火氣息。現在永慶坊成了‘網紅打卡地’,吸引了大量年輕人來參觀,也有父母帶著孩子來做陶藝。陶藝是個過程產品,看見大家把對廣州的記憶留在一件件陶藝作品上,我心裡感到滿滿的成就感。”林雲說。

圖為游客在永慶坊拍照“打卡”留念。(人民網記者李彤 攝)

永慶坊的特色還源於對傳承的堅守和對創新的包容。如今的永慶坊,在保留舊城肌理和文化的基礎上,引入咖啡店、民俗、文創等業態,匯聚了眾創辦公和文化創意產業。

圍繞老城市發揮新活力,廣州市文化廣電旅游局副局長吳青鬆對人民網記者表示,永慶坊“微改造”的經驗正在全市推廣。廣州市具有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33處,歷史文化街區26片,人類非遺代表作兩項,嶺南文化非常豐富。這對於激活城市的歷史記憶,進一步活化利用風貌片區提供了發展空間。

“我們通過文旅結合,細化了文化遺產保護制度,城市建設先考古后開發,出台了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辦法﹔成立了市、區兩級文化遺產保護委員會,組建專家庫為城市文化傳承提供智力支撐﹔實施了傳統文化傳承工程,挖掘粵劇、龍舟、舞獅等資源﹔活化利用歷史文化名城,在永慶坊片區引進10家非遺大師工作室﹔梳理海上絲綢之路、紅色旅游等特色資源,讓游客體驗老城市新活力。”吳青鬆說。

(責編:實習生、李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