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道康庄”寧夏篇

走進“中國馬鈴薯之鄉”西吉縣:昔日“救命蛋” 今日“金蛋蛋”

2020年09月08日14:57  來源:人民網

  西吉縣紅耀萬畝馬鈴薯繁育基地。王嘉澍攝

  人民網西吉9月7日電 (賈茹)西海固,山高坡陡、十年九旱,素有“苦瘠甲天下”之稱。西吉縣作為西海固這一世界級貧困地區代名詞中打頭的“西”,是寧夏貧困面最大、貧困人口最多、貧困程度最深的一個縣,而紅耀鄉則是西吉最為干旱貧瘠的鄉鎮之一。紅耀鄉耕地面積6974.53畝,人均耕地面積近7畝,全部是山坡旱地,地力差,過去主要以小麥、豌豆和雜糧為主,產量低、收入少,馬鈴薯畝產量從未超過500公斤,農民隻能廣種薄收、苦於貧困。馬鈴薯隻能是農民勉強糊口的“救命薯”“洋芋蛋”。

  西吉縣紅耀萬畝馬鈴薯繁育基地。王嘉澍攝

  針對干旱少雨底墒不足現狀,2007年以來,紅耀鄉積極調整產業結構,以“壓麥擴薯”的思路大力發展高效農業,在小庄村推廣馬鈴薯春覆膜種植,採取由農技人員包村包片現場指導種植戶選用良種、適期播種、合理密植、合理施肥、科學覆膜、破膜放苗、田間管理等全程跟蹤服務舉措,使集中創建的優質高產萬畝馬鈴薯示范基地平均畝產3000公斤以上,部分示范田畝產達到4000公斤以上。

  馬鈴薯花。王嘉澍 攝

  目前,馬鈴薯產業成為紅耀鄉的特色優勢產業之一,年種植面積穩定在5萬畝左右,紅耀萬畝馬鈴薯種薯示范基地是全縣27個一級種薯繁育基地之一。當地海拔高、氣候冷涼、晝夜溫差大、生產環境無污染,適合當地氣候條件栽培的優質高產脫毒馬鈴薯品種——青薯九號,因產量高、品相好、品質優、口感佳、耐貯運、綠色健康,成為“西吉馬鈴薯”的典型代表。

  馬鈴薯裝筐。王嘉澍 攝

  西吉縣紅耀萬畝馬鈴薯繁育基地集成推廣應用先進技術,組織鄉村干部及技術人員狠抓落實,推廣應用“優質專用品種+脫毒種薯+覆膜保墒+機械化作業+病虫害綠色防控技術”,推動馬鈴薯產業提質增效。與此同時,建立健全利益聯結機制,依托紅耀鄉守強合作社、金禾集合社等,通過流轉閑置土地,引導農戶參與進行規模經營,建立“合作組織+基地+農戶+科技”的發展模式,吸納農戶就近進入基地務工就業,在增收的同時掌握新技術。當前,基地逐步形成“產在當地、銷往全國”的局面。

       剛挖出的馬鈴薯。王嘉澍 攝

(責編:張桂貴、曲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