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人民扶貧頻道

上海推進崇明生態島建設:好生態帶來好生活

本報記者  庄俊亭  曹玲娟  季覺蘇
2020年08月25日08:43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海外版
小字號

  浩蕩長江,奔涌入海。江海交匯處,是上海崇明島。

  崇明,上海美麗的后花園,全市超1/4的森林在這裡。島上有田、有林、有水、有綠,有一個個充滿江南韻味的小村……

  “牢固堅持和落實生態立島的原則,堅決不搞大開發,堅持‘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和‘一張藍圖干到底’”,上海堅定不移推進崇明生態島建設。

  促進生態自然優勢與生態發展優勢共同發展,崇明正在發生變化。

  1985年初冬,6名村民在時任瀛東村黨支部書記陸文忠帶領下,掮著扁擔、矮钎,帶著一缸咸菜,頂著嚴寒,踩著刺腳的蘆根,在東海邊圍墾,每天滾一身泥水……

  瀛東村位於崇明島東南端,長江在附近奔騰入海,江海交匯,淤出大片灘涂,潮來白茫茫,潮退蘆葦蕩。經過3次筑堤圍圩,共圍墾土地4000余畝。

  近年來,村裡將南北湖貫通,形成1000畝大水面,與上海海洋大學合作,水下發展綠色無公害水產養殖,水上發展垂釣、休閑旅游,打造立體化經營模式。同時,將傳統的農家樂、漁家樂升級成集餐飲、會務、住宿、休閑為一體的生態度假村。

  崇明島有個園藝村。小村以園藝聞名。村民人人懂園藝。村支書董輝掰著手指頭算,800戶村民,有85%從事黃楊、花卉種植,黃楊種植面積1000多畝。

  “我們老兩口種了4畝黃楊,一年能賣20多萬元。村裡都種,我家種的不算多。”66歲的茅錦昌正在自家園子裡修剪黃楊。

  黃楊樹根系發達、葉片小、長勢慢,適合造型。村裡家家戶戶都在房前屋后種著黃楊樹,熟練修剪、綁扎造型黃楊的手藝人更不在少數。

  黃楊樹產業做大了,村民的生活也蒸蒸日上。這兩年,茅錦昌把家裡的房子粉刷一新,白牆青瓦,輔以極富鄉村氣息的牆畫、竹籬笆,漂亮別致。“國內外游客到我家黃楊園拍照,隔壁村民傍晚來散步健身,女兒說我們家都成了‘網紅’打卡地。”茅錦昌笑說。

  生活在崇明這片好風景裡的人們,正緊鑼密鼓地忙活一件大事——第十屆中國花卉博覽會將於2021年在崇明舉行。

  “島上種的花越來越多,紅掌、水仙、藏紅花,都有村子在種。”合興村村民徐衛花的生活,離花近了很多。

  在合興村南側的崇明智慧生態花卉園生產車間,眼前的一幕刷新了記者對傳統花卉種植的認知:播種、催芽、育苗、補苗、移栽、發貨……全過程都在機械流水線上完成。這條高度自動化生產線,預計將為明年的花博會供應120種以上花卉。

  這對附近村民而言,無疑帶來了新的機遇。徐衛花現在天天騎著電瓶車到花卉園做事,“我們種田出身的人,種花種得來的。”園藝大師們在一片開闊草坪上搭起“花藝世界”,遠處村民們的青瓦白牆就是最好的布景板。徐衛花忙著整理花形、補種鮮花,“我家以前種玉米、種蘆粟,掙的錢哪裡比得上種花喲。”

  獲得中國花博會主辦權以來,崇明全區搶抓機遇,努力打造具有國際影響力的花卉產業基地。

  以花卉產業集聚發展助推鄉村振興,一幅“花字訣”主導的發展藍圖在崇明清晰可見:根據自身的生態條件和種植基礎,指導企業重點發展特色盆花、特色切花、特色種源、特色食用藥用等花卉,逐步擴大花卉產業效益在農業總產值中的比重。創新形成“花卉+全域旅游”“花卉+休閑農業”等新業態示范集群,一批具有行業示范引領作用的項目引人注目。

(責編:王醒、王宇鵬)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