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道康庄”浙江篇

創新基層社會治理模式 浙江小康這樣來

戴謙 王麗瑋 張帆

2020年08月24日15:55  來源:人民網

天台縣田洋陳村六旬老人龐桂芳提起如今生活臉上樂開了花:房前屋后垃圾不見了,一個個街角公園親水涼亭建起來﹔村頭巷尾麻將聲、鄰裡間吵架聲不見了,取而代之的是嘹亮村歌聲、優美樂器演奏聲。經過一番善治,村庄面貌發生了翻天覆地變化。

基層社會治理是國家治理的基石,關系到人民的幸福感、獲得感。早在“十二五”期間,浙江省就已基本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目標,之后提出了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多年來,通過創新基層治理,浙江群眾小康路上收獲滿滿幸福感。

念好鄉村善治經,新農村裡笑聲多

“我對現在的生活很滿意。”談起村庄治理變化帶來生活上的改變,天台縣塔后村村民陳金娥說道。自實行群眾每日說事制度以來,陳金娥隔三岔五就會到村委會的群眾說事登記表留言,最快村干部當天就給解決。

在登記表上記者看到,群眾反映的問題五花八門,但多涉及基層治理。“田間種作物有許多老鼠,能不能請村裡分發點滅鼠藥”“收垃圾的車子要配一隻小喇叭”……處理意見除了具體舉措,還有跟蹤反饋信息,滿不滿意群眾說了算。

“群眾每日說事,干部每周問事,集中每旬議事,合力每月辦事”塔后村的“五事工作法”讓矛盾化解在源頭,成為村庄建設的源動力。如今村裡通過環境整治發展康養旅游,去年全村產值超1600萬元,綠水青山變成了金山銀山。

天台縣田洋陳村支部委員兼網格員丁式會介紹當地基層自治情況。李昌正攝

天台縣田洋陳村一位村民養的一隻土雞跑上村道被汽車軋死了,他找到了村干部要求賠償。在村裡綜治中控室,村支部委員兼網格員丁式會通過監控馬上找到了肇事者。在當地,有一支由網格員、網格長、巡邏隊組成的基層治理力量,配合村裡的“天網系統”,全方位助力村庄治理。此外,當地還大力提倡德治,以文化人。

今年68歲的村民張德明從國企退休后,回到了村上,每天他固定到農家書屋借書,多年下來已經借了100多本。能在家門口就借到書,張德明感覺很幸福。村民龐桂芳多年撫養沒有血緣關系的兩個孫子,得到村民交口稱贊。去年她獲評村“最美婆婆”,成了村中的明星。周婉如父母都是外地人,上小學四年級的她成為當地家風家訓館小講解員,為游客講述村中故事。

台州路橋區水濱村5G鄉村書店充滿現代化氣息。王斌攝

走進水濱村,白牆黑瓦,綠樹繁花,悠然靜謐的田園氣息扑面而來。一座5G鄉村無人書店水心草堂臨水而建,“5G+VR沉浸式閱讀”吸引越來越多城市人來此嘗試。不遠處,一個5G智慧農業項目正破土動工,未來一座現代化農業產業園將拔地而起。村民余雲軍在外創業,如今有時間一定回來居住。在他看來,鄉村的小康生活比城市更誘人。

黨建引領社區共治,居民更有獲得感

“你看,雖然下了雨,家裡也干干淨淨,蠻舒心。”居住在台州路橋街道古街社區十裡長街中段90號的沈大姐拉著記者說道。原來,受老城區排污設施老化限制,居住在南官河一帶的社區居民一到台風天,污水就倒灌進家裡。幾次跟社區反映,社區都沒能解決,居民很窩心。而社區工作者也有委屈,這個需要區市政中心解決,社區沒有權利直接要求。

一切到社區“大黨委”成立問題才得到解決。2018年,路橋街道成立了隸屬於街道黨工委的社區“大黨委”,將區域內機關企事業單位黨組織等納入社區“大黨委”統一領導,“大黨委”黨建參與情況納入企事業單位黨建考核。

沒多久,共建單位區市政中心的工作人員就上門來到了沈大姐家裡,查看污水管網老舊情況。通過在地上加裝小段排污管,沈大姐家的污水倒灌問題很快得到了解決。據介紹,“大黨委”成立以來,社區與駐區單位圍繞街道“五水共治”、消防安全、舊城改造等中心工作多次聯合開展活動,許多困擾社區的治理難題“迎刃而解”。

台州路橋街道古街社區工作人員介紹當地基層治理情況。王麗瑋攝

在自助終端前,點點頭、眨眨眼,10秒鐘即可完成養老金年檢,這讓在桐嶼街道春澤社區紅色豐收驛站辦事的六十多歲老人於漢金十分欣喜。自2017年開始路橋區依托黨群服務中心等場所,打造“紅色驛站”15個,整合信訪、司法、公安、衛健等9個部門職能,推動群眾辦事就近“最多跑一次”。

“每一個紅色驛站就是一個圓心,努力將所有的服務半徑都覆蓋在10分鐘之內。”路橋區委組織部副部長繆艷告訴記者。不僅如此,當地依托“紅色豐收驛站”組建“紅小二”代辦隊68支,努力實現“黨員多走路,群眾少跑腿”,提升群眾獲得感。

“多虧了紅色代辦員,我老婆的被征地農民養老保險續保手續三天就辦出來了,現在吃飯也香了,睡覺也安穩了。”飛龍湖社區居民王小芳說道。原來,前段時間社區就被征地農民養老金發放發出公示,王小芳一看少了一萬多元,一打聽是因為到期沒有續保,全家急壞了。問題反映給了紅色代辦員桐嶼街道飛龍湖社區黨委書記葉錫明。三天內,葉錫明拿著相關續保材料連跑七個部門,終於完成全部審批手續,讓王小芳心裡一塊大石頭落了地。

自治賦能產業發展,遍地盛開“致富花”

“工人們留住了,生產又恢復正常了。”得知“平安大姐”胡艷杰的調解結果,湖州織裡一童裝廠老板欣喜地說道。不久前,受市場工價影響,該廠半數工人想要提前跳槽,要求廠裡結算每人六千多元工資,被一口拒絕,雙方陷入拉鋸戰。在胡艷杰耐心調解下,企業老板最終同意提高薪資待遇,工人們也留了下來。

產業大鎮織裡共有4.3萬個工商注冊經濟組織集聚,其中僅童裝企業就有1.4萬余家。經濟快速發展同時,勞資糾紛、安全生產、社會治安等社會治理問題凸顯。2006年“兩把大火”和2011年“10·26”群體性事件讓織裡付出了血淚代價。

如何在經濟發展同時,做好社會管理服務,成為擺在織裡管理者面前的一“難題”,單靠鎮裡區區兩百多人的管理力量想要管理好顯然不現實。發動新老織裡人共同參與城市管理,共建共享美好家園,成為解決難題的一把“金鑰匙”。

湖州織裡鎮“平安大姐”胡艷杰正在調解群眾糾紛。受訪者供圖

在吳興區織裡鎮社會矛盾糾紛調處化解中心接待窗口邊上,一字排開的“平安大姐”“商協會”等各種社會組織工作室,都是調解經濟矛盾的一把好手。簽了廠房租賃合同、交了20萬元定金卻遲遲無法進駐,這讓小方十分惱火。“原租戶認為花10多萬元裝修卻隻住了一年太吃虧,可又無法接受房東增加房租的要求。”小方告訴記者,像這種矛盾,三方如果都寸步不讓,不知要扯多久。“最后還是‘商協會’工作室出面,請來三方各自所屬商會的會長,以老鄉身份談情說理促成了和解,我和房東補貼了部分裝修款,原租戶也搬出去了。”

“平安大姐工作室”成立於2015年,現在核心成員有25人,來自13個省份,都是在織裡創業的女企業家。“都是女人,說話比較有耐心,往往聊著聊著就把問題解決了。”“平安大姐”胡艷杰說道。不僅如此,作為一家童裝公司的負責人,辦廠過程中也不少遇到磕磕絆絆,對於勞資問題等經濟糾紛,胡艷杰調解起來就像處理自家廠裡的事一樣得心應手。

“我在這裡掙到了錢,也想為這個地方出一份力”,談起參與“平安大姐”組織的初衷,胡艷杰這樣說道。在織裡,有許多這樣的社會組織正在助力社會治理,比如“王金法廣播”“老蔡驛站”等。在他們的協力下,織裡治理成為經濟發展推動力,當地童裝類企業達到1.4萬余家,從業人數20多萬人,年銷售額超610億元,成為主要富民產業之一。

(責編:呂騫、趙竹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