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道康庄”河南篇
因地制宜興產業 穩定脫貧重長效
“路子找到了,就要大膽去做”
2020年08月21日09:48 來源:人民網
“路子找到了,就要大膽去做。”2019年9月,習近平總書記在河南省考察,留下殷殷囑托。
收官之年看脫貧。如何建立穩定脫貧長效機制,打下全面小康堅實基礎?首要是找到合適路子,其次是把路走好。
牢記總書記囑托,河南各地因地制宜,精選脫貧致富路。仲夏時節,“大道康庄——人民網全媒體調研行”採訪團深入河南基層,探訪脫貧攻堅的河南答卷。
路子怎麼找?
深挖地方優勢 打出“特色”牌
八百裡大別山,古老村落多,紅色故事多,綠色森林多。特殊的資源稟賦,讓鄉村旅游成為了脫貧致富優選。
信陽新縣田鋪鄉大塆村依山傍水,風景秀麗。登高望遠,隻見一片傳統文化村落,鑲嵌於蒼蒼大山,如同明珠﹔漫步入村,家家黃泥牆、黑瓦磚,渾厚質朴,好一幅“夢裡老家”!
田鋪大塆景色。人民網 霍亞平攝
2019年9月16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大塆村考察調研,為村裡未來發展“支招”:“發展鄉村旅游,不要搞大拆大建,要因地制宜、因勢利導,把傳統村落改造好、保護好。”
如今,村裡最有名的民俗就是韓光瑩的“老家寒舍”。門口有竹、門頭挂匾、院裡設茶,雖是農家,淳朴中卻透著高雅。
“去年來旅游的車,從停車場一直排到山下。”韓光瑩直言生意火爆。今年,老韓拿出四五萬元改造升級。二樓加裝衛生間,一樓廚房改裝成小賣部,豐富收入渠道。在他的帶動下,全村20戶鄉親不僅開辦起民宿,還商議成立採摘園合作社,“統一承接訂單,產業肯定越來越紅火。”
“總書記來過后,村裡又有幾戶裝修民宿,准備開業。”韓光瑩說,現在都是按照總書記說的,把傳統村落改造好、保護好,不搞大拆大建。“不想要牛糞滿街、房屋破敗的村,也不想要看似氣派、千篇一律的村,想讓老村看上去沒變化,走進來變化可大了。”
同很多村子一樣,田鋪大塆一度守著綠水青山,卻找不到飯碗。綠水青山,怎麼變成金山銀山?
“總書記給我們指明方向、優勢、做法。一定按照總書記的要求,保護、利用好家鄉的森林、溫泉和山花,努力實現鄉村振興。”韓光瑩的大哥韓光志說,自家民宿就是印証,緊靠池塘,推窗見水,遠望見綠。坐在陽台上,擺一壺茶,拉幾段二胡,練幾幅書法,甚至發一會兒呆,都是享受。
傳統村落的建筑特色,加上獨特的地理優勢,大塆村吸引一批又一批大學生創業和農民工返鄉。2019年,以“創客”為主題的新型美麗鄉村示范點,成為河南省首個“吃螃蟹的人”,全年游客超過100萬人次,旅游綜合收入8500多萬元,吸納就業120余人。
“習爺爺來了后,游客越來越多啦!”村口,一位挂小布包的小女孩引起了我們的注意 ,“媽媽做米糕,放假我在門口賣。一盒10塊錢,給我1塊零花。我都掙200多了!”小姑娘驕傲的拉開布包,裡面1元、5元、10元面額紙幣,疊得整整齊齊。
如何選出脫貧致富好路子,河南各地各有探索。在鞏義市竹林鎮,依靠數十年發展集體經濟,形成了生物醫藥、旅游等特色產業集群。村民人均年收入超過4萬元,走上共同富裕之路。在洛陽嵩縣,三合村打造寫生基地變身“網紅村”﹔在許昌雷洞村,依靠特有的紅石文化發展民宿,老宅老院成了致富的“搖錢樹”。
如何走好路?
“公司+農戶”主體強農民富
“要把農民組織起來,面向市場,推廣“公司+農戶”模式,建立利益聯動機制,讓各方共同受益。”習近平總書記在河南考察時曾如此指導。
光山縣油茶園。人民網 霍亞平攝
信陽光山縣,司馬光油茶園在夏日的烈陽下,綠意盎然。72歲的村民陳文珍正在油茶樹旁忙活。
“油茶園要擴大,之前農忙時才來幫工,最近天天都得來了。我們的活兒多了,收入也就多了。”村民陳文珍說,“去年年底剛買了個冰箱,今天3月份又買了個冰櫃,好吃的多得放不下啦!”
據了解,油茶基地與周邊貧困農戶簽訂用工協議,在基地建設、管理等方面優先使用貧困群眾,帶動基地周邊390個貧困戶實現脫貧增收,常年解決3000余農民就近就業,實現人均年增收2800元。
“我們會落實總書記的講話精神,邁開腳步大膽做。”陳世法說,之前油茶果成熟后,隻能拿出去代加工,現在有了自己的深加工廠。下一步計劃建一個年加工3萬噸茶籽茶油加工廠,研發茶皂素,帶動周邊旅游、種植、採摘、運輸、包裝等產業發展,提升油茶附加值,延伸產業鏈,帶動更多老區群眾致富。
總書記的話為油茶產業吃下“定心丸”。目前全市油茶面積發展到90多萬畝,帶動貧困人口3.7萬人。
“企業+農戶”的模式,讓市場主體和群眾建立緊密的聯結機制,構建多層次的增收渠道,是穩定脫貧,持續致富的重要手段。
走進許昌世紀香食用菌開發有限公司,白靈菇、茶樹菇、雞腿菇、草菇、靈芝等各種食用菌圖片讓人應接不暇。隨手拉開一扇車間大門,冷氣嗖嗖透出,一排排潔白肥大的菇令人稱奇。
“這就是白靈菇,一袋菌料產一隻,至少七八兩重。味道鮮美,價格高,供不應求。”董事長李彥增介紹,好產品好市場,天然就具備帶貧基因。貧困戶收入得“四金”:土地流轉得“租金”,進廠務工得“薪金”,合作經營得“股金”,特色種植得“現金”。
在基地打工的陳曹鄉小陸庄村貧困戶孫紅福算了一筆賬:每天打藥、除草,工資60元。2畝地入股,每年租金2000元。“就靠這一個蘑菇,俺全家就脫貧了。”
目前,許昌市累計投入財政資金8.6億,實施產業扶貧項目1630個,培育帶貧經營主體202家,帶動貧困戶2萬多戶。圍繞種養業等優勢特色產業,積極培育龍頭企業,實現貧困群眾跟著經營主體走、經營主體跟著市場走。
“持續強化利益聯結機制,通過吸納務工、代種代養、訂單收購、入股分紅和土地流轉等途徑,真正把困難群眾嵌入產業鏈條。”許昌市委書記胡五岳說。
“不僅要脫貧,而且要致富”
建立造血機制增強致富內生動力
無論是脫貧攻堅,還是致富奔小康,群眾內生動力才是持續向好的決定性力量。如何扶智也扶志,輸血更造血,是決定成敗的關鍵。
在河南考察時,習近平總書記勉勵當地群眾,要發揚自力更生、自強不息的精神,不僅要脫貧,而且要致富,繼續在致富路上奔跑,走向更加富裕的美好生活。行走河南,幾乎在每個脫貧村都能聽到貧困群眾激發內生動力,脫貧致富的勵志故事。
脫貧戶張嵩現。人民網鄂智超攝
為了見到洛陽市嵩縣黃庄鄉三合村“養蜂人”張嵩現,我們一行沿著一條水泥路上山。爬坡轉彎不知幾道,一些人已經氣喘吁吁。終於,小路盡頭出現一個拄著拐杖的農民。村干部告訴我們,這就是張嵩現。沒修路前,他都是拄著拐每天上下山。
“別看我腿殘疾,我不覺得比別人差到哪。”一行人落座,張嵩現打開話匣。2014年,他被村裡評為貧困戶,感覺到不光彩,一心要擺脫這頂帽子。
“我干過百貨商店、裁縫、修摩托車,但都沒能解決溫飽。”張嵩現屢戰屢敗,多少有些泄氣。扶貧干部聽說他父輩曾經養蜂,建議他重操舊業。干部給他分析利弊:村裡正發展寫生基地,游客逐漸增多,特色蜂蜜有市場,再給你介紹老師提高技術,不愁干不好。
打定主意,張嵩現靠著到戶增收資金開始了創業。從三兩箱到十幾箱,漸漸打響了名氣。熱銷時一個月能賣出一兩千斤蜂蜜,去年一年賺了十幾萬元,一舉摘掉貧困戶的帽子。脫貧后,張嵩現通過扶貧搬遷分到了一套新房,還在網上找到對象成了家。
在光山縣東岳村,楊長太用3年時間,完成了從貧困戶、脫貧戶、致富帶頭人的身份轉變。
“最難的時候,家裡拿不出1元錢。”楊長太回憶起幾年前家裡的情況時仍歷歷在目。2012年,他在北京務工時遭遇車禍,被迫返鄉創業。開始種苗木,由於缺技術、缺銷路,折騰1年多,賠光了所有積蓄,還欠下8萬元外債。2014年,楊長太被評定為貧困戶。
當貧困戶,楊長太害臊,村裡給貧困戶開會時總喜歡蜷縮在角落。“咱有手有腳,年輕力壯,還是名黨員,更得苦干脫貧。”楊長太下定決心苦干脫貧。可想要創業最缺的是技術。
扶貧工作隊、村干部請來信陽農林學院的兩名專家,手把手教他種植苗木。當年底,新一批苗木投向市場,扶貧干部又幫著跑銷路。苗木售罄,楊長太賺了十幾萬元,不僅還了欠款,手裡還有“余糧”。
“我作為扶貧帶頭人,就要發揮好作用,帶動鄉親們一起富起來!”脫貧后的楊長太干勁更足。他流轉土地,成立家庭農場,發展綠色水稻、生態油菜、水產養殖等產業,幫扶了4戶貧困戶,還帶動50戶貧困群眾增收。
“香油、菜籽油是自己的產品,旁邊的蜂蜜、茶葉等是帶領農戶們推出的產品”。楊長太說,如今,他通過農場給鄉親們“帶貨,效果不錯,僅去年9月到12月三個月,銷售額就達到150萬元。
楊長太向記者展示貧困戶參與的產品。人民網鄂智超攝
楊長太認識到,“一產”是種植,“二產”是加工,“三產”是通過旅游線帶動下和線上銷售,其中“三產”收益最顯著。下一步,他打算繼續擴大規模。一方面做好農副產品深加工,發展二三產業,延長產業鏈﹔另一方面,發展“后備箱經濟”,讓每個來東岳村旅游的人都能帶上名副其實的好農產品回家。
“總書記勉勵我們,‘貧困帽子摘了,攻堅精神不能放鬆。追求美好生活,是永恆的主題,是永遠的進行時。’我一定要謹記總書記囑托,作為一名基層黨員,努力帶動更多的父老鄉親發展生態農業,共同致富奔小康”。楊長太說。
“在扶貧的路上,不能落下一個貧困家庭,丟下一個貧困群眾”是對人民做出的庄嚴承諾。在河南各地,憑借著一個個有創意、接地氣、出實效的好路子,摸索出了刨根問底、因地制宜、真抓實干的脫貧攻堅之路。依靠生態脫貧、文旅脫貧、產業脫貧等辦法,踐行穩得住、有就業、能致富的長效思路,達成“智”與“志”的雙扶,在致富路上奔跑,走向更加富裕的美好生活。記者此次河南之行,始於內心的千頭萬緒,終於鄉間鎮裡的蓬勃生機。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正在中原大地上欣欣向榮,譜奏著絢麗篇章。
(責編:丁亦鑫、史雅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