告別地裡刨食的苦日子——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西海固 闖出康庄路

細雨浸潤下,寧夏西吉縣下堡村碧綠如洗。村口一側的艾草扶貧車間內,數十名女工或分揀,或裝袋,場面熱火朝天。
下堡村所在的西海固地區,“苦瘠甲天下”,到2000年,貧困人口還有100多萬。如今,20多年閩寧協作、數年如一日精准扶貧,西海固已脫胎換骨。
閩寧協作:
特色產業讓農民就業增收
丈夫聾啞,孩子才幾歲,家裡離不開,地裡沒多少收入,出去務工不現實,下堡村村民馬花一度為生計發愁。2018年,在閩寧專項扶持資金幫扶下,下堡村有了艾草車間,30多名像馬花一樣不能離家的貧困村民,家門口就業。
1996年,福建對口幫扶寧夏,拉開了跨越2000多公裡的閩寧協作大幕。在閩寧協作的春風下,西吉縣2012年建成寧夏首個“閩寧產業園”。一花引來百花開。入駐企業以發展特色產業為重點,精准施策助力脫貧,把大大小小的車間建在了貧困村邊,下堡村也由此成為受益者。
精准幫扶:
肉牛養殖成了致富門道
養牛,在西海固不算新鮮事兒。
“不過,以前養牛是為了犁地干活出大力,可十年九旱,庄稼都沒得種,還犁啥地?現在不一樣,養牛就是養牛,就是為了長肉增膘。”在海原縣史店鄉徐坪村,65歲的馮義祥談起養牛頭頭是道。
2015年,華潤集團幫扶海原縣創建“基礎母牛銀行”模式。在企業帶動下,全縣建成萬頭養牛鄉鎮4個、肉牛養殖示范村57個,肉牛飼養量超過27萬頭。短短5年間,肉牛養殖成了海原縣農戶的致富門道。
產業引導:
村民富了,村集體收入增了
曾經的隆德縣鳳嶺鄉李士村人多地少,靠天吃飯,產業無從談起。年輕一點的村民紛紛外出打工,想家但又不想回家。
轉折出現在2018年,李士村利用自治區財政廳撥付的村集體經濟壯大發展項目資金200萬元,整合縣扶貧、農牧等部門資金10萬元,把發展壯大村集體經濟作為脫貧攻堅的重要舉措。
按照“村集體+股份合作社+農戶”的運行模式,李士村建成昌信農家超市、鳳河醋廠、意興油坊、小雜糧磨坊,並組建農機服務隊,多渠道、多元化創新發展村集體經濟。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