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人民扶貧頻道

“女漢子”: 脫貧新傳奇

2020年08月13日08:38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海外版
小字號

  楊冬梅(中)與村民一同檢驗生態茶品質。尤佳蕾攝

  朱兆菊(左)在村裡入戶走訪。黃 娟攝

  翁姆(左)在村民家中調研。
  受訪者供圖

  褚芳蘭(左三)下鄉調研。熊芝蓮攝

  陳玲珠 辛冬妹攝

  張潔(右)正在與貧困戶交流。 受訪者供圖

  誰說女子不如男!古有花木蘭從軍戰沙場,今有一批批女將英豪,辛勤付出、努力奮斗,在中國大地上書寫著脫貧攻堅戰中“巾幗不讓須眉”的新傳奇。

  帶出一支“娘子軍”

  █ 楊冬梅 廈門海關派駐福建省泉州市永春縣魁斗村第一書記

  3年前,我把自己的微信名改成“村姑”,從此開始了吃住在農村、工作在農村的生活。 魁斗村離縣城40多公裡,是省級重點貧困村、泉州市“挂號”的軟弱渙散薄弱村。作為福建省唯一一名女駐村干部,剛開始,大家都質疑我能否堅持下來。他們不知道,我有著說干就干的性格。

  為摸清村情,我花了3個半月走村入戶,和村民交朋友。村民干啥,我就跟著干啥,哪怕下地干活、施肥採茶。魁斗村有很多留守婦女和老年人。身為女性,我深知婦女們的不易,在家既要照顧老人、輔導孩子,還要操持家務,因為沒有收入,日子過得很沒底氣。

  有什麼方法可以解決村民家庭和就業的矛盾呢?我嘗試“把工廠搬進客廳”,找來當地飾品加工、電子件組裝企業,接了一些加工業務,組建了一支在家上班的“娘子軍”。漸漸地,村裡的留守婦女、中年老人、殘障人士就業不再是問題,大家的腰包也慢慢鼓了起來。

  這支“娘子軍”共有固定人員11人、參與人員30人。今年的新冠肺炎疫情期間,她們為魁斗村打贏疫情防控阻擊戰貢獻了巾幗力量。疫情暴發初期,到處買不到口罩。“娘子軍”請教村醫如何自制防疫口罩后,日夜趕制了300個口罩,解了全村的燃眉之急。隨后,“娘子軍”又迅速投入到艱巨繁重的防疫工作中,全面摸排返鄉人員,探訪居家隔離人員,對重點區域每日進行防疫消殺,登記進出村庄車輛、體溫測量……

  在嚴格執行疫情防控措施的前提下,魁斗村開始科學有序地復工復產。如今,經過改良的“魁土”生態茶即將上市,幸福院和幼兒園也破土動工。看到魁斗村越來越美麗,大家的日子越過越紅火,我心裡真甜啊。 

  洪 鈞整理 

  年底脫貧沒問題

  █ 朱兆菊 陝西省鎮巴縣長灘河村第一書記

  時至今日,我仍然忘不了3年前第一次走進長灘河村的場景。村子地處秦巴山腹地,山大溝深,經年累月的貧困讓年輕壯勞力紛紛“逃離”,翻過大山外出務工。“坡腳喊來坡上聽,走路走得腳抽筋。吃的全是洋芋果,穿的都是布巾巾。”對於過去的窮日子,村裡老人說的順口溜,可見一斑。

  初來乍到的我一直在思考一個問題:山村脫貧,務工不是長久之計,產業才是扶貧的“牛鼻子”。可村裡也曾種過黃姜、煙葉、魔芋,無奈管理粗疏、銷路不暢,最終未成規模。村裡搞產業,該如何破局? 站在山坡上眺望,其實村裡的“隱形財富”真不少——荒地荒山資源豐富,土壤水分條件適宜——用好了,何愁不富?

  有了想法,說干就干。開了春,我們請來專家指導,百姓在后山上揮鋤舞锨,忙得熱火朝天。不出幾年,村裡種核桃363畝,李子212畝,果園已初具規模﹔成片的地流轉了出來,再種植黃花150畝。眼下,黃花採摘已近尾聲。粗略一算,今年產量比去年至少翻了一番。除了矮山上種李子、高山上種核桃,村民們還根據自家情況,有的養豬、牛、羊、中華蜂、肉兔,也有人忙著種山藥、草莓、木耳、香菇……村裡的合作社早已對接好電商,銷路不用愁。

  駐村以來,有兩個貧困戶最讓我挂心。50多歲的譚姐年輕時意外失去右手,日子過得很艱難。我剛來村裡時,有空就去看她。合作社建好后,譚姐就來上班,分揀木耳、香菇、黃花菜。有了固定收入,日子漸漸好起來,整個人有了精氣神兒。60多歲的李姐是個爽利人,無奈雙目失明,兒子在外地打工賺錢,隻能把她獨自留在老房子裡。李姐心裡難受,我看到她也蠻心酸。后來集體搬遷時,我協調讓她與親家母成了鄰居,方便相互照看。

  上半年受疫情影響,部分村民無法外出務工,好在5月底前陸續復了工。但即便在疫情最嚴重的時候,大伙兒心裡也算安穩,因為流轉的土地有固定分紅和收入,隻要勤快,生活也有保障。今年,村裡計劃完成最后5戶11人的脫貧工作。目前這些老鄉自己養牛、養雞,信心滿滿。按目前進度,年底脫貧沒有問題。

  回想駐村這3年,老鄉搞產業脫了貧,我自己也收獲滿滿:剛來村庄時,山裡宿舍院子小,晚上一個人害怕,把門鎖得緊緊的。如今幾年過去,和這片土地有了感情,老百姓的信任與認可給了我最大的勇氣與動力。 

  本報記者 高 炳整理

  扶貧新手變老將

  █ 翁 姆 四川甘孜藏族自治州理塘縣脫貧攻堅

  領導小組辦公室副主任

  2018年3月,根據黨組織安排,我調到縣脫貧攻堅領導小組辦公室任副主任,初次接觸扶貧領域。

  面對千頭萬緒的工作和各種復雜多變的矛盾,我直面困難,沉下心、扑下身,理清工作思路、明確自身定位,迅速進入角色,順理工作,查戶情、摸村情、把鄉情,全面了解、摸清、掌握全縣貧困情況,為下一步開展工作打下了堅實基礎。

  脫貧攻堅是大事,關系著群眾的切身利益,耽誤不得。為第一時間落實縣委縣政府脫貧攻堅部署,我經常加班加點,每天幾乎工作十五六個小時,困了,就在椅子上迷糊一會兒﹔餓了,有時就吃一包方便面。憑著頑強拼搏的精神,我從扶貧新手練成了扶貧老將。

  宣傳培訓是打贏脫貧攻堅戰的基礎和前提。為切實推動黨的脫貧攻堅部署在理塘落地見效、開花結果,我牽頭創新扶貧宣傳形式,開通“理塘縣脫貧攻堅”微信公眾號,堅持每周編寫周報、每月編印月刊,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我還經常下村入戶,與村民面對面,一邊拉家常,一邊宣講黨的脫貧攻堅政策,鼓勵他們用好用活政策,增強“造血”功能,努力實現脫貧致富。

  自擔任攻堅辦副主任以來,我回家少了。2018年,懷孕挺著大肚子的我也經常加班到深夜,產假隻休了4個月,孩子100天都沒滿就又回到崗位。每當想起丈夫和孩子,我總是充滿愧疚,因為虧欠家人太多。但扶貧路上,隻有擔責用情地服務民眾,認真做好日常工作,才能實實在在地幫助民眾解決生活困難,帶領他們脫貧致富。對此,我無怨無悔。

  周曉宏整理

  拋家舍業拼命干

  █ 褚芳蘭 雲南省怒江傈僳族自治州瀘水市魯掌鎮黨委書記

  7年前,我被組織安排到魯掌鎮當鎮長,開始了同當地干部和百姓2500多個日夜的共同脫貧攻堅生涯。

  初到魯掌,我剛過而立之年,一方面對工作充滿干勁和熱情,另一方面內心漸生愧疚和焦慮。成為一鎮之長,我再也不止是父母膝下的女兒、幼小孩子依賴的媽媽、老公背后的賢內助,更是這片土地上1萬多百姓、4000多個家庭脫貧的寄托和希望。為了不辜負群眾的期望、打贏魯掌脫貧攻堅戰,我將幾乎所有時間和心思都傾注在了工作之上,不能在孩子需要媽媽的時候給他足夠多的陪伴和關注,成了我最愧疚的事情。

  魯掌鎮共有6個村,其中4個貧困村共有977戶3564名建檔立卡人口。為了實現“兩不愁三保障”、說服大山深處的深度困難群眾易地搬遷、完成轄區內公共建設的征拆……我每天不是在開會研討方案、就是在進村入戶的路上。

  記得有一年7月的一天,在魯掌鎮最邊遠的洛瑪村下鄉的時候,公路局部被泥石流沖毀,我們隻能走過去。腳下是及膝的泥塘,頭上是搖搖欲墜的滾石,那一段艱險的路途讓我最深切地體會到,面對如此惡劣的交通環境,老百姓要脫貧發展是何等困難。那一晚,我的內心久久不能平靜。懷著滿腔感慨,我寫成了《魯掌脫貧之歌》,來激勵奮戰在脫貧一線的干部職工,更激勵自己一定要打贏脫貧攻堅戰,讓魯掌百姓盡快擺脫艱險惡劣的生活環境。

  從鎮長到書記,工作強度更大了,肩上的責任更重了。通過國家精准扶貧、精准施策和脫貧工作者的無數艱辛付出,我們終於迎來了脫貧攻堅的決戰決勝階段。眼前的魯掌與我剛來的時候相比,已經煥然一新:百姓的溫飽問題解決了,房子穩固了,道路硬化了,生活越來越好。看著人們的笑容,我感到深深的慰藉。這幾千個夜以繼日的不懈奮斗,總算沒有白費。

  村強民富奔小康

  █ 陳玲珠 江西省萬載縣潭埠鎮新田村黨支部書記

  一個女同志當村支部書記,而且是深度貧困村的書記,肯定比別人要辛苦得多。2017年,組織上決定讓我這個“80后”當書記,我心裡一點底也沒有。村子實在窮,村集體不但沒有一分錢收入,還留下了一些債務,真是一窮二白。

  怎麼脫貧致富?我想,首先是要讓村民特別是貧困戶有事做,有穩定的收入。2017年,我抓住各組搞宅基地改革的機會,引進企業建起了扶貧車間,一下子就解決了160多人的就業問題。村民周海雲去年3月查出患了肝炎,隻能一邊治病,一邊在家靜養,花光了家裡的積蓄。兒子在縣城中學上學,一家開支僅靠妻子在扶貧車間的收入維持。眼看他家已進入貧困戶的邊緣了,我心裡很著急。經過努力,周海雲進了扶貧車間,和妻子在同一條流水線作業,夫妻倆每個月有上萬元的收入。上班之余,周海雲夫婦還養豬、養兔、養雞,種菜,一年下來純收入不少於10萬元,成了村裡提前奔入小康生活的人家。

  近年來,在幫扶單位支持下,我們搞起了光伏發電,成立了合作社,搞了140畝高產油茶基地,300畝酸棗基地﹔今年又栽種了150畝橙柚,明年開始挂果。這些基地,我們都以合作社的方式吸納貧困戶和其他村民入股,村民到基地務工有收入,年終基地產出有分紅,拿雙份錢。

  盡管很苦、很累,但看到村裡的舊房變成了新房,泥巴路變成了水泥路,家家飲用自來水﹔建起了文化活動場所,安裝了路燈,村民的美好生活有了保障,村集體每年有10多萬元到20萬元的收入。過去的深度貧困村,現在成了走在全鎮前列的小康村,我很有成就感,覺得幸福滿滿。 

  朱 磊 辛冬妹整理 

  窮村舊貌換新顏

  █ 張 潔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黨委直屬機關工委

  駐葉城縣洛克鄉康開其克村第一書記

  植物園裡燦爛的鮮花競相開放,創業園裡村民們有條不紊地忙碌著,生態園果樹下雞鵝結伴成群……如今走在村裡的小路上,我常常感嘆村子真是變了大模樣。

  康開其克村位於塔克拉瑪干沙漠南緣,是自治區的深度貧困村,2014年貧困發生率達50.3%。

  2018年1月31日,我從烏魯木齊來到村裡任第一書記。記得剛來的那天寒風刺骨,工作隊周轉房的鍋爐水泵還出了問題。那晚,我躺在冰冷的鋪上整夜沒有合眼,滿腦子都是一個問題:接下來該怎麼做?

  要脫貧,先要帶好村干部隊伍。通過入戶走訪我了解到,村黨組織存在軟弱渙散的問題,不少村干部沒有責任感。於是,我們工作隊優先推薦村裡的黨員致富帶頭人和能人進入村“兩委”班子,並定期開展黨員脫貧攻堅承諾踐諾活動。如今,村“兩委”班子為村民干事的能力明顯增強。我認為,工作隊就像流水,當地村干部就像石頭,水走石留,我們的工作就是要讓村干部成為一支戰斗力強的基層隊伍去更好地服務村民。

  想脫貧,解決就業是關鍵。我們在村裡開展各類技能培訓和政策宣講,鼓勵貧困戶走出家門,靠辛勤的雙手脫貧致富。同時,我們通過村辦企業、保鮮庫、農貿市場、合作社等渠道,為貧困戶提供就業崗位,確保“人人有事做、月月有錢掙”。目前,我們村已經實現有勞動能力村民就業全覆蓋。

  轉眼兩年多時間過去了,康開其克村的貧困發生率從50.3%降至0.89%,達到整村退出貧困村的目標。村集體收入也從無到有,2019年增收達23萬余元,今年預計突破30萬元。一個昔日的深度貧困村如今已是舊貌換新顏。

  下一步,我們將在土地再利用、特色產業和轉移就業上持續用力,激發鄉親們的內生動力,不斷壯大村集體經濟,帶領全體村民走一條可持續發展的脫貧致富之路。

  本報記者 阿爾達克整理

(責編:杜燕飛、王宇鵬)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