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燈光明亮照苗鄉

去年冬天的一個晚上,我驅車從工作崗位趕回家。才進村頭,遇見迎面走來的母親。
“我載你回家?”我問母親。“不用不用,我在外面多轉一會兒,晚點再回去。一路全是路燈,路好走!”簡單的幾句對話后,母親就走開了。路燈明亮,她的身影被燈光拉得很長。
母親以前是不太愛走動的,田間地頭的辛苦勞作以及房前屋后的各種瑣事已經消耗了她大部分精力。在我的印象裡,母親的生活總是辛苦又單調。
我小時候,母親總在夜晚的煤油燈下繡花。她是苗家姑娘,繡活兒做得好。小時候我和弟弟穿的衣服,基本上都是母親點著煤油燈,一針一線縫出來的。其實從我有記憶開始,家裡已經通了電,但對於當時我們家的經濟狀況來說,電費算是一筆不小的支出,加上經常停電,導致煤油燈依然是家裡不可缺少的物件。
那時,村裡的夜晚總是黑漆漆的,看不清道路和房屋。要是碰到哪家晚上有點事,有條件的人家會帶上一支老式手電筒前往。更多人會帶一摞摞稻草,點燃后用來照明,一摞稻草燃完燃另一摞。碰上下雨天,村路泥濘打滑,摔上一兩跤是常有的事。
如今村裡房屋蓋得好、道路修得平、路燈裝得亮,各家各戶不再滿足於吃飽穿暖的基本生活保障,你追我趕,朝著脫貧致富奔小康的目標奮斗。
村裡亮起來的不僅僅是夜晚的燈光,更是村民們的幸福生活。告別了“通信全靠吼,交通全靠走”的時代,水電能夠穩定供應,很多人家裝上了寬帶,孩子們不僅可以在明亮的房間裡學習,還可以上網課。夜晚出行不再擔心,太陽能路燈“儲存”白天的陽光,照亮回家的路。村裡通過發展產業、流轉土地等方式,配合現代化科技手段,讓農戶不斷增收。辛勞的日子少了,享受生活的時間多了,繡花成了母親的業余愛好,而不再是為了添補衣物。
生活從煤油微光變成了“火樹銀花”,前路一片光明。
從思緒中回過神來,我已經到了家門口,父親正在二樓的客廳怡然地看著電視節目。我叫了兩聲,父親把頭探出窗外,用手中的遙控器幫我開了一樓的卷帘門,門的響聲開啟了走廊的聲控燈,小院被照得亮堂堂的。燈光洒在老木櫃上,一盞落滿灰塵的煤油燈安靜地躺在上面。它仿佛在注視著明亮的屋子,注視著小村庄在“火樹銀花”中邁入小康。
(作者為雲南省紅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屏邊苗族自治縣和平鎮路樂村大學生村官)
《 人民日報 》( 2020年08月07日 07 版)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