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紅樹在北緯30度扎根(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

在接近北緯30度的浙江舟山,可以看到這樣的景象——碼頭灘涂上的紅樹林裡,招潮蟹正在覓食,跳跳魚正在嬉戲,白鷺在空中盤旋。然而幾年前,這裡卻幾乎是一片“荒漠”。
紅樹林是熱帶和亞熱帶海岸帶特有的植物群落,具有“海岸衛士”的美稱,然而溫度一直是限制紅樹林北移發展的主要因素。2014年,浙江海洋大學宋文東教授來到舟山普陀沿海灘涂調研,發現當地灘涂生態退化比較嚴重。
“小康全面不全面,生態環境質量是關鍵。”宋文東教授產生了將紅樹北移到舟山的念頭,在他的帶領下,我們團隊在2016年初開始攻關紅樹北移項目。從選擇馴化紅樹幼苗到治理灘涂油污污染,從抵抗冬季低溫到治理紅樹白斑病,為了將紅樹落戶舟山,我們攻克了一個又一個難題。
功夫不負有心人,2018年,第一批2萬余株的紅樹植物秋茄終於成功落戶舟山魯家峙。一棵棵約30厘米高的小樹,以幾十厘米的間隔整齊排列,翠綠的枝葉向上伸展,為原本荒涼的灘涂帶來了生氣。
灘涂上的樹苗如何過冬?經過反復思考和嘗試,團隊就地取材,以特殊的制備工藝,將當地廢棄的貽貝殼資源,加工成生態土撒在灘涂上,為樹苗保溫。冬季舟山海邊風浪很大,普通的保溫棚很快就會被海浪打爛,為了解決這個問題,我們設計了一種新型保溫大棚——流變大棚,當潮水流進來時,它會自動打開,潮水退去時,它又合上,漲潮時靠潮水保溫,退潮時靠大棚保溫。
依靠這些技術,紅樹苗抵御住了冬季的嚴寒,經歷過風雨洗禮后,如同一個個海岸衛士,傲然挺立在岸邊,守護著這裡。
近20年來,我所在的團隊一直從事紅樹植物研究,從最初的紅樹植物組分鑒定,到紅樹植物耐寒性分析,再到紅樹植物抗寒苗種培育,經過多年的科研探索,團隊陸續在舟山灘涂種下了10萬余株紅樹植物。昔日光禿禿的灘涂,如今生機盎然、綠意盈盈。不斷延伸的綠色,讓全面小康的成色更足。
紅樹林不僅僅是一片海上森林,更是一個生態資源寶庫,蘊含著豐富的海洋生物資源。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我們期待著一片片紅樹林染綠整個舟山海岸。
(作者為浙江海洋大學創新應用研究院博士)
欄目投稿郵箱:rmrbzxxkzw@126.com
《 人民日報 》( 2020年08月03日 06 版)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