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道康庄”人民網全媒體調研行

總書記牽挂的老區老鄉們的新生活

文鬆輝、羅娜、鄧志慧

2020年07月30日14:51  來源:人民網

習近平總書記在視察江西時強調,要加快老區發展,在脫貧攻堅上領跑,不讓一個老區群眾在全面小康中掉隊。

殷殷囑托,重如千鈞。

2020年4月26日,江西全省25個貧困縣、3058個“十三五”貧困村全部實現脫貧退出。

這是振奮人心的脫貧實踐。紅土地上的鄉親們,牢記總書記對老區人民的牽挂和問候,艱苦奮斗爭創一流,交出決戰脫貧攻堅的合格答卷。

近日,“大道康庄”人民網全媒體調研行奔赴江西,與總書記牽挂過的老鄉們面對面交流。

“漂亮的小樓房、小汽車越來越多” “現在村裡的變化可大嘍!”“活到老,奮斗到老,我要創造更美好的生活” 老區老鄉們言語之間傳遞出的幸福感,不僅是對美好生活的詮釋,也在回應總書記對老區的深情關切。

“漂亮的小樓房、小汽車越來越多”

“6月28日,父親因為血壓突然下降被送進了ICU病房。”王承登的兒子王建國近日接受人民網記者採訪時說到,以往每次談到總書記的回信,父親的心情都很興奮。

歷史照片:老紅軍王承登說,瓦窯堡戰役時,一顆子彈從這裡打進去,再從右耳穿出來。 (攝影:謝東琳)

因為年事已高,今年已106歲的王老大部分時間在醫院度過。“每天除了基本的康復訓練,其余時間會看看新聞、報紙,關心國內外時事,關心贛南的振興發展。”談到王老的情況,王建國介紹,父親平時愛穿襯衣,雙眼凹陷,卻透露出濃濃的精氣神。

時間回溯,2015年3月6日,習近平總書記在人民大會堂江西廳參加十二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江西代表團的審議。審議時,習近平總書記拿出王承登的來信,與代表們共話老區發展。

信由王承登口述,兒子王建國執筆。為什麼會想起寫這樣一封信?王承登曾在媒體採訪中披露過,“《贛南等原中央蘇區振興發展的若干意見》實施以來,贛南老區的發展日新月異,老百姓從中得了實惠。我想讓總書記知道,我們贛南老百姓過上了好日子,正在努力實現振興夢。”

沐浴著《國務院關於支持贛南等原中央蘇區振興發展的若干意見》的陽光雨露,八年來,贛南人民生活得到了大大的改善,贛南大地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王建國說,當得知贛州市11個貧困縣全部脫貧摘帽,贛南革命老區實現歷史性整體脫貧時,父親緩緩地抬起右手,有力地敬了一個軍禮:“我們贛南革命老區整體脫貧摘帽,我心裡高興啊!”

“父親最關心的還是贛南油茶的發展。”王建國說,父親之所以在給總書記的信中提到油茶產業,因為他知道茶油是個“寶”,既可以食用,又有藥用價值,當年,贛南老區群眾就是用茶油、樟腦、鎢砂,從白區換回食鹽、藥品、武器等物資,支援紅軍,支持革命。

贛州是我國重要的油茶種植區,是江西省最大的油茶主產區。然而,早些年農戶種植茶油的積極性並不高。

“油茶樹的生長周期長,7至8年才能進入豐產期,加上補貼少,大多數人都不願意種茶油樹。”王建國說,自從總書記在回信中對贛南革命老區發展油茶和精准扶貧作出重要指示后,贛南油茶迎來了春天,油茶成為贛南老區人民增收致富的一個重要產業。

“這個油炒出來的菜就是不一樣!”王老喜歡吃回鍋肉,每當王建國用茶油給他炒菜時,他都會問起興國老家茶農的生活狀況。

合適的時候,王建國偶爾會開車帶父親出去轉轉。“這是新建的立交橋、這是贛州的新區、這是現在農村的樣子……” 王建國說,看到眼前的景象,父親很感嘆,“現在坐在車上就能看風景,不僅路好走了,綠化也做得非常好。農村土坯房也基本不見了,漂亮的小樓房、小汽車越來越多,跟大都市一樣。”

在王老進入ICU病房的這段時間裡,王建國隔兩天就會去探望一次,“父親是在贛州居住的最后一位贛南籍老紅軍,希望他能早日康復,我還想帶他去看看贛南更多的變化。”

“村裡的變化可大嘍!”

在井岡山深處,有一個村庄叫做神山村,這裡曾是閉塞、貧困鄉村的代名詞。

2016年2月2日,習總書記來到神山村考察,有位老人曾當眾豎起大拇指給習總書記點贊,他就是人們口中的老支書彭水生。

聊起神山村的巨變,79歲曾任神山村黨支部書記的彭水生精神矍鑠,臉上洋溢出幸福。(攝影:王普)

“今天中午就在我家吃飯了,別的不敢夸,食材絕對是純天然的‘土貨’。”7月18日,記者來到神山村,初見老支書,他正在熱情地招呼客人,精神矍鑠。站在他家門口,可見神山村白牆灰瓦的小樓錯落有致,翠竹環繞、溪水穿行其間。

廚房飄來陣陣香味,老支書家裡當天共有3桌客人,都是來神山村旅游的,不少游客樓上樓下看了個遍。在菜還沒有上齊之前,老支書坐在門口和大家閑聊,今年79的他雖滿頭銀發,但聊起神山村的巨變,依然聲音洪亮,臉上洋溢出幸福。

“神山是個窮地方,有女莫嫁神山郎,住的是土坯房,紅薯山芋當主糧。”說起神山村的過去,有句順口溜深深地留在彭水生的記憶裡,不同的是如今是笑著說給大家聽。

“現在村裡的變化可大嘍!路也寬了,燈也亮了,喇叭也響了。”村內新修的水泥路如同一個枝丫,老支書用手指了指說到,以前沒有路的時候,所有的生活物資和種田所需的肥料隻能靠肩挑手扛,真是太苦了。

“現在不一樣了,村裡人不用外出務工,可以在家做農家樂、養蜜蜂,甚至還把自家房屋改造起來做民宿。”2017年以來,通過發展高山黃桃、井岡紅茶等產業,採用公司加農戶的模式,資金變股金,村民變股民,神山村實現了人均收入19800元左右,走上了富裕之路。

在老支書家大廳,有一沓《貧困戶收益確認公示表》貼在牆上,上面清晰地記載著這些年他家的基本信息和各項收益情況,“上半年最大的收入是資產出租38062元,加上高齡補貼、養老金等收入,日子不錯哩!”老支書說。

“2017年全年收入27931.12元、2018年全年收入30124.12元、2019年全年收入34406.12元……”仔細翻看老支書家的《貧困戶收益確認公示表》,可見他家在2016年已經脫貧,脫貧后的這幾年,他家的收益漲幅明顯。

和老支書家一樣,神山村所有貧困戶家裡都張貼了《貧困戶收益確認公示表》,登記每一項實際收入。這個收入,不是測算收入,不是預期收入,而是確確實實的現金收入,一分一厘都經過貧困戶簽字確認后公示公開,做到你知、我知、大家知,方便監督。

正值暑假,到神山村避暑休閑的游客越來越多,不只是老支書,不少做“農家樂”的村民都在忙活著,因疫情影響一度按下“暫停鍵”的神山村旅游,在逐漸恢復往日的紅火。

漫步神山村,一面“笑臉牆”格外醒目。在牆上,貼著27張滿是笑容的村民照片,組成了一個“心”的模樣。老支書彭水生的照片位於“笑臉牆”的正上方。紅光滿面的他身子骨硬朗,成了神山村的“形象大使”,自發給來自四面八方的游客講總書記來后神山村脫貧致富的變化,比年輕人還有精神。

“我希望把神山村推向世界,把井岡山推向世界,讓紅色故事還有老區脫貧勵志故事能夠傳承下去,激勵一代又一代。”老支書渾厚有力的聲音從他腰上的“小蜜蜂”傳來,久久回蕩在這片綠水青山間。

“活到老,奮斗到老,我要創造更美好的生活”

“這個富硒大米做出來的飯特別香,別說吃兩碗了,三碗都吃得下”、“這個迷你小南瓜簡直太可愛了,隻要5元一個,大家可以直接下單……”7月17日,孫觀發超市迎來了江西綠滋肴控股有限公司的兩位網絡“達人”,現場帶貨直播。

去年6月,孫觀發在家旁邊開起了小超市,兒媳郭金鳳便是這家超市的經營者。通過直播鏡頭可以看到,貨架上擺滿了鄉村特產大米、醬油、果蔬等農副產品,孫觀發也樂呵呵地配合主持人講解自家產品的優勢,毫不怯場。

“我這麼大年紀還能跟上時代的潮流,真幸福!”此次直播“帶貨”讓孫觀發大開眼界,圍觀的村民更是拍掌喝彩,“把我們美麗的潭頭村也拍一拍,讓網友看看咱村的變化!”

“活到老,奮斗到老。” 70歲的孫觀發要繼續奮斗,創造更美好的生活。(攝影:王普)

直播結束后,孫觀發一邊給大家倒水,一邊介紹習近平總書記去年5月20日到他家做客時的場景。今年70歲的孫觀發是紅軍后代,在他家客廳中間,懸挂著兩張習近平總書記到他家做客時一同拉家常的照片,家具的擺放保持著照片的原狀,給人一種溫馨、干淨、朴素的感覺。

“當時,我就坐在習近平總書記的身邊,總書記拉著我的手,詳細詢問了家裡的生活情況,在我家看了廚房、臥室,連廁所都看了……”說起這一幕,孫觀發仍舊心情澎湃。

說話間,不時有游客走進孫觀發家,他頻頻起身招呼。如今孫觀發家已成為潭頭村最熱門的游客到訪點,他順帶辦起了民宿、農家樂。2019年夏季,潭頭村日游客量達上千人次,孫觀發家的民宿幾乎天天爆滿。

潭頭村的變化確實大,孫觀發深有感觸:“潭頭村有句老話叫‘晴三天,挑爛肩頭﹔雨三天,水濺灶頭’。如今家家戶戶都通了自來水、建起了廁所,環境好了,景也美了,早就不是過去的潭頭村啦!”

距離孫觀發家幾十米處有一塊雕塑,上面一句話特別醒目——“幸福都是奮斗出來的”。

聊到奮斗,孫觀發的話匣子一下子又打開了。“我現在每天的生活都很幸福。但活到老,奮斗到老,我要創造更美好的生活。”

道別時,孫觀發還不忘給記者介紹門前正在施工的一塊空地,“這裡准備做個拱橋,8月30日就會完工,接下來還想做一個會場,提升村裡的基礎設施……”言語間干勁十足。

果蔬飄香、白牆黛瓦、樂業安居……盛夏時節,行走在贛鄱大地,處處能感受到產業豐、面貌美、人歡樂的美麗新氣象。

小康不小康,關鍵看老鄉。革命老區的父老鄉親們,現在的日子越過越紅火,幸福滿溢在笑臉上。這樣的田園生活令人羨慕!

更多原創報道:

 

(責編:鄧志慧、王欲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