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人民扶貧頻道

老兵又有新作為

2020年07月12日08:57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小字號

許順武(左)在村民家查看自來水設施。
  帥 瑜攝

楊守亮在種植基地查看韭黃種植情況。
  本報記者 蘇 濱攝

嚴超宗(右)幫村民改良荔枝種植技術。
  廖 偉攝

“一定要解決村民吃水問題”

帥 瑜 張建明

湖北省襄陽市谷城縣廟灘鎮水溝村是省定貧困村。2018年,懷著對家鄉脫貧的責任感,在外工作多年的退役軍人許順武回村擔任黨支部書記。

“安全飲水,就是水溝村目前最大的困難。”剛上任的許順武,定下了脫貧的首要目標——解決困擾村民的吃水難問題。

水溝村並無水源,要想解決吃水問題,必須要到相鄰的郭峪村引水。然而,從水溝到郭峪,全是大山。從前,水溝村民們吃水,靠的是人挑、牛馱,來回至少要走5公裡。有的村民跋涉半天隻能挑回一擔水。面對這樣的現狀,許順武在村黨支部會上堅定地說:“我們這一屆支部,一定要解決村民吃水問題!”

在大山深處、巉岩石壁,許順武頂著烈日,帶著縣水利部門工程技術人員,勘測引水路線。他還召集村組干部,組成找水小分隊,帶著手電、柴刀、繩索、鐵鍬,由熟悉村情的兩名村民做向導,在村子附近的山上就近尋找水源。功夫不負有心人,水源地和引水路線很快確定下來。

確定了引水路線,許順武一刻也不停歇,馬上著手引水工程的建設。磨破嘴皮跑項目、想方設法籌資金……許順武四處奔走,多方協調,終於獲得縣扶貧辦扶持專項獎金40萬元,市經信局支持50萬元,他又自己帶頭、發動村裡自籌,解決了資金缺口。

經過緊張而艱苦的施工,引水工程終於在2019年“七一”這天通水。翻山越嶺的泉水,順著管道流進了家家戶戶。

水通了,水溝村發展其他產業,就有了條件。2020年,村裡建了2個養雞場,還種了100畝益母草,每畝純收入可達1000多元。水溝村終於脫了貧!

“誓把后進村帶成先進村”

本報記者 蘇 濱

提起現在的韭黃村,楊守亮的眼睛快笑成了一條縫兒。

“一人致富不算富,帶領鄉親們都致富才算本事。”2016年,在外經商闖蕩多年、事業有成的退役軍人楊守亮,回到家鄉貴州省安順市普定縣白岩鎮韭黃村,當選村黨委書記。“大家選我,是信我肯一門心思帶著大家脫貧致富。”楊守亮說,“誓把后進村帶成先進村”。

“村子強不強,關鍵看領頭羊”。楊守亮意識到,必須發揮好黨組織的作用。在他的帶領下,村兩委班子抓好自身建設,村裡12名黨員設崗定責,全村74名退役軍人組織起來,以傳幫帶的方式,重新組成戰斗班組,參與到村子的發展建設中。

“村裡種韭黃有近百年的歷史,但基本都是各種各的,分散零碎,一直沒做成規模效益。”2017年,楊守亮抓住“一村一公司”的發展政策,辦起了村級公司,主攻韭黃產業,“發動村民,尤其是貧困戶流轉土地,進行統一種植。”

貧困戶楊守順算是當地種韭黃的一把好手,聽到村裡成立公司后,直接流轉了4畝地。“韭黃種得再好,賣不出去也是白忙活,更別提脫貧。楊書記做過蔬菜生意,這事兒估摸有底。”從那以后,楊守順就開始在種植基地務工,不算年底的分紅,一年也有3萬多的收入。

為了打開銷路,楊守亮還帶頭組建了銷售隊伍,專門負責跑市場,“大家隻管放心種,銷路有公司撐著。”

目前,村子的韭黃產業漸成規模,種植面積已超過5600畝,年產值達2500萬元,逐漸成了當地的名片。2019年,韭黃村人均年收入突破15800元,全村僅剩的14戶貧困人口,也在當年脫了貧。

腰包鼓起來了,精神更得富起來。楊守亮介紹:“村裡組建了高台地戲隊、蘆笙隊,把好的觀念、國家政策糅到唱詞裡,引導村民拋掉等靠要的思想。”

如今的韭黃村,水泥路延伸入戶,亮堂的房屋鱗次櫛比,去年年底還入選全國鄉村治理示范村。這個曾經的“后進村”成了“先進村”。

“脫貧真有硬功夫”

金 歆 廖 偉

“村裡文化中心、道路、橋、學校、路燈都建起來了,雖然過程很辛苦,可我感受更多的是成就感。”回想三年來的工作,廣西梧州蒼梧縣京南鎮高穩村黨支部書記嚴超宗滿臉笑容。

2017年,從部隊退役的嚴超宗被選為高穩村黨支部書記。

“村子要脫貧,黨組織一定要發揮作用!”長久以來,基層黨組織弱化,個別村干部思想落后,工作不積極主動……“這是制約高穩村發展的大問題。”嚴超宗決定從制度建設抓起。在調研后,村黨支部擬定了《高穩村黨員教育管理制度》《高穩村民主評議黨員制度》等制度,通過喇叭廣播、公示欄公示、微信群交流、流動黨課、村民大會等平台廣泛宣傳。慢慢地,高穩村的組織建設邁上了正軌,干部工作干勁也越來越足。

“村裡要發展,不能低頭盲目干,要根據實際情況大膽創新。”擔任村支書后不久,嚴超宗就請來農業專家分析水土品質,研究適合高穩村種植的特色經濟作物。在專家指導下,嚴超宗決定發動村民種植澳洲堅果、砂糖橘等經濟作物。為了推廣順利,嚴超宗還帶領種植戶到市裡的澳洲堅果種植場考察學習,為村民帶回來澳洲堅果新品種和種植技術。

果樹長勢喜人,堅果挂滿枝頭。可是建檔立卡貧困戶程達林臉上仍挂著一絲憂慮。

“村裡之前從沒種過澳洲堅果,不知道怎麼聯系銷路,現在資金也投進去了,賣不出去怎麼辦?”程達林說出了村民心中的“石頭”。

嚴超宗拍著胸脯說:“我們已經聯系了縣扶貧辦,過幾天他們就會帶收購商下來和大家簽訂保底收購合同,你就放一百個心吧!”

除了發展特色種植業,嚴超宗在拓展農產品銷路上也大膽創新。

“老程呀,政府聯系好了收購商,我們村裡邊也開設了網絡銷售平台,周日我們就會組織一場網絡直播銷售,家裡邊的特產都可以拿過來,我們上網賣!”嚴超宗說。

“純蜂蜜,100元/公斤,歡迎搶購”……周末如期而至,廣場上擠滿了村民,大家聚精會神地看著村支書和扶貧隊員通過手機吆喝賣貨。不一會兒,村民程北全200公斤蜂蜜就被搶購一空。消息一出,村民們頓時熱鬧了,“這麼多年,沒有一個干部有過這想法”“當過兵,就是不一樣,脫貧真有硬功夫”“這個村支書,真能帶我們脫貧”……

“如今村裡的道路寬敞了、燈亮了,鄉風文明建設顯成效,實現了整村脫貧摘帽。”嚴超宗自豪地說。

《 人民日報 》( 2020年07月12日 06 版)

(責編:史雅喬、庄紅韜)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