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人民扶貧頻道

決勝2020:金色耳標

車承金
2020年07月11日08:36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小字號

  春光下,一個男人拿著鐵撓子,專注地梳理著黃牛的皮毛。八九頭黃牛,佩戴黃色鏟形耳標,或站或趴,盡情享受著陽光的溫暖。小牛犢,虎頭虎腦,撒著歡,跑來跑去……這是在土樓子村採風,我看到的一個暖心場景。

  那個給牛梳毛的男人叫劉貴杰。

  2014年,劉貴杰沒能出去打工——那年妻子身體不好,母親八十多歲,家裡離不開人。孩子讀大三,生活花銷靠幾畝薄田難以維持,劉貴杰思來想去,決定養牛。他把想法說給村干部聽。村干部說,好事,支持!協調解決三萬元貸款。劉貴杰懷揣貸款來到十二德堡鎮集市,相牛選牛,討價還價,把看中的兩頭成年母牛牽回家。

  牛上午進門,下午劉貴杰就把兩間東廂房收拾出來,一間做了牛舍,一間盛草和料。無論冬夏,人們還在酣睡,劉貴杰就起床了,到牛舍,先打掃,再添草拌料,打水飲牛。人們說,馬無夜草不肥。劉貴杰說,牛不吃夜草不胖。他把手機鬧鐘設置在晚十點,鬧鐘一響,他馬上去給牛添夜草夜料,風雨不誤。

  那時,家裡沒鍘草機,沒錢買草塊,夫妻二人隻能用鍘刀鍘草,劉貴杰按刀,妻子續草。天熱活累,汗水從發梢往下滴。妻子心疼他,要把草段鍘得長些,好早點鍘完。劉貴杰見了直搖頭,說,草段短點,好咀嚼,牛和人一樣,消化好了才能長膘。

  母牛生產那天,劉貴杰在牛舍守了一夜。接下來都是操心的日子:大牛餓沒?渴沒?小牛有沒有被大牛壓著?劉貴杰每晚都要去牛舍看三四次。十幾天,小牛硬實了,能滿院撒歡了,劉貴杰卻瘦了一圈。

  一頭頭小牛犢降生了,牛舍也由廂房搬到門外柵欄裡,后又搬到村子西頭,新建了標准牛舍。原來的兩頭母牛,如今繁殖到了二十四頭。劉貴杰賣了十頭,牛舍裡還有九頭大牛,五頭小牛。劉貴杰掰著手指算賬:一頭母牛受精到產犢二百八十五天,年需五畝地玉米秸,每畝七十元,需兩千斤玉米,每斤八九毛,小牛七八個月出欄,沒啥大費用,能賣一萬一二,去掉防疫等費用,能剩七千多。算著,臉上挂起笑意。

  見劉貴杰養牛賺了錢,土樓子村的鄉親也紛紛養起了牛。劉貴杰熱心幫助,有求必應,解疑答難,上門指導,還義務幫助大家買牛賣牛。

  但也有貧困戶不大敢養牛,怕折本。鎮黨委、政府與金融部門聯系,用貼息貸款予以扶持。2016年,每戶可貸款三萬元。2019年初,改為建檔立卡貧困戶,每人可貸款一萬元,沒有養牛經驗的貧困戶,由有養牛經驗的黨員一對一幫扶。

  貧困戶劉仁昌,就是政策的受益者之一。

  劉仁昌一家三口,妻子生活不能自理,孩子在讀大學,家裡隻有四五畝地,還欠了兩萬多元的債,日子捉襟見肘。村干部動員他貸款養牛,他顧慮重重,怕養不好賠了。黨員趙東生便跟他結成幫扶對子,一對一幫他養牛。劉仁昌心裡有了底,2017年2月,貸款三萬元,買了兩頭母牛。

  母牛剛牽到家,趙東生就騎著摩托車跟來了。一天喂幾次牛,都什麼時間喂,啥時候飲牛,一天飲幾次,平時都注意什麼等等,趙東生一一講給劉仁昌聽,每個環節都叮囑到位。臘月初六晚上,母牛生產,天特別冷。趙東生在劉仁昌家,幫著給牛生火取暖,煮黃豆湯喂牛催奶,忙活一晚上,直到天亮,大小牛平安,才放心離去。隔三差五,趙東生就騎摩托車來看看,時間長了,兩頭牛一聽到摩托車聲,就齊齊抬頭望向大門口。

  2018年7月,劉仁昌家有兩頭小牛出欄,他還清了欠的債。今年春節前,又出欄了兩頭牛,他添了三千,還清了三萬元貸款。現在那兩頭母牛,一頭又生了小牛,另一頭肚子也是圓鼓鼓的,再有一個月也生了。劉仁昌說,所有外債都還清了,再賣錢就都裝進自己兜裡。他還說,想換個大彩電,想把房子裝修裝修……說著,劉仁昌眼圈紅了,說感謝趙東生,無親無故的,真心真意地幫我,讓我過上了好日子。

  在劉仁昌家,與動物衛生監督站的老梁不期而遇。老梁來給小牛釘耳標。監測疫情、打針防疫、釘耳標……老梁最近忙得不可開交,但最高興的事,還是給小牛釘耳標。小牛在兩三個月時要釘耳標,別小看那黃色鏟形的耳標,那是牛的“身份証”。釘上它,小牛就變成了商品,可牽到市場上買賣交易,出生七八個月,就可賣一萬多,是一筆不小的收入。一戶戶貧困戶就能由此脫貧,走上致富路。

  在土樓子村,劉仁昌這樣的建檔立卡貧困戶共有九十一戶,有八十九戶是通過養牛脫貧的。全村牛存欄一千七百多頭,戶均三頭多,摘下了省貧困村帽子。行走在土樓子村,一頭頭膘肥體壯的黃牛,一頭頭活蹦亂跳的小牛犢,看著都讓人心生歡喜。

  從土樓子村回來,我腦海裡常浮現出那黃色鏟形耳標,金燦燦的,猶如一枚枚獎牌,釘在黃牛的耳朵上,也挂在了人們的心上。


  《 人民日報 》( 2020年07月11日 08 版)

(責編:勾雅文、孟哲)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