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走大利村

我的故鄉,在貴州省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榕江縣。那裡有一個侗族村寨,叫大利村,也叫大利侗寨。村口一道新建的寨門,旁邊立著一塊大石頭,刻著“大吉大利”四個行草大字,讓人一見就覺得親切。
我第一次去大利村,是40年前。那時,到大利村沒有公路,隻有一條起伏不平的羊腸小道,穿行於崇山峻嶺的密林之中。翻過一處山埡口,才有用青石板鋪成的石梯,沿山直下到山谷底部的村子。
以前,大利村相對閉塞,但也保存下來不少傳統風俗,成了榕江一張“魅力侗寨”的名片。如今,大利村已經通了柏油公路,為村民出行和生產生活帶來極大的便利,也讓大利村成了外地游客爭相前往觀賞的原生態侗族村落。
幾年前我再去大利村,開著轎車,隻用了半個小時。午飯是我在大利村吃的第二頓飯,感覺味道還如當年那樣香。我天南地北地和大家聊起家常。幾十年沒來過大利村,村裡的變化真大,不但通了柏油公路,還建起了三層樓房的小學校。通電通網,大家用上智能手機,可以用手機上網微信聊天,已經感覺不到這是個偏遠的山村,反而充滿現代與便捷的氣息。
聽我這麼一說,曾當過村黨支部書記的表弟告訴我,村子用上電是他當村支書后干的第一件大事。
二表哥接過話茬,你不知道哩,他當村支書后做的第二件大事,就是向全體村民籌集資金,把原來隻有兩間教室的村小學校,改成了三層磚樓的新學校!改建村小學校,群眾百分之百贊成。
“是啊,村裡老百姓都把希望寄托在下一代身上,孩子不讀書,哪裡有希望?所以,大家肯定都支持。”我插話道。
“讀書出人才啊!村裡上大學的孩子逐年增多。”表弟越說越開心,越說越自豪。
“表弟,以茶代酒,我敬你!”
“干!”
2016年冬天,我又陪母親去了一趟大利村。
母親已經多年沒到大利村。坐在車上,母親說,大利村的親戚都很朴實、念舊情,過去人家曾幫過我們家不少,你也不要忘記他們……正說著,便到了大利村新建的寨門前。牌坊式的寨門,看上去結實氣派。四周山林,枝繁葉茂,郁郁蔥蔥。
二表姐家的四合院建於清末,是大利村古老的純木質結構四合院,三層正屋一層閣樓,大門正上方懸挂有“棟宇維新”四個行書鎏金大字的門匾。現在這棟四合院已被列為文物保護單位,縣文物局正在組織工人師傅們進行維修。“以后,這座四合院將會成為大利村旅游的一個亮點!”工人師傅告訴我,脫貧攻堅工作加大了對大利村旅游資源開發的投入,很快就將對整個村子的巷道進行改造,全部建成混凝土底子加鵝卵石鋪成的花街或青石板路,過去的泥濘路以后不會再有。
大利村還有一口古水井也很特別。水井位於一道坡坎邊,青石條砌坎,青石板鋪台,井水一年四季汩汩流出,清澈透明,甘甜可口。“現在村裡家家戶戶都通了自來水,但大家有時也會來水井挑水喝,現在,這口水井也是村裡旅游的一個重要景點哩。”表弟說。
領略了甘甜的井水,沿井后的石梯而上,便到了大利鼔樓跟前。巍峨的大利鼔樓,就是侗家人挺拔屹立、堅韌勇敢的品性象征。從鼔樓前俯瞰全村,村民新建的住房夾雜在古老的民居之間,家家戶戶炊煙裊裊,有一種別樣的美感。四面樹木蔥蘢的青山猶如巨大的屏障,呵護著這片山中美地。我心中升起一陣暖意融融的情愫,祝福大利村!希望你永遠大吉大利!
《 人民日報 》( 2020年06月13日 08 版)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