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剛脫了貧,干勁不能鬆,他們說—— 還得抓緊奔小康哩(決戰脫貧攻堅 一線故事)
圖①:張耀軍與妻子整理新家。 |
隨著脫貧攻堅的深入,越來越多的貧困戶脫貧摘帽,擺脫窮日子、住上新房子,日子越過越甜。
脫貧只是起點,並非終點。記者採訪了5位剛剛摘帽的脫貧戶,請他們談談今年的新打算。有的要繼續搞產業,喂羊、種核桃,鼓足干勁致富﹔有的要發揮一技之長,或擴展自家店面,或好好打工掙錢﹔有的覺得,自己脫貧了還不夠,還要帶動其他村民一起脫貧……脫貧了,還要抓緊奔小康哩!
鄉親們有這個心氣兒,各級黨委政府還將繼續扶持,脫貧不脫政策,讓脫貧成果鞏固下來,對接上鄉村振興這個目標,讓日子一年更比一年好!
——編 者
擴展店面,吃好這碗旅游飯
今年過年家裡兩件大事,頭一件,一家住上了嶄新的樓房。這第二件嘛,就是2019年我們家終於脫了貧!
問我家光景咋樣?你就看我家這茶幾上,水果、瓜子、開心果都擺滿了。以前過年買年貨,手揣兜裡把錢攥出汗,見啥都不敢買啊。現在可不一樣,漂亮衣服、雞鴨魚肉,啥好買啥!
再看我家這新房,多虧了易地搬遷政策,我爸、我們兩口子和孩子,住100平方米,干淨寬敞還暖和。以前住的土木屋,房子歲數跟我爸差不多,打掃得再干淨,出門還是一腳泥。
脫貧前,那日子過得確實恓惶。我爸有殘疾,家裡幾畝薄田收成都不夠糊口,全靠我一個人打零工掙錢,一年就掙5000元,孩子幼兒園的100元學費都拿不出,真是叫窮給嚇怕啦。
2015年被確定為建檔立卡貧困戶,扶貧干部一遍遍往家裡跑,幫咱找致貧原因、想脫貧法子。照金鎮要發展紅色旅游,第一書記問我願不願意承包店面搞餐飲,既能照顧老人還能致富。我這心裡就直嘀咕,庄稼人哪會做生意?
后來還是扶貧干部解了我的心結:“現在政策這麼好,隻要好好干,我們給你當后盾,就算失敗了我們也支持你!”這話直戳心窩子,人家一心盼咱好,咱別的沒有,隻有兩膀子吃苦的力氣。
扶貧工作隊不僅幫我找鋪面,還幫我聯系貸款,一開始我隻賣點餅子稀飯,后來村上開了農家樂培訓班,還有致富帶頭人面對面講經驗。現在不僅賣早點,中午還賣面條炒菜。起早貪黑,多學多干,就不信,我能讓窮攆著我跑一輩子?
照金的紅色旅游越來越火,我的生意也跟著紅紅火火。旅游旺季一到飯點,那累得是腰酸腿乏,可看著這麼多客人,心裡別提多高興!去年平均月收入有5000多元。
這“旅游飯”真是香,村上還成立了合作社,每年每戶都能拿1000元分紅。去年我還通過就業培訓獲得了公益崗位,每月還多600元收入。
村裡的“八星勵志扶貧扶志”評選中,我還被評為勵志戶,挺自豪!過了這段,我准備把店面再擴展一下,多賺點錢,畢竟我還想供個大學生出來哩!
陝西省銅川市耀州區照金村村民張耀軍講述
本報記者 原韜雄整理
學點技術,准備養兩頭母牛
活到65歲,腰杆越來越挺直了,走路都帶風咧。憑啥這麼神氣?因為我打了個翻身仗,成功摘掉“貧困帽”,心裡頭別提多痛快。
其實我也不是沒闖勁的人。早年間我就離開村子出去打拼,上過工地、進過工廠,在外面折騰快40年,雖然沒積攢下啥家業,但也娶了老婆生了娃。2014年,媳婦覺得跟著我沒指望,扔下10歲的閨女跑了。家都散了,我們爺倆走投無路,灰溜溜地回到百戶村。
砍下幾棵樹,買來些油紙布,我搭個窩棚湊合生活,比流浪漢強不到哪去。實在不忍心讓娃兒遭罪,我四處求人賒來建材,自己動手施工,花大半年時間蓋起一座磚瓦房。兄弟家條件也不好,我又把80多歲的老母親接來一起住,上有老下有小,日子過得真夠憋屈。
好在村裡伸出了援手,2017年,我家成了建檔立卡貧困戶,還享受到了低保政策,每個月都能領到一筆生活補貼。后來,政府又補了1.5萬元危房改造資金,幫我將屋子重新拾掇一遍,連家電都置辦得妥妥帖帖。
一個大男人,總不能讓政府養一輩子吧,我日思夜想都盼著早點摘掉頭上的“貧困帽”。
村裡給我安排了保潔員的公益崗,每個月收入800元。干完指定任務,我又跑到村裡合作社務工,一天也能有幾十元進項。去年,我家綜合收入超過2萬元,算下來人均收入有7000多元。年底,村裡經過評議,再報到鎮裡和縣裡審核,終於把我家從貧困戶名單裡清退了出來。
今年,全國人民都要奔小康,我老孟不能拖后腿,脫了貧還得想辦法致富。村裡不少人養牛發了家,我早就向他們請教了養殖經驗。過完這段非常時期,我准備去弄兩頭小母牛回來養,等它們長大后,每年下兩頭小牛犢,又是一大筆收入。另外,村裡出山的路修通了,以后基地的農產品肯定會更好賣,隻要舍得下力氣,不愁沒賺錢的活干。
姑娘下半年就要上高中,有教育扶貧資助政策兜底,錢上我不擔心,隻要她有本事念,我就有信心送她上大學。好日子才剛開始呢!
貴州省印江土家族苗族自治縣天堂鎮百戶村村民孟禮全講述
本報記者 程 煥整理
多種點地,再多去糖廠干干
紅糖糖,紅糖糖,熬過苦,日子香。可別小看咱們這熬糖的手藝,一天能掙300塊錢,可比上工地下蠻力氣掙得多些!
我發育遲滯,17歲才學會走路,沒讀過書,不識字,加上身體不好,干不了重活兒。除了種點花生玉米,實在沒啥收入。本來娶了媳婦,幾年前家裡借錢蓋起這兩層半樓房,裝修還沒完,婆娘就走了。我拿著殘疾証,一年補助900塊,雖有熬糖的手藝,但要跑老遠去隔壁鎮上做。這家裡上了年紀的老娘和在讀書的娃娃隻等著我來養。當時真是難啊。
要說還是多虧政府!2015年,咱們縣上要搞脫貧攻堅,鎮上的扶貧干部吳少雲找到我,說給我建檔立卡了,叫我有困難和上邊說。我琢磨,不能出去打工,先多種點地吧,現在種啥養啥國家都有補助。這不,去年我一共種了3.5畝地,有水稻、甜玉米和青菜,還養了40隻雞鴨。去年一年,我光憑這掙了5000元,政府還額外補助我2210元。
前年,我娃初中畢業了,沒繼續念高中,幫扶干部建議娃學個汽修,也算是個吃飯的手藝,我也得空。2017年3月,我村的劉典家搞合作社,建了個古法紅糖廠,我說去試試吧。咱村環境適合甘蔗,熬糖都是祖傳的手藝,全村有10多個生產隊,每個生產隊都有糖坊。
守在灶台邊,一熬一晚上。苦是苦點,但是就這麼握著木鍋鏟,一圈圈攪下去,聞著這甘甜味兒,我心裡才踏實!要說別的咱不懂,但熬糖工序有8道,溫度、濃度、時間、色澤可都很講究,火候和黏稠度也不能馬虎。算一算,前年熬糖43天,掙了一萬三,去年隻干了十幾天,也掙了四五千元。
不光如此,村裡還搞了光伏發電站,吳少雲又幫助我申請了兩萬六的3年免息貸款,我承包的每年發電5000千瓦時左右,一年收入有四五千元。現在呢,老娘和我身體都還行,房子裝修好了,娃也學出師了。隻等疫情過去了,就能外出找活干。隻想著再多種幾畝地,以后每年糖廠開工都去干它一個多月,攢夠了錢,希望兒子再能找個好媳婦,日子越過越香甜。
江西省贛州市大余縣池江鎮庄下村村民劉田生講述
本報記者 王 丹整理
當村干部,要幫更多人摘帽
鄉裡人早晨從不賴炕,一早醒來就拾掇這拾掇那的,心裡總覺要忙些什麼,否則空落落的。
要說以前,我可不是這樣的,靠山吃山,幾畝旱地,哪裡還想著能脫貧致富?6年前,妻子患有腰椎結核,我的3個娃娃都上著學呢,他們倒是都爭氣,當時娃娃們兩個在念大學,一個讀高中,日子確實緊巴巴的,但娃娃們不到我跟前抱怨。那年年末的時候,村上干部把我識別為因病致貧建檔立卡貧困戶。
那之后,我的日子活出了滋味。現在院子裡這6頭牛,都是我的心肝寶貝,它們也見証了我老宋生活的變化。
2016年,駐村工作隊和村兩委兩次動員我發展養殖業,我抱著試一試的態度主動申請貸款5萬元,利用貸款養殖,從以前的1頭牛發展到2018年的3頭牛,今年又發展到了6頭牛,我心裡可是真歡喜啊!你看,我現在每天醒來,就去牛圈裡拾掇會兒,都成習慣了。我想著今年再擴大些,再多養上兩頭,我現在57歲,還干得動哩。
現如今,3個孩子都已畢業,走上了工作崗位。看看今朝,再回想6年前一籌莫展的苦日子,我覺得像做夢一樣,卻又是真實的在我身上發生了。
2019年,我家養牛享受補貼3200元。另外我還種植了15畝玉米,年底出售2頭,養殖加上種植,收入就過了3萬元。年底拿著這筆錢,我琢磨著,隻要踏實干,日子肯定有變化,這不,年底下,加上其他收入一算下來,我的家庭人均純收入達到標准,符合脫貧條件,我就主動申請自願退出貧困戶。政府的好政策讓我走出貧困,但我明白再好的政策也需要通過雙手改變生活,希望更多的貧困戶在扶貧政策的幫扶下勤勞脫貧。
鄉親們看我踏實,也是信任我,我也在去年多了一個身份——毛坪村村委會副主任,月工資2000元左右,這也為我順利脫貧多了一份保障。我這一家子脫貧了,我還要幫助毛坪村更多的人也摘掉貧困的帽子。去年我們毛坪村被西吉縣列為全縣養牛示范村,村裡危房少了,路更平整了,日子會一天比一天好的!
寧夏回族自治區固原市西吉縣震湖鄉毛坪村脫貧戶宋義軍講述
本報記者 禹麗敏整理
土裡刨金,再繼續把羊養好
山裡的陽光很好,照得人暖洋洋。老伴在家裡做飯,我又到了果桑基地嫁接果樹,農技專家教的真管用,效率高。回想這兩年脫貧致富的情況,當年的事仿佛就在眼前似的。
我們古德村,處在馬木匠屋基山梁上,山高路遠、信息閉塞。以前家家戶戶一年忙到頭,掙不了多少錢。那幾年,我可真是轉得停不下來。到米易縣、攀枝花市去打工,什麼活都干,也隻能勉強維持個溫飽。
說起來,真感謝黨和政府。2014年,經過村兩委進行民主評議,我家被認定為貧困戶。后來,獲得了產業發展資金,還有了對口聯系幫扶干部給出主意,日子明顯有起色。這下可好,用政府提供的無息貸款買了十幾隻山羊發展養殖,還種了20多畝果桑、核桃、青椒等各種經濟作物,掙的錢越來越多。
尤其是2016年,有了15000元存款。那年,我在原址重建了家裡的房子,政府給了4萬元扶貧補助,住上這100多平方米的房子,舒服。
農村電網改造完,電價也不像從前那樣貴了。如今村裡硬化路也通到了家門口,方便。這一想,近兩年家家用上電和沼氣,上山砍樹的人也沒了,環境越來越好。每天早晨聽到清脆的鳥叫,巴適!
下午碰到了第一書記盧樹雲,又給我說起醫保補助的事,讓我放心。2018年我身體出毛病,看病前前后后花了近4萬元,自己就隻花了2000多,剩下全靠醫保和疾病保險,看病養老不用愁,能不放心嘛。
2018年底,我家正式脫貧了。去年,家裡人均收入得有一萬一以上。現在家裡又是青椒、核桃,又是果桑,還有魔芋、生姜這樣的林下種植,地裡能掙著錢。我估摸著,今年這幾樣產品市場價不會差,到時候等著收購商來收就行了。
今年的主要任務是繼續發展養殖。老伴年紀也大了,不過養羊還是能行,一隻也能賣一兩千元。兒子也在外面打工,不需要家裡操心什麼。隻要努力地干、科學地干,我這個昔日的貧困戶,今年一定能夠成小康戶!
四川省攀枝花市鹽邊縣格薩拉鄉古德村熊開友講述
本報記者 王永戰整理
《 人民日報 》( 2020年02月10日 12 版)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