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村振興 有我們!——二〇一九“最美基層高校畢業生”先進事跡
一批高校畢業生的優秀代表,毅然選擇奔向農村,扎根農村,在希望的田野綻放美麗的青春……
他們有的帶頭脫貧攻堅,幫助群眾增收致富﹔有的夯實基層黨建,促進民族團結融合﹔有的扎根服務一線,聚焦破解民生難題。他們是青春報國、擔當奉獻的精神楷模,是廣大青年人才的杰出榜樣。
奮進:村民脫貧的帶頭人
“贈雞還蛋”“贈雞還雞”“贈苗還肉”,在內蒙古科爾沁右翼前旗,這三種扶貧模式家喻戶曉。這些好點子都出自一人——科爾沁鎮大學生村官齊曉景。
齊曉景是村民眼裡的“小財神”。以“贈雞還蛋”為例,齊曉景以合作社為依托,讓每戶貧困戶依據養殖能力領取至少一組能夠下蛋的本地蛋雞,每組20隻,貧困戶還完25枚雞蛋以后,雞歸貧困戶所有,再生產的雞蛋以每枚1元的價格回收。
“有了齊姑娘,我們不僅不用花錢買雞雛,而且有人幫著賣雞蛋,20隻雞帶來的收入夠我當一年的零花錢了。”80多歲的邱鳳琴每周都到合作社賣雞蛋。
在齊曉景的幫助下,與合作社簽約的88戶貧困戶,每年戶均增收1300元。今年,她又對接了136戶貧困戶,提供黃金勾豆角種苗,並統一回收,幫助貧困戶創收,增加貧困戶自我發展動力和信心。
在重慶鄉村,也有位致富帶頭人。從2011年7月成為重慶市吳家鎮雙流村的大學生村官,楊媚在雙流村一扎就是8年。8年裡,她每日穿梭在田間地頭、行走農家院落。“我是農民的孩子,讓鄉親們生活富起來,是我的夢想和責任。”
鄉村振興關鍵是實現產業振興。為了在雙流村發展規模化蔬菜種植,楊媚拿出自己的13萬元嫁妝,帶頭流轉了6畝土地,建起8個標准化蔬菜大棚。在楊媚的示范帶動下,截至目前,雙流村有100余戶村民建起600余畝蔬菜大棚,每年可增加收入500余萬元。
如今,雙流村成為遠近聞名的蔬菜村,2018年榮獲全國“一村一品示范村”榮譽稱號。村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達18500多元﹔越來越多的外出務工人員返回雙流村就業創業。
創新:北極村裡建黨員驛站
在“金雞之冠”黑龍江省漠河市北極鎮北極村,一座木屋成了5A級景區的新晉“網紅地標”。它是北極流動黨員驛站,流動黨員在北方溫暖的家。
驛站建設源於2017年5月北極鎮開展的“黨建進景區”活動。驛站建成之初,游客們並不了解其作用,走進來的人們不是來問路,就是找衛生間。能變身為“網紅”,驛站的發展離不開它的建設者——文竹。
文竹制作卡片、發放傳單,並主動邀請游客進驛站參觀。她每天不厭其煩地向游客黨員推介北極黨建工作和驛站服務功能。枯燥的講解詞,她能根據流動黨員的年齡和職業舉一反三,講出不同的韻味﹔流動黨員要過組織生活,她負責策劃﹔游客受了輕傷,她提供應急救助﹔游客丟了錢包,她發動志願者幫助尋找﹔來了外國游客,她用英語介紹中國文化……寒來暑往,冬去春歸,文竹把驛站做成了閃亮的名片,一張笑臉,傳遞北極正能量。
曾經有一位90歲的老爺爺在驛站裡邊流淚邊激動地說:“我是老革命,兒子是現役軍人,今天在中國最北的流動黨員驛站,我和我的兒子,在這裡向黨旗宣誓。我堅信我的孫子長大后一定會加入共產黨,我們家就是要扎紅根、傳紅心,把這份信仰傳下去。”
如今,北極流動黨員驛站已經歷三次擴建。第三代驛站佔地150平方米,充實了活動室、宣誓室和村史陳列室等功能。截至目前,外來流動黨員累計登記7556人,留言7680人﹔開展微黨課59次﹔重溫入黨誓詞89次。
堅守:小崗位當成大舞台
四川省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小金縣兩河口鎮城鄉居民養老保險參保率達100%!消息一確認,金彩虹淚流滿面:參保率從66%到100%的背后,是金彩虹6年無悔青春的付出。
“我不想參保,每年交點錢,老了一個月拿一兩百塊也沒啥意思,還不如把錢直接花了,圖個眼前實在。”剛到兩河口鎮開展社保擴面工作,鄉親們大多是這種想法。
如何轉變鄉親們的想法呢?閑暇時,金彩虹經常用待遇測算公式演算不同繳費年限、不同繳費檔次最后能領取多少待遇,琢磨出了“一人參保不如全家參保”的參保策略。她把重點放在了25歲到30歲這些剛結婚的小夫妻身上,隻要他們願意聽,金彩虹就不停講、一直講。
6年時光,金彩虹用熱心、細心、誠心、耐心贏得了當地群眾的信任,真正成為連接黨和政府與人民群眾的一座彩虹橋。
在新疆阿克蘇地區庫車縣阿拉哈格鎮,也有一位漢族小伙兒,被鄉親們當成親人。他就是任庫車縣阿拉哈格鎮黨委副書記的代東援。
“親戚做的事都沒他做的事多,小代就像我們的兒子一樣。”肉孜·尕依提逢人就夸代東援。
原來,當代東援第一次來到貧困戶肉孜·尕依提的家裡時發現,炎熱的夏季,妻子古麗尼沙汗·肉孜身披厚厚的外套卻依然顫抖。沒有猶豫,代東援立即將古麗尼沙汗送到縣人民醫院進行了專業細致的檢查。最終檢查結果顯示:古麗尼沙汗患有腦萎縮症。
這個結果讓代東援非常揪心……了解到“腦萎縮”符合慢性病救助范疇,代東援按政策申請了5000元住院治療的費用,將古麗尼沙汗送到縣人民醫院住院治療。住院期間,代東援不僅多次專程抽時間趕至醫院探望,還自掏腰包給了老人1000元。
直到今天,代東援與肉孜一家的“全家福”仍舊在院子的牆上高高挂著。代東援所解決的,不僅僅是一個個能看得見的困難,還給他們一家人帶來更多對生活的希望。
就這樣,代東援成了阿拉哈格鎮群眾交口稱贊的“小代書記”。鄉親們視他為親人,他也視鄉親們為親人。2018年,被遴選到自治區機關單位工作不久,代東援再次主動申請回阿拉哈格鎮工作,“我有信心、有能力讓自己的青春繼續發光發熱。”
《 人民日報 》( 2019年12月30日 06 版)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