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人民扶貧頻道

三個貧困戶的轉變——貴州長順縣完善鄉村治理 激發脫貧動力

(脫貧故事)

記者  汪志球  程  煥
2019年12月30日09:08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小字號

核心閱讀

對村裡發展有點泄氣的貧困戶又鼓起干勁,不參與村裡流轉土地的貧困戶消除了顧慮,過去酗酒偷懶的貧困戶積極了起來……數年間,3個貧困戶的轉變,折射著貴州長順縣完善鄉村治理、激發脫貧內生動力的努力。

冬日,陽光洒滿田野和山嶺,盡管已是農閑時,但田間地頭一派繁忙景象。有人在耕地,有人在栽苗,似乎春天已經提前到來。倘若時光倒流三五載,這個季節很難看到如此場景。

地處滇桂黔石漠化集中連片區與麻山腹地,貴州長順縣是典型的石漠化重災區,也是國家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生產環境惡劣,部分群眾生活困難,一些村子矛盾不少,經濟發展也受到影響。

短短數年,鄉村面貌變得生機勃勃,長順縣發生了什麼?我們來看看3個貧困戶的故事。

群眾事群眾管

馬清智鼓起了干勁

廣順鎮核子村位於長順縣北部,不少村民長年在外打工。離村多年,家裡的境況沒多大改變,貧困戶馬清智去年回村准備發展產業,卻發現到處都是臭水溝和垃圾山,甚至垮塌了5年的小水庫仍遲遲沒修好。

“村裡和組裡沒人願意管事,遇到問題也不知道該找誰說。”村干部送來200隻小雞仔后,再也沒人搭理老馬創業的事。至於雞要怎樣養、養成之后賣給誰,全得靠他自己摸索。三個多月后,雞死了一大半。白折騰一場,老馬又氣又無奈,准備再次出去打工。

今年年初,縣裡給核子村派來了一支脫貧攻堅隊,第一把火便燒到了各村民小組:清退39名不稱職的組務管理委員會成員,推舉一批有威望、想干事的村民加入,並組建4支專門隊伍,負責調解矛盾糾紛和幫助村民解決生產生活中的難題急事。

改組后的“組管委”制定完善了《村規民約》《組規民約》,還把馬清智和老鄉們聚到一起,共同商量如何改變村庄面貌。“他們先讓我說擔心的問題,然后根據實際情況建議我種折耳根,並保証一定會負責到底。”老馬還是有些猶豫,決定先看看情況再定去留。

僅僅兩個月,在各個“組管委”的推動下,核子村的臭水溝和垃圾山,變成了串戶路、小花園,村容村貌煥然一新。最讓老馬興奮的是,通過大家齊心協力地修繕,水庫恢復了灌溉功能,村裡順勢發展起2300畝折耳根和3000畝茭白等產業。

老馬這次徹底信服了,主動承包12畝土地種折耳根。村裡建立了農民專業合作社,技術服務、生產銷售都有了專人來幫他解決。今年,老馬的折耳根大獲豐收,穩穩當當賺到9萬多元,順利摘掉了貧困戶的帽子。

“群眾的事情,還是得讓群眾自己管、自己干,效果比政府大包大攬強得多。”核子村脫貧攻堅隊隊長王昌國告訴記者,為了幫助村裡搞建設,老百姓義務投工投勞,連沒有勞動能力的貧困戶都想表達一份心意。“人心齊了,村民們奔小康的勁頭也就更足了,核子村變成了遠近聞名的先進村。”

發生改變的不是核子村一個地方,近年來,長順縣探索建立農村基層黨組織領導下的村民自治制度,在全縣1456個村民小組全部組建了“組管委”,有效解決了村民事務無人管、矛盾糾紛調解難、環境衛生臟亂差、發展致富無門路等問題。

面對面解心結

杜應華打消了顧慮

2017年,代化鎮納傍村計劃在產業上大干一場。要流轉土地,62歲的貧困戶杜應華卻犯起了犟,寧願自己種低產玉米,也不同意把地交給村裡集中經營。

原來,納傍村也曾發展過產業,但“兩委”班子一屆一套做法,答應村民們的收益常常打了水漂。杜應華也曾拿出自家的地交給合作社經營,至於種什麼、怎麼賣,他事先一概不知情。產業黃了之后,老杜不但沒分到紅,還花了不少工夫重新規整土地。

不配合流轉土地的並非隻有杜應華,全村不少老百姓都有顧慮。針對這個情況,村裡組織干部挨家挨戶做工作,並以田坎會、院壩會、堂屋會等形式,面對面和村民深入交流,詳細介紹村裡關於土地流轉、產業選擇和收益分紅等方面的打算,廣泛征詢大家的意見。

“發展什麼、怎麼發展,都講得清清楚楚,我們有信心通過產業發家致富。”杜應華說。最終,納傍村確立了以牲畜養殖和刺梨種植為重點的主導產業,並成立農業開發公司,構建村企一體的生產經營管理體系。杜應華不僅把地交給村裡,自己也到產業基地務工。

長順縣委書記高曉昀介紹,為解決貧困群眾主觀上缺乏脫貧動力的“精神貧困”,全縣正在探索推廣一套群眾工作機制,以扶貧“參與感”帶動脫貧“獲得感”,統一了群眾思想、解決了群眾難題。“讓群眾感受到公開公平公正,感受到實實在在的益處,才能調動群眾脫貧致富的主動性。”高曉昀說。

尊重群眾意願,突出群眾主體地位,不僅增強了老百姓的獲得感和幸福感,也全面激發了貧困群眾的內生動力。2014年至2018年,長順縣實現7.1萬貧困人口脫貧,貧困發生率從36.06%降至6.46%。

分紅賬算清楚

韋漢中改掉了毛病

麻響村是代化鎮另一個深度貧困村,隨著扶貧資金不斷注入,村裡抓住機遇,大力發展養魚、養雞、構樹種植等六大村集體支柱產業。兩年時間,村集體收入從零增長到43萬元。為了適當突出貧困戶收益又兼顧全體村民利益,村裡建立了一套“人人持股,戶戶受益”的分配機制。

“太丟人了,這相當於給我罰了筆錢。”今年年中的時候,麻響村拿出21萬元給全體村民分紅,貧困戶韋漢中卻一分錢也沒拿到。原來老韋平時有酗酒的毛病,喝兩盅便萬事不理,對村裡和組裡安排的事能躲就躲,甚至自家的衛生也懶得打掃。多次勸告無效,“組管委”通過召開村民小組會議,把他列進了“黑名單”,暫緩了他的分紅資格。

“分紅不是吃大鍋飯,不支持公益事業的、不交醫療和養老保險的,享受產業福利時肯定就要打折扣。”麻響村脫貧攻堅隊副隊長邰馳介紹,村裡將“全民持股”貫穿到村民自治、社會治理中來,以經濟手段激發村民的主人翁意識,推動形成自我管理、自我約束的良好風尚。

這招果然戳到了韋漢中的痛處,他也意識到自己的問題。此后,不管是自家的活還是公家的事,他都變得積極起來,喝酒的頻率也降了下來。老韋的改變大家看在眼裡,兩個月后,“組管委”把他移出了“黑名單”,村裡又給他補上了之前的分紅。

在長順縣,“全民持股”已成為各個村寨實施產業扶貧、完善基層管理的“治村法寶”。把資金量化成股份、把產業覆蓋到農戶,構建鎮村建設、產業發展、基層治理“三位一體”的脫貧模式,既讓農戶與項目達成利益鏈接,兼顧貧困戶和非貧困戶的共同富裕,又樹立了自立自強、崇德向善、誠實守信的鮮明導向,倒逼群眾自覺摒棄各種生產、生活陋習,治理鄉村有了經濟手段制約。

“隻要把利益聯結、利益共享的紐帶系緊,建立共商共建共管共享的機制,產業扶貧就能真正實現良性循環。”高曉昀表示,全面深化“龍頭企業+合作社+農戶”組織方式與“村社合一”發展模式,通過強化產業分紅的利益引導,完善了黨組織領導的自治、法治、德治相結合的鄉村治理體系,有效帶動了貧困地區群眾精神與物質上的“雙脫貧”。

《 人民日報 》( 2019年12月30日 15 版)

(責編:王瑤、王靜)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