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人民扶貧頻道

這個村的笑臉牆又要換了——來自新疆和田巴什拉克比納木村的新故事

(中國脫貧傳奇⑧)

本報記者  嚴  瑜
2019年12月25日09:21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海外版
小字號

和田地區皮山縣巴什拉克比納木村村民。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黨委宣傳部駐巴什拉克比納木村工作隊供圖)

昆侖山北麓,塔克拉瑪干沙漠南緣。從皮山縣城出發,穿過一小片沙漠,幾個零星魚塘旁,一座座紅頂黃牆的安居房整齊排列——巴什拉克比納木村到了。

一進村口的村委會小院,眼前是一面笑臉牆:沒長牙的小娃娃咧著嘴笑,白頭發的老婆婆抿著嘴笑,身著艾德萊斯綢裙的姑娘嬌羞地笑,頭戴花帽的小伙哈哈大笑……一張張笑臉拼出一大顆愛心。數一數,笑臉牆上的照片有190多張。

“日子舒坦了,精神頭足了,笑就天天挂在老鄉臉上,收都收不住。”

說這話的是吳春明,笑臉牆的制作者,新疆維吾爾自治區黨委宣傳部駐巴什拉克比納木村工作隊隊員。“這些笑臉,都是我們在入戶走訪慰問村民時,順手抓拍的。”

算起來,這是村裡第二面笑臉牆,2018年7月換上的。

“工作隊剛來那會兒,村民們沒啥精神頭。隊員們就想,要不做個笑臉牆,鼓鼓氣。”

吳春明記得,2017年6月,工作隊進村剛滿3個月,制作了第一面笑臉牆,費盡力氣,找到140多張村民的照片,“可惜表情都木訥得很,扯著嘴角硬擠出點笑。”

那時,村子窮得不行,誰笑得出來?

巴什拉克比納木村是維吾爾族聚居村。由於緊鄰塔克拉瑪干沙漠,老天不下雨、光下土,一刮風,沙子滿天飛。村裡的路,走兩步,攢半鞋窩沙子。隨處可見 “笆子牆”,幾把紅柳枝一捆,糊上泥,夏天漏沙,冬天灌雪。娃娃們的游戲就是在沙地裡打滾嬉鬧。

當地有個說法:新疆脫貧,最難的是和田﹔和田脫貧,最難的是皮山。國家政策這麼好,為啥皮山脫貧還這麼難?

駐村第一書記、工作隊隊長陳誠帶著隊員們,繞村子轉了幾圈,發現年長的、年輕的,幾乎都靠著牆根晒太陽。問他們願不願意去阿克蘇拾棉花,個個都搖頭:“不麥都(維吾爾語,意即‘不行’),離家太遠了”“政府給了低保,湊合過吧”……

隊員們樂不起來了:老鄉心裡蒙著一層沙啊!不改掉等靠要的習慣,這個貧還怎麼脫!

其實,村裡也有幾個勤快人。“這是麥麥提·如孜,我們村2017年首屆勞動模范,他是村裡唯一精通砌牆手藝的‘大工’。”吳春明指著照片上一張黝黑的笑臉說。

50歲出頭的麥麥提·如孜做了17年建筑工,手藝了得,干活踏實。2013年,他用政府補貼的2.85萬元,拆了家裡的土坯房,蓋起全村第一棟磚混結構的抗震安居房。忙完自家忙村裡,這幾年,村民蓋安居房、改造庭院、建圍牆、修水渠,他都沒少出力。

2017年底,工作隊在村裡組織評選勞動模范,為村民樹榜樣,麥麥提·如孜被選上了。於是,他又多了一個活計,常被工作隊請去給村民宣講怎麼拔窮根。眼看著麥麥提·如孜家過得一天比一天滋潤,村民都羨慕死了,要跟著他干。這不,他領著幾名貧困戶漢子,今年蓋了村裡10戶人家的富民安居房,每人掙了7000多塊。

有了榜樣,不夠,還要教村民學到一技之長,用自己的雙手擺脫窮日子。

“亞克西目塞孜(維吾爾語,意即‘你好’)!縣裡發的電腦送到了,我這兩天就想把電商做起來。”布威海力且木·阿卜杜克熱木匆匆走過,臉上的笑容如牆邊盛開的波斯菊,明燦燦的。

之前在村口開日用品商店的她,半個多月前被工作隊推薦去縣城參加了電商技能培訓。“開始,心裡直打鼓,怕學不會嘛。”布威海力且木·阿卜杜克熱木和村裡其他婦女一樣,從小到大基本沒出過村子,更別說碰電腦了。

“你年輕,肯定行!等開了電商,全國各地都有你的客人,掙得更多!”工作隊使勁給她打氣,她才壯著膽子去了縣城。培訓結業考核,她拿了全縣第二名。

布威海力且木·阿卜杜克熱木高興了,打算開一家網店。村民養的鵝、種的紅棗,品相都不賴。“我開網店后,幫大家一起賣,省了中間商,鄉親們能賺得更多。”

“現在村裡90%有勞動力的貧困戶找到了工作,人均月增收1600元呢。”吳春明笑道。

腰包鼓了,各家也搬進了安全住房,每間屋子都安了電燈,亮堂堂的。水泥路修到院門口,村民串門、辦事都愛騎電瓶車去,路平好走。以前用過的煤油燈、毛驢鞍子,一古腦兒進了新建的村史館,變成展品。一個簇新的葡萄架子和一片種滿波斯菊的花圃,是每家小院門口的“標配”,工作隊帶村民們一塊拾掇的。這兩年,村裡還發展了驢養殖、鵝養殖等特色產業,奔著高質量脫貧去。

聽說,今年底,這個沙漠裡的小村子就能脫貧摘帽了。

“你看,這張照片是布威海力且木·阿卜杜克熱木。她剛才的笑模樣,是不是比照片還漂亮?”吳春明告訴記者,工作隊正商量著,一年又快過去了,新事好事喜事更多,老鄉們笑得更開心,村裡的笑臉牆又該換了。

(責編:王瑤、王靜)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