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人民扶貧頻道

推動系統性鄉村更新計劃——德國小鄉村重現發展活力

(他山之石)

駐德國記者  李 強  花 放
2019年12月10日08:09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小字號

圖為杜羅特村一角,道路左側是經過改造的谷倉,右側是未經改造的。
  本報記者 李 強攝

 

 

核心閱讀

在德國,超過一半人口居住在鄉間。在工業化和城鎮化的浪潮中,德國的偏遠鄉村普遍面臨著人口流失的窘境。然而,萊茵蘭—普法爾茨州(萊法州)小鄉村杜羅特探尋符合自身定位的發展路徑,吸引越來越多年輕人前來落戶,並因此獲得德國“我們的農村有未來”競賽活動的金獎。這個偏遠的山區小村是如何獲得重生的?

在德國,超過一半人口居住在鄉間。這在發達國家中並不多見。德國的大多數村庄往往是縮小版的城鎮:距離城市通常不到半小時車程,基礎設施和生活配套也和城市差異不大。

萊法州的小鄉村杜羅特不在此列。距離村子最近的火車站位於十公裡開外,開車去周邊大城市需要至少一小時。地處偏僻,加之與城市發展的同質化,曾使這裡陷入衰落。近些年來,杜羅特實施鄉村改造工程,把藝術創造融入鄉村建設,重新激發了鄉村發展的活力。 

隨著德國城市化的推進,鄉村特別是交通區位不佳的村庄,普遍面臨人口流失的窘境,一些村庄甚至被迫與周圍村庄合並。然而杜羅特走出了衰落的困境,近年來,人口始終保持穩定,目前村民共有581人,年齡結構合理。

“在與城市的競爭中逐漸喪失吸引力”

杜羅特主街兩側,綿延著尖頂紅瓦白牆的德式鄉村建筑。幾乎每一戶居民住宅都經過精心裝飾:窗台、陽台、籬笆,到處都擺著花盆。街角的噴泉和池塘、環村的健行步道,以及散布其間的微型植物園……它們與遠處山坡上的老教堂和城堡,構成了村庄多層次的景觀。

當村長曼弗雷德·珀爾從電腦上調出30年前的老照片時,我們看到的卻是杜羅特的另一番景象:牆皮脫落的房屋、斑駁坑窪的路面……如果不是照片裡的私家車,人們很難相信這是20世紀90年代德國鄉村的模樣。

“上世紀60年代開始,杜羅特的經濟結構發生巨大的變化。”珀爾介紹說。伴隨著二戰結束以后德國經濟的起飛,傳統農業逐漸退出杜羅特,上班族成為居民主體。現代化的自來水、煤氣管道和私家車,與硬化路、鋼筋水泥和新型裝潢材料一同來到杜羅特,村民的生活得到了很大提升。

“然而,隨著時間的推移,德國的工業化和城鎮化步伐加快,杜羅特在與城市的競爭中逐漸喪失吸引力,衰落便成為不可避免的趨勢:原有的谷倉馬廄紛紛遭到廢棄,全村農戶的數量降至個位數。”珀爾告訴記者,到90年代時,村裡隨處可見屋頂坍塌的破舊房屋,整個村庄的面貌破敗不堪。

為應對鄉村的衰落,從80年代起,德國政府開始推動系統性的鄉村更新計劃。感受到危機的杜羅特民眾,也將改造村庄提上了日程。

“我們對鄉村的‘美麗’有了新的理解”

杜羅特改變自身面貌的第一步,從改造房屋開始。珀爾展示了一張1992年的規劃圖,這是村庄規劃師貝恩哈德·巴克斯為杜羅特設計的藍圖,裡面密密麻麻標注了幾十棟計劃改造的房屋。1993年,第一棟房屋改造完成,此后陸續有40多棟房屋被改造,至今規劃仍在穩步推進中。

珀爾介紹說,房屋的改造完全基於業主意願,村庄會根據自身情況制定發展規劃,然后向上級政府申請資金支持,對願意改造房屋的村民給予補貼。這在很大程度上調動了居民的積極性。

“剛剛我們看到的很多鄉村建筑,都是谷倉改造的。”珀爾拿出一張張房屋今昔對比的照片。

原本光禿禿的谷倉屋頂,被開出多個玻璃閣窗,採光極佳﹔超出一般建筑的層高和框架結構,也給內部裝修設計提供了更多可能。這種改造建筑一經推出,就立刻受到村民特別是年輕人的歡迎。

改造房屋的同時,對村庄的整體美化工程也同步開啟。早已荒廢的護城河溝渠,被改造成生態漫步道﹔廢棄的手壓水井和蓄水池,則改成了街道景觀和小公園……在杜羅特,這樣的“廢物利用”幾乎隨處可見。值得一提的是,這些景觀的改造,都是村民自發通過義務勞動來實現的。

“在過去,人們覺得越是像城市裡的工業化的材料就越好。現在,我們對鄉村的‘美麗’有了新的理解,要保持和回歸鄉村的‘野趣’。”珀爾在一座PVC防水板包裹的房屋前說。

這種裝修風格,在杜羅特曾一度非常流行。現在,天然的磚石牆面和環保涂料,已經成為改造裝修的主流,甚至原本水泥覆蓋的路面也重新恢復為砂石路,以利於排水和植物生長。

村容村貌和建筑的變遷,順應了德國民眾對高品質同時有別於城市的生活追求。杜羅特的變遷,正體現著這種新的鄉村發展理念。

“農村發展的未來掌握在村民自己手中” 

建筑的更新、風貌的變化提升了居民的生活品質。但是,要把人留住,乃至吸引更多人來到村裡,還需要更多舉措。尤其是杜羅特地處偏僻,交通並不算便利。    

杜羅特人最終想到了一條出路——將村庄發展與藝術相結合。從2009年開始,杜羅特開始與德國奧芬巴赫設計學院合作:優美的風景和熱情的村民,為藝術家和學生提供了良好的創作環境,他們也通過作品,為村庄帶來了新的創造力。

在村外的葡萄園裡,學生們在葡萄架旁安裝了魚形裝飾,原本普通的農田,看上去像是有魚群在葡萄園中游動﹔附近的山頂上,村民在藝術家的建議下安裝了大型石桌,不但學生們可以在此上課,村民和游客也可以登高俯瞰鄉村美景,品嘗當地的葡萄酒……“藝術與自然完美結合的創作,使杜羅特成為這一地區頗為有名的郊游目的地。”珀爾說。

伴隨著藝術家和游客的到來,更多原本空置的谷倉被改造為度假別墅和工作室,不但房屋資源被盤活,葡萄酒庄的生意也因此興旺起來,給村民們帶來了更多額外收入。杜羅特的知名度也在大幅提升,吸引了更多人前來定居。“現在我們村裡的年齡結構明顯年輕了,新遷入的年輕家庭以及新生兒的數量都在逐漸增加。”珀爾有些得意地對記者介紹,現在常有年輕人來村裡找房。

杜羅特因為找到了適合自身發展的路徑,在德國“我們的農村有未來”競賽活動中獲得金獎。回溯過往鄉村更新改造經驗,珀爾認為,尊重村民意願,發揮主觀能動性,並且著眼長遠進行規劃,是杜羅特得以成功的關鍵。德國《萊茵日報》曾評論說,正是村民們認識到村子的內部發展比外部環境更關鍵,杜羅特才能在財政困難的情況下完成一個個更新項目。

誠如德國前農業部長克裡斯蒂安·施密特的評價:“農村發展的未來掌握在村民自己手中,他們必須通過自己來改變家鄉的命運。杜羅特這樣的村庄將經濟、社會和生態的發展很好地結合在一起,為當代農村發展提供了范本。”

(本報柏林電)

《 人民日報 》( 2019年12月10日 18 版)

(責編:王瑤、杜燕飛)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