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人民扶貧頻道

內蒙古四川等地創新金融扶貧模式 激活內生動能

(財經眼)

記者 歐陽潔 曲哲涵
2019年12月09日08:10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小字號

人民視覺

當前,脫貧攻堅戰進入決勝的關鍵階段,繼續增強對貧困地區的金融資源投入、充分發揮金融扶貧作用尤為重要。金融扶貧引進的資金活水,已經改變了貧困地區的面貌,未來如何讓這些資金留存沉澱,繼續發揮更大作用?扶貧產業如何能持續發展,讓產品更有市場競爭力?近日,記者來到內蒙古、四川等地,實地探訪貧困地區如何創新金融扶貧模式、設計金融扶貧產品,為脫貧構建金融長效機制。

打造產業扶貧新模式

冬天的內蒙古草原廣闊無垠,黃草接天。陰山北麓,落日余暉中,一排排現代化的廠房在大片燕麥地裡格外醒目,這是位於內蒙古烏蘭察布市察右中旗的陰山優麥公司燕麥產業園。

陰山優麥是當地燕麥產業的龍頭企業。從2018年開始,在金融機構的支持下,陰山優麥通過對口訂單的模式,解決周圍貧困村民買難、種難、賣難的問題,眼下從燕麥種植戶收取原料燕麥的價格比市場價高出30%,周邊不少貧困農戶從中受益。

企業扶貧項目的持續發展,少不了來自金融機構的幫助。2018年項目一落地,首先面臨的就是資金問題,但企業缺少有效的抵質押物。面對這一難題,對口幫扶金融機構平安集團聯合當地政府、內蒙古銀行共同為企業量身打造了“扶貧貸”。在這一“政銀保”合作模式中,財政為企業扶貧貸款貼息,保險公司免費提供保証保險,銀行提供信貸資金,企業獲得資金擴大生產,從而惠及貧困農戶。

產業有人帶,脫貧動力足。有了這些貸款,陰山優麥首先向簽訂訂單的農戶發放生產資料,2019年共免費向7個鄉鎮的2764戶精准建檔立卡貧困戶發放燕麥種子40噸。燕麥成熟了,簽約貧困農戶不用擔心賣不出去,直接賣給企業,農閑時,一些人還能在工廠裡打工,每人每年收入不低於3萬元。

察右中旗西壕欠村貧困戶常潔在陰山優麥打工,如今已經是工廠包裝車間的班長,每月收入3000多元,加班有額外的加班費,每月還有200元飯補。“今年工廠銷售不錯,業務量大,加班也相對多點,收入跟著上來了。這比之前在家裡種地強多了。”常潔說。

“政擔銀企戶”合作是另一多方協同扶貧模式。

毗鄰國家級名勝風景區米倉山的四川省廣元市旺蒼縣光照充足,土壤肥沃,當地的黃茶甜潤飄香。2007年,返鄉創業的譚波成立旺蒼縣木門茶業公司。企業規模越來越大,缺乏流動資金,譚波想到了向銀行申請貸款。2017年11月,郵儲銀行向木門茶業公司發放全縣第一筆“政擔銀企戶”貸款150萬元,如今企業已累計獲得各類貸款769萬元。

企業發展了,幫扶當地貧困戶種植茶苗、建茶園、到園區務工,帶動20戶建檔立卡貧困戶脫貧增收,同時還解決了當地2000多戶茶農賣茶難的問題,實現人均增收2000元。

廣元市扶貧開發局相關人士介紹,“政擔銀企戶”模式是指政府部門統籌扶貧補助資金,建立風險補償金,並進行貼息和補貼保費,省農業信貸擔保公司為企業貸款提供擔保,銀行向企業發放貸款,最高額度可達1000萬元,企業實際融資成本可低至1.3%,貧困戶參與產業發展,實現脫貧增收。

郵儲銀行旺蒼縣支行副行長劉德強介紹,銀行結合當地實際情況,引導家庭農場、專業大戶、農民專業合作社等,與涉農龍頭企業和建檔立卡貧困戶建立利益聯結關系,“銀行引導企業帶動脫貧,也引導貧困戶參與發展農業優勢特色產業,提高金融扶貧資金的使用效率,使金融活水能夠持續助力脫貧攻堅。”

以消費扶貧解決農產品滯銷

產業發展了,扶貧資金如何才能持續發揮效應,確保貧困地區脫貧不返貧?這是烏蘭察布市察右中旗副旗長劉宇總在思考的一個問題。

產業扶貧扶上馬,消費扶貧送一程。今年1月,國務院辦公廳印發的《關於深入開展消費扶貧助力打贏脫貧攻堅戰的指導意見》強調,要“堅持政府引導、社會參與、市場運作、創新機制,著力激發全社會參與消費扶貧的積極性”。如今,消費扶貧正成為東西部扶貧協作新亮點。

“將產品賣出去了,貧困群眾才能真正實現增收。”劉宇說,這需要通過市場化的方式來運作,通過市場來篩選最具優勢的農產品,也通過市場來檢驗產品,最終滿足消費者需求。

電商平台“綠洲”就是劉宇實現這個想法的窗口。在平台上,集中銷售當地各種土特產,目前已帶動1500多戶貧困戶平均增收10%,為450戶無勞動能力的社會兜底貧困戶兌現集體經濟收益40.5萬元。

從線上到線下,從電商平台到農業企業,金融機構廣泛動員,做好消費扶貧,幫助貧困地區解決農產品滯銷問題,讓貧困群眾真正得實惠。“一直以來,中國銀保監會及各幫扶機構積極支持察右中旗消費扶貧工作,通過以購代銷深化消費扶貧。目前通過線上線下多渠道推動銷售察右中旗農畜產品5376.16萬元。”察右中旗旗長高森說。

為扶貧提供托底保障

察右中旗鐵沙蓋鎮下沙蓋村農戶謝志良兒子的一場大病,讓全家跌入貧困線以下。“原本我們家種些玉米、馬鈴薯、葵花,日子也算過得去。但自從讀高中的兒子生病后,情況就變了。”謝志良說,“給兒子看病花了48000元,除去醫保覆蓋的部分,還得自費22000元。”

這筆支出對於謝志良一家來說可不是小數目,所幸此前政府部門給他購買了太保財險的“防貧保”,保險賠付了1.5萬元,大大減輕了謝志良一家的負擔。

“防貧保”是中國太保產險於2017年10月推出的一款商業防貧保險。“未貧先防,這是‘防貧保’設計的初衷。”太保產險內蒙古分公司總經理蔡瑞介紹,“對那些因病、因災、因學極易致貧、返貧的農村低收入人群,‘防貧保’以上年度國家貧困線的1.5—2倍為基准,分類設置防貧保障線和救助標准,當受助群體因以上三種原因導致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低於防貧保障線時,保險公司對超出救助標准部分按比例救助,提供防貧托底保障。”

“防貧保”保費由幾方共同出資:太保產險公司捐贈200萬元,銀保監會、中國保險行業協會、中國保險行業學會共同捐贈84萬元保費,確保“防貧保”順利落地。目前,“防貧保”已為當地4.6萬余名臨貧、易貧人口提供防貧保障。

更為可貴的是,“防貧保”運行系統整合了與居民相關的各項數據。今年8月,全國首家防貧保預警監測平台上線,該系統對接了旗扶貧辦、醫保局、教育體育局、民政局、市場監督管理局等多個部門數據,目前可精准判斷一村一鄉的保障責任和免賠額,提供數據安全、實時監測等多功能服務,節約了80%的人力成本,未來數據整合還將在更多方面發揮作用。

營造良好金融環境

金融扶貧不僅僅帶來資金,更重要的是為當地搭建起金融基礎設施,營造良好金融環境,積蓄未來長遠發展動力。

內蒙古地域遼闊,金融機構在鄉鎮網點的覆蓋率不到50%。為了解決偏遠地區金融服務不足的問題,農行內蒙古分行啟動了“千鄉千隊、萬村百億”金融支持脫貧攻堅專項行動,將金融服務延伸到全區上萬個行政村,每年以優惠利率為每個鄉鎮平均新增貸款1000萬元以上,全區共計每年新增貸款100億元以上。

“扶貧貸款也要控制風險。為了保証貸款精准投放,同時有效控制風險,由網點主任、客戶經理組成的黨員先鋒隊與地方黨政部門聯系,在村兩委的幫助下進村入戶,上門服務,還發起鄉村信用體系建設,農戶們也越來越注重個人信用了。”農行內蒙古分行行長張春林說。

在四川省廣元市,農行廣元分行旺蒼支行突破傳統評級授信模式,為貧困戶量身定制出“5221”評級授信指標體系,人人擁有信用身份,即以貧困戶家庭誠信度、勞動力、勞動技能和人均純收入四項指標,分別按50%、20%、20%、10%的權重,計算出每戶的信用分值,根據信用分值高低相應授予貧困戶2萬至5萬元的扶貧小額貸款“惠農貸”,並實行“兩免、四優惠”政策,即:免抵押、免擔保,實行貸款條件、期限、利率、結息貼息優惠。

“我們把風險控制下沉到村裡。村民有貸款需求,就找到村民小組,讓村委會、村裡德高望重的老人給他打分。都是知根知底的人,這個‘評分’很有參考價值。”農行廣元分行副行長何珣說。

為打通支農金融服務“最后一公裡”,金融機構增加技術、網絡等投入。11月8日,在旺蒼縣秀海村醫療室,記者遇見來買電的村民楊運國。醫務室有農行的電腦終端,取款、匯款、貸款、還利息、交手機費、繳社保費等都能辦,而且不收服務費。近年來,農行旺蒼支行加強與農村小超市、農資店及村級醫療服務站合作,設立“惠農通”服務點,使廣大農村居民足不出村即可享受取款、轉賬、繳費等便捷金融服務。截至目前,該行已在全縣297個行政村建立了金穗惠農通服務點402個,實現行政村全覆蓋。

“以前辦這些事,隻能去縣城,來回車費要30元,需要一天時間。現在隻需一會兒的工夫,還省下了一大筆開支。”楊運國說。

《 人民日報 》( 2019年12月09日 18 版)

(責編:王瑤、初梓瑞)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