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人民扶貧頻道

去馬山,跑山馬(中國脫貧傳奇⑦)

=記者  葉  子
2019年12月06日08:11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海外版
小字號

中國—東盟山地馬拉鬆賽馬山站比賽現場。
  韋惠寶攝

游客在馬山縣三甲屯體驗飛拉達項目。
  陸斌濤攝

“媽,網上傳你爬樹嘛,真咧?”

67歲的壯族阿婆藍美勤想不到,自己只是瞧了一場比賽,連遠在廣州的兒子都打電話問她了。

啥比賽這麼精彩?

環廣西公路自行車世界巡回賽馬山賽段。

馬山縣這個窮了多少年的廣西貧困縣,竟然操辦起國際體育大賽了。

當天,原本要去鎮上碾米的藍美勤,連圍裙都沒摘,就加入了圍觀隊伍。人太多,她爬到樹上佔據有利位置等選手經過,不料被人拍下來傳到網上:一位頭發花白的阿婆,系著藍布圍裙,光腳站在樹上,笑盈盈地看比賽哩。

“我老是上樹摘八角嘛,想看得過癮就上樹了。早知道會成‘網紅’,還有記者來採訪我,我都不敢爬咧!”藍美勤說。

山裡人爬樹,不算大本事。山裡辦起這麼大陣仗的比賽,才是稀奇。

稀奇的事接二連三。最早是在2016年,首屆中國—東盟山地馬拉鬆賽(馬山站)開賽。

賽道就設在山彎彎道上,家家戶戶門前過。村民們哪見過這陣勢,趕緊打掃房前屋后,還搬出“馬山文化三寶”——壯族會鼓、三聲部民歌、扁擔舞,迎接世界各地的客人。

“好多地方都有觀眾敲鑼打鼓為我們加油,感覺越跑越有勁”“馬山的賽道很有挑戰性,而且兩邊風景很漂亮,就像人在畫中游”……電視裡,中外選手接受採訪,都對馬山喜歡得不得了。

馬山跑“山馬”(山地馬拉鬆),一炮打響!還拿回來一個“中國山馬賽最美賽道獎”。

村民想:這山還成寶貝了?

畢竟,馬山最不缺的就是山。這裡是典型的喀斯特地貌,滿眼石頭山,一座接一座,跟刀劈一樣。

山多,地就缺。在馬山,人均耕地面積不足1畝,低於聯合國糧農組織劃定的警戒線,老話講就叫“九分石頭一分地”。

地不夠,水也缺。這地存不住水,一場大雨水連天,三天無雨地冒煙,逢旱必干、逢雨必澇。

山裡頭的貧困村,沒有地表河,用水怎麼辦?在屋外砌個小水櫃,用劈開一半的竹筒引下山泉水,雨水也留著。時間長了,水櫃裡都是青苔,裡面水草瘋長,村民們也隻能喝這個水,因為“水比油貴”。

交通呢?很多路都是開山炸出來的,壓根就沒硬化,就算是越野車,開過去都會“刮底盤”。遇到急彎,再厲害的司機都得“倒一手”。更別提雨天山體落石了,扶貧干部開玩笑講“下鄉要冒生命危險的”。

山裡窮,根本養不活一方人。種玉米?這營生最不賺錢,玉米1斤才賣1塊錢。

生活這麼難,咋不搬出大山?

“那不得!不得!”馬山人連忙搖頭擺手。世代住在山裡,馬山人對山有特殊感情,“開門見山覺著親,背靠大山才有靠”。

可也受夠了因山而苦的日子。馬山人盤算,當地山多,綠色資源、文旅資源倒是豐富,講起來頭銜多得很,中國黑山羊之鄉、中國民間文化藝術之鄉、中國會鼓之鄉……這一張張名片要是好好用,能把游客吸引來吧?

怎麼吸引?還得靠馬山的山。

“人家來選址時,我們還搞不懂哩。馬山的山路,開車上去都難,還要跑馬拉鬆?還要騎自行車拐來拐去地上山?后來才知道,體育比賽就是挑戰越大越刺激。你看我們的自然岩壁也是,直牆一面,看著都累,但天然適合搞攀岩!”古零村弄拉屯屯長李華安說。

馬山人恍然大悟。山還是那些山,劈不開也挪不動,可要搞體育,山就成了馬山的最大優勢。

跑過山馬,馬山又承辦了環廣西公路自行車世巡賽、中國-東盟山地戶外體育旅游大會攀岩系列賽等大賽事。山裡人不光是看個稀奇,賽事來了,游客多了,脫貧的路子也寬了。自2016年起,賽事沿線的羊山、安善、喬老、裡民4個貧困村整村脫貧。

近3年來,馬山有38個貧困村摘帽,70495人脫貧,貧困發生率從2016年初的20.22%下降至5.91%。體育扶貧、文旅扶貧帶動全縣貧困人口脫貧率達到20%以上。預計今年底,全縣還將有35個貧困村摘帽,2.33萬以上貧困人口脫貧,貧困發生率再降至1%以下,馬山將實現整縣脫貧摘帽。

縣委常委、副縣長黃子江是土生土長的馬山人,他笑著告訴記者:“多少年了,馬山人就盼著,要是馬山的山能變成什麼資源就好了,你曉得?現在真的實現啦,馬山火咧!”

(責編:王瑤、初梓瑞)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