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人民扶貧頻道

貴州納威赫,不再“去不得”(中國脫貧傳奇④)

記者  邱海峰
2019年11月25日08:23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海外版
小字號

納雍縣寨樂鎮革新村村民在採摘辣椒。
  劉定琴攝於2019年9月2日

納雍縣寨樂鎮英底村俯瞰。
  鐘 馗攝於2019年5月22日

中國扶貧看貴州,貴州扶貧看畢節。

畢節,曾被認為是不適宜人類居住的地方,其中納雍、威寧、赫章3個縣,更是窮到當地人都喊“去不得”。

為啥“去不得”?當地有幾個流傳很廣的俗語——“去時天不亮,來時月亮上”“想口米湯喝,除非痛大病”“高山老箐,洋芋當頓”。

“這幾句話,以后嘞年輕人都聽不懂啰!”73歲的納雍縣寨樂鎮英底村村民李華秀解釋,說“納威赫,去不得”,一是路難行,出去一趟要爬好幾座山,走時天還沒亮,回來時月亮又升起了﹔二是生活太差,飯是土豆,菜也是土豆,隻有病了,才舍得煮點米湯喝。

誰能想到,這苦窮了上千年的地方,正變得充滿活力和吸引力。

“現在是路好、房子好、吃得好。”李華秀坐在村口,和老姐妹們一起晒太陽。

貴州實現了縣縣通高速。打隧道、架橋梁,納雍也在2015年底盼來了高速路,水泥路跟著修到英底村口。村民們喂豬養牛,種辣椒種果子,干得起勁。“家家都養豬,有農技員手把手教,養好了,扶貧干部聯系人上門收,啥子都不用煩!”李華秀說,吃了六七十年的土豆,終於可以痛快地吃白米飯吃肉了。

去不得的“納威赫”,不僅出出進進方便了,還成了熱門“打卡”地點。

“游客多著啰!特別是每年2月櫻桃開花、4月櫻桃結果時,看花的、採摘的、採購的,都擠著過來嘞。”納雍縣陶營村村委會副主任楊有鬆有點小得意。

“真有那麼火?”記者問。

“那還能有假!就這高速路口,人多的時候要限流嘞。”楊有鬆說。

產業扶貧,陶營村推廣櫻桃種植。3萬畝瑪瑙紅櫻桃,成了市場上的搶手貨,也帶旺了鄉村旅游。就拿今年來講,包括陶營村在內的整個厙東關鄉已接待游客100多萬人次,僅旅游收入就超過5000萬元。村民們忽然發現,原來天天想逃離的大山上也可以長出寶。

貧困戶趙高貴不再外出打工,卷著鋪蓋趕回老家,頭一件事就是去學怎麼種櫻桃,“看人家都賺著了,能不心急嘛!”

嫁接、剪枝、修形,起初老趙有點吃力,好在村裡專門組織技能培訓,村民們也常互相幫一把。“完全不怕賣,大部分都被水果批發商上門買走,還有些被游客採摘光了。”

小櫻桃,以前村裡人都不在意,也看不上,偏偏靠著它,陶營村的“土疙瘩”成了“金疙瘩”,更多村寨也從中受益。去年,陶營村所在的厙東關鄉又有兩個村子摘了窮帽,累計近6000人斬斷“窮根”,全鄉森林覆蓋率也升至76.3%。

山綠了,路通了,日子好過了,出去的人都像趙高貴一樣往回跑。

在廣州做了多年自媒體電商的康勝前,去年也選擇了還鄉。回來干啥子?還是做電商,隻不過直播銷售的商品增加了家鄉的小核桃等土特產。康勝前把他的創業公司設在扶貧車間內,除了辦公區和直播間,另有一個生產車間。“畢節土特產原生態,很不錯嘞,交通方便了,渠道建起來,賣得就不會差。歡迎你們也來買呀!”康勝前對記者說。

2018年7月,在畢節試驗區建立30周年之際,習近平總書記作出重要指示,強調要盡銳出戰、務求精准,確保畢節試驗區按時打贏脫貧攻堅戰。同時,要著眼長遠、提前謀劃,做好同2020年后鄉村振興戰略的銜接,著力推動綠色發展、人力資源開發、體制機制創新,努力把畢節試驗區建設成為貫徹新發展理念的示范區。

“南來北往各方客,都來河邊把歌唱。一唱二月櫻花香,二唱四月瑪瑙紅,三唱夾岩修水庫,人氣財氣都帶旺……”陶營村櫻桃文化廣場上,飄蕩著一首首悅耳的山歌。畢節,這個中國唯一的開發扶貧試驗區,在各方力量匯聚下,呈現著新時代的山鄉巨變。

(責編:王瑤、王靜)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