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人民扶貧頻道

這裡是“精准扶貧”首倡地

中國脫貧攻堅的“地標”十八洞村:窮,就從根上拔

(中國脫貧傳奇①)

記者  潘旭濤
2019年11月20日08:14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海外版
小字號

十八洞村的“精准扶貧”石碑。
  本報記者 潘旭濤攝

十八洞村以前的路。
  資料圖片

龍先蘭夫婦在查看蜂巢。
  龍艾青攝

十八洞村現在的路。
  本報記者 潘旭濤攝

2019年1月17日,十八洞村村民清點發放的產業收益金。
  新華社發

苗族老人龍德成住在大山裡,不用公歷紀年,甚至不曉得今年是2019年。但有一個年份,她張口就能說出——2013年。

2013年11月3日,習近平總書記來到湖南花垣縣十八洞村考察,在龍德成家門前召開座談會,首次提出“精准扶貧”。

今年深秋,記者尋訪龍德成家。當天下著雨,老人說,這要是以前,在屋裡還得打把傘。

牆上的照片裡,龍德成坐在總書記身旁。她指著照片問:“你看,和那時候比,我有凹久(苗語,意即什麼)變化?”

沒等記者答話,她忍不住笑了:“我變年輕了,皮膚變好嘍!”

豈止年輕了。記者發現,跟照片相比,她的眼神更明亮、更自信了——正如十八洞村6年來的改變。

“唯一的電器就是這盞5瓦的燈泡”

龍德成家貼著好幾張她在天安門前的照片,是兩年前她到北京錄節目時拍的。一聊起這事,她就激動,語速加快,因為那是她第一回乘高鐵、坐飛機。

過去,她出個村都不容易。

養豬的都盼豬肥,可在十八洞村,養豬戶怕豬太肥。沒通公路,汽車進不了村,一頭豬要五六個壯漢往外抬。進出村子,頂多騎個摩托車。路是砂石鋪的,一不小心就會翻車,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

當年的路是啥樣?很多來採訪的記者都想看看老照片,可村民手頭沒有,本報記者也隻在村部的展覽館裡找到幾張。2013年前,年輕人全跑出去打工,留在村裡的老人孩子沒手機沒相機,外人也不會來,所以十八洞村缺老照片。

這回,記者坐車進村,汽車駛過雙車道水泥路。下了車,腳底是平整的青石板路。

十八洞村成了“精准扶貧”首倡地,名氣大。路通了,游客也來了。龍德成有了新身份——十八洞村“形象大使”。她和老伴在家招呼游客,因為經常要跟人合影,老伴還把掉了多年的牙給補上了,“這樣拍照好看點”。

也不光為了好看。“這幾年生活好了,望著好吃的魚和肉吃不得,心裡急呢。”老伴說。

十八洞村還有一位“形象大使”石拔三,習近平總書記曾稱呼她“大姐”。

記者來到石拔三家。進門就遇見一撥游客,他們正盯著講解員指的方向,那是從房梁吊下的一個燈泡。講解員說:“總書記來的時候,石家唯一的電器就是這盞5瓦的燈。”

現在呢?電冰箱擺在客廳,平板彩電挂在牆壁,電飯煲正煮著飯。不隻添了電器,廚房和茅廁也改造了,尤其是茅廁,兩條木板一個坑換成了抽水馬桶。

石拔三嘆氣:“以前太窮!”

有多窮?村裡老人說,別村的女人生孩子后喝紅糖水,可在十八洞村,哪有錢買紅糖?隻能從爐灶上刮點灰,給產婦泡水喝。

這個典型的苗族聚居貧困村,人均耕地0.83畝,那地都是從狹窄的山坳溝壑間扒拉出來的。

在當地,十八洞村“大名鼎鼎”,因為它有個特殊的“年俗”:每到年根,村民們就背個麻袋四處乞討,遠的能跑到500公裡外的省城長沙。

直至2013年,全村人均純收入也才1668元,而2018年已漲到12128元。房子修整一新,無線網絡覆蓋全村,銀行、電商服務站開到了家門口。

村民們都說,變化是從2013年開始的。

“隻有兩顆星,還讓不讓我討老婆了?”

2013年11月,十八洞村興起一股返鄉潮。

當時,很多在外地的村民看了總書記來村裡的新聞后,趕緊往回跑,目的就一個:回村分錢。施進蘭是其中之一。

“大家琢磨,總書記都來了,上頭肯定會撥下來一大筆錢,不要白不要。”施進蘭告訴記者。

“失望!”她說,壓根兒就沒有大家想象的那筆錢。

更讓他們失望的是,2014年1月,精准扶貧工作隊進了村,隊長叫龍秀林。

龍秀林是誰?“縣委宣傳部的。”施進蘭說,“村裡人私下罵,他沒資金沒項目,光有一張嘴皮子。”

龍秀林沒理會這些:“總書記說了,十八洞村扶貧不能搞特殊化,要探索‘可復制、可推廣’的脫貧經驗。”

4個月后,施進蘭當了村主任,明白了縣裡派來工作隊的用心:“扶貧先扶志,‘等靠要’走不通。”

怎麼扶?給窮戶扶志,哪有那麼輕省!

村裡打算給每家每戶院子鋪青石板路,村民不用出錢,但必須出工,自己搬水泥、石材。就算這樣,有的村民還是不干活,坐在家等著村裡給他把路鋪好。

“到了最后期限,我們准備把石材拉走,他一看,急眼了,上趕著把東西搬回家。”施進蘭說,不能把一些人養成貧困戶。

龍秀林和村干部們想出了“思想道德建設星級化管理”的法子。村民之間相互評議、打分,再根據得分定星,最后把星級牌貼在各家門上。

村裡改造電網,要在村民施六金地裡豎一根電線杆,他堅決反對:“不給補償金,吉裡卜(苗語,意即免談)!”

村干部商議,要不就改一下施工方案吧。可怎麼弄都繞不過施六金那塊地。“趁他不在家,我們把電線杆豎了起來,他發現后大鬧村部。”施進蘭說。

2014年底,首次星級評比,施六金倒數第一。農歷小年,星級牌挂到他家門上。施六金住村口,人來人往,他覺著很沒面子,當晚就悄悄把牌子摘了。“隻有兩顆星,還讓不讓我討老婆了?”他跑到村部認了錯。

后來,村裡要修停車場,施六金主動讓出家門口1畝多的水田。“脫貧像打仗,打仗就要有犧牲。”施六金的變化讓左鄰右舍驚掉了下巴。

他沒想到,犧牲很快有了回報。2016年,施六金辦起“苗家樂”,成了全村離停車場最近的一家,生意那叫一個火!今年,他又擴建了“苗家樂”。

他更沒想到的是,自己不僅脫了貧,還脫了單。去年9月24日上午,“咯吱咯吱”的抬轎聲由遠及近,十八洞村鞭炮響起、嗩吶齊鳴,44歲的施六金結婚了。

這對十八洞村來講可是大喜事。村裡100多戶人家,過去40歲以上的大齡光棍就有37個。村子窮出了名,哪家姑娘願意嫁進來?

2016年全國兩會期間,習近平總書記參加湖南代表團審議時,還專門詢問了十八洞村“脫單”情況:“去年有多少人娶媳婦兒?”

現在,全村半數大齡光棍都脫單了。

“就算離婚,也要創業!”

提起農家樂,就得說說楊超文。

“你一定要採訪一下楊超文。”一位駐村干部說。

“為什麼?”記者問。

“他身上那股勁,是脫貧中最需要的。”

6年前的11月3日傍晚,在浙江台州打工的楊超文正邊看電視邊吃飯,突然,他兩隻手抖得端不住碗。

“看到總書記去我們村的大新聞,我不敢相信!”楊超文說。他激動不已,認定十八洞村的機會來了,下決心返鄉創業。

2014年,楊超文創辦了十八洞村第一個農家樂。那時,進村公路還沒拓寬,游客不是很多,農家樂開了一個月就倒閉了。

楊超文的妻子留在台州打工,天天勸他放棄創業,甚至以離婚相威脅。“就算離婚,也要創業!”楊超文說。他堅信十八洞村發展潛力大。

2016年,在龍秀林和扶貧工作隊的幫助下,楊超文申請到5萬元貼息貸款。他買了輛三輪車,用來運菜。每次菜都裝得滿當當,楊超文埋在菜裡,遠處看去,隻有一車菜在動。

曾經也是貧困戶的楊超文曉得,好日子不會憑空蹦出來,他很拼。一次,有個戶外“驢友團”凌晨兩點到店,楊超文立馬從床上爬起來,點火做飯。“創業不易,那幾年我累得隻剩一點皮肉了。”他對記者說。

楊超文店裡人氣越來越旺,最多的一次,他擺了苗家傳統的“長龍宴”,招待600多位游客,請來幫忙的村民就有十幾個。

生意好了,楊超文常把客滿的照片和視頻發給妻子。堅持發了半年,妻子終於被打動,回來了。

打拼3年,楊超文還了貸款,開了分店,買了汽車。

看楊超文賺了錢,村民們動了心。

2016年,十八洞村隻有兩處農家樂,如今發展到十幾家,記者發現家家爆滿。3年前,全村一年游客總共才幾萬,去年增加到30萬,而今年前三季度,游客數量已超過30萬。

“怎麼不講一下‘精准扶貧’呢?”

也不是人人都做農家樂,龍先蘭就選擇了養蜂。

一見記者,32歲的龍先蘭掏出手機:“加個微信唄。”村干部解釋,這已是他的習慣,逢人加微信,推銷蜂蜜。

龍先蘭很小就成了孤兒,沒人管,他染上了酒癮,哪兒喝哪兒醉,哪兒醉哪兒睡。

龍先蘭不愛種地,也沒啥一技之長,他賣過幾天魚,嫌累,沒再做下去。村裡人都說,他這輩子算完了,就是酒鬼一個。

2013年,龍先蘭在外打工,聽到總書記來十八洞村的消息,他第一時間回了村,也是沖著分錢。

錢沒分到,龍先蘭遇上了把他當弟弟對待的龍秀林。過年時龍秀林把他帶回家,龍先蘭感動得不行。為了讓這位大哥放心,他改掉了喝酒胡鬧的毛病。龍秀林為他爭取到去懷化安江農校學習的機會,學了倆月,龍先蘭對養蜂產生了興趣。

“十八洞村花種多、花期長,沒污染,很適合蜜蜂生存,我想養蜂。”龍先蘭的想法,讓龍秀林喜出望外。他立刻幫著聯系花垣縣的養蜂專業戶,讓龍先蘭去學養蜂、割蜜。掌握了相關技術后,龍先蘭試著養了4箱野蜂,一下掙了近5000元。

龍先蘭的蜂蜜不摻水、不放糖,越賣越俏。他注冊了商標,成立公司,還帶動周邊村民脫貧。曾經家徒四壁的醉漢懶人出息成了年收入幾十萬的老板。

村支書龍書伍說:“‘精准扶貧’,就要發掘村民興趣,因人施策。現在十八洞村有了鄉村游,還興起黃桃、獼猴桃、苗繡、勞務輸出、山泉水等主要產業。”

2017年2月,十八洞村實現脫貧摘帽。

作為中國脫貧攻堅的“地標”,十八洞村已名揚海外。

去年,老撾人民革命黨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本揚來到村裡,“我這次特地到十八洞村和你們交流,學習精准扶貧的經驗,希望能把你們好的經驗帶回老撾去,同時也請你們到老撾去看一看。”本揚對村民們說。

不久前,已是十八洞旅游公司副總經理的施進蘭,接待了一批外國地質專家。他們是來考察湘西地質公園的,所以,施進蘭隻介紹了當地的地質情況。可講完后,一位日本專家問她:“怎麼不講一下‘精准扶貧’呢?”

記者手記

精神脫貧要走在前頭

十八洞村的脫貧秘訣,是寫在村民臉上的。

在十八洞村隨意轉上一圈,你會看到,不管是摘菜的、做飯的、賣土特產的或是招待游客的,村民個個精神飽滿,舉止大方,笑起來歡暢,聊起來爽利。這是脫貧的關鍵。

村干部說,以前村民“懶、散、呆”,口袋裡隻要有幾塊錢就去打牌。扶貧工作隊勸村民養鴿,送鴿子、送籠子。工作隊的人剛走,鴿子就沒了——吃了,賣了,玩鬧時弄丟了。

正如當地干部痛切意識到的,精神脫貧要走在前頭。通過評星級、樹榜樣、辦講堂,十八洞村的貧困戶們從“要我脫貧”轉向“我要脫貧”。

在十八洞村採訪5天,記者還真沒見到村民打牌。他們說,現在哪有時間打牌,也沒那個興頭了。從牌不離手到活兒不離手,從坐等天上掉餡餅到全村擼起袖子干,腦子換了,心氣足了,內生動力有了,才能看清致富的路。

(責編:王瑤、初梓瑞)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