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試驗田”裡風光好——湖北恩施市龍鳳鎮脫貧奔小康
(壯麗70年 奮斗新時代·來自一線的蹲點調研)
每逢節假日,藏在武陵山區深處的青堡村就會熱鬧起來。
17個房間早已客滿,訂房電話還響個不停。“兄弟民宿”農家樂的負責人黃正學跟妻子合計:“要不明年把房子再擴建一層?”
從黃正學家的三層小樓上望出去,青瓦白牆的土家風格樓房沿著山道迤邐而建,阡陌縱橫的蔬菜基地向遠山延伸……
青堡村所在的湖北省恩施市龍鳳鎮,2013年被列為國家綜合扶貧改革試點。6年過去了,在扶貧搬遷、移民建鎮、退耕還林、產業結構調整等方面先行先試,黃正學們迎來了決勝脫貧奔小康的好日子。
“挪窮窩”遷新居,生活“翻了天”
三層小樓裡,沙發、平板電視、冰箱等家具家電一應俱全,廚房裡沼氣灶點火就來。在青堡村易遷小區,54歲的劉大國咧嘴一笑:“現在這生活就像翻了個天!”
劉大國是龍鳳鎮5716戶搬遷戶的一員。搬遷之前,他們居住在平均海拔1400米的莽莽大山中,出山必須跋山涉水——要翻越一處叫手爬岩的懸崖,還要蹚過六七條湍急的河流。
1993年秋,青堡村五六個村民抬豬蹚過湍急山澗的一幕,被人拍攝下來,照片以“路在何方?”為題登上了人民日報。
“那時賣豬得幾個人合伙抬豬過河出山,大冬天河水冰涼,蹚一回河,人也病一場。”回想當年抬豬下山的經歷,劉大國不禁蹙起眉頭。
住的是祖輩建的木頭房,吃的是挂坡地上靠天收的玉米土豆,喝的是岩窩窩積下的雨水……出行難、飲水難、用電難、住房難、上學難、看病難、增收難,龍鳳鎮一直深受貧困折磨,2013年初全鎮貧困人口比例達35.6%。
一方水土,難養活一方人。龍鳳鎮突圍,非搬遷不可。
試點之初,龍鳳鎮用一年的時間統一規劃設計,出台了城鄉建設、經濟社會發展、土地綜合利用等3項總體規劃以及交通運輸發展等28個專項規劃。然后落實扶貧搬遷、土地增減挂鉤、特色民居改造實物補助三項獎補政策,分步實施搬遷。
2014年,劉大國一家搬出了深山,花了15萬元建起來的房子,得益於各項獎補資金,自己隻掏了3萬多元。
如今,龍鳳鎮共建成9個中心社區、37個居民點和2個安置小區,引導5716戶2萬多村民從自然條件惡劣的偏遠區域搬遷至集鎮、中心社區或居民點。同時,建成一級公路55公裡,其他等級公路610公裡,“出家門、上車門、進城門”的農村綜合交通網絡初步形成。
“換窮業”走新路,荷包“鼓幾圈”
山中露重,龍鳳鎮龍馬村的茶園小道上,苔蘚濕滑,一腳下去,滋滋冒水。70歲的劉景志吆喝著與村民們一起到茶樹園裡干活。
“老劉,年底脫貧驗收按手印有沒有問題?”未到地頭,村支書吉尚兵便喊開了。
“荷包都鼓了好幾圈了,脫貧還叫事?”劉景志揮揮手,哈哈大笑。
以前種水稻、玉米,一年到頭隻顧填個肚飽。現在退耕還林,劉景志種了7畝茶園,租給抹茶加工廠做種植基地,一年租金就有1.4萬元,老兩口在茶園打工,一天工資180元。
退耕還林,是龍鳳鎮貧困戶換窮業的一大抓手。當地按照“公司+專業合作社+農戶+基地”模式,大力發展茶葉、漆樹、小水果等高效經濟林,先后引導4500余戶貧困戶以山林、土地入股的方式加入專業合作社。
“換窮業”的過程並不容易。吉尚兵介紹,龍馬村為了動員村民們改種茶樹,“院壩會”開了不下20次,扶貧干部挨家挨戶上門做工作,免費發放茶樹苗和肥料,免費組織種植技術培訓。
“干部帶頭先挖自家的水稻田,然后帶著挖機一家家地挖田埂。”龍馬村第一書記黃先榮說,一年時間,龍馬村將全村25度以上的3600畝坡耕地全部退耕還林改成茶園,並將全部茶農納入茶葉種植專業合作社。
為了讓扶貧產業“立得住”,龍馬村引進多家茶葉加工企業,與茶農簽訂保底收購協議。來自浙江的客商還在這裡成立了抹茶加工公司,不僅帶來了機器採茶、遮陽布覆蓋等增產新技術,還將龍馬村的茶葉賣到了日本、韓國等地,提高了茶農的收益。
“早知道一畝茶能賣三四千塊,我就不跟你‘干仗’了。”當初不肯種茶葉的“犟腦殼”彭恩聲,跟前來走訪的黃先榮開起了玩笑。靠著8畝茶園,現在彭恩聲光種茶一年收入3萬多元。
龍鳳鎮黨委書記程俊毅介紹,如今龍鳳鎮建成茶葉、煙葉、蔬菜、小水果等特色產業基地6.2萬畝,引進農業龍頭企業25家,培育農民專業合作社141家,全鎮80%的耕地實現集中規模經營,70%以上的農戶融入產業鏈。
為讓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更好發展,龍鳳鎮在2015年試點組建專業合作社扶貧互助聯合社,從扶貧專項資金中拿出2000萬元注資入股,並組織需融資的40家專業合作社注資入股。
“注資入股的專業合作社可以按照1︰5向金融機構申請貸款,也可在互助社內部拆借、過橋,解決融資難題。”龍鳳鎮金融辦主任程文新介紹。
去年底,龍鳳鎮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11950元。
“拔窮根”謀振興,探路全域旅游
連續“挖”來4名本科生,龍馬民族學校的校長吳艷鋒可是揚眉吐氣了一把。
“前幾年,不少教師來學校報道當天就鬧著想走,學校生源也是連年下降。”吳艷鋒說,2007年他從三峽大學畢業后來到龍鳳鎮支教,十余年間見証了這所鄉村學校的變遷。
轉機來自試點方案中的鎮村共建計劃。2015年,龍馬民族學校重建,投資達4000萬元,原本破舊不堪的校園一舉變成龍鳳鎮最好的公共設施:在鎮街范圍內最大的一塊平地上,新建成5座教學樓,現代化的教學設施一應俱全,還有標准化建設的操場。
辦學條件好了,優質師資隨之而來。曾在利川市城區教學的長江大學本科畢業生黃建萍,2016年主動找到吳艷鋒,調來老家教學,如今擔任校辦主任。“現在老家的發展日新月異,一點兒不比城裡差。”黃建萍說。
龍鳳鎮副鎮長王東介紹,試點以來,龍鳳鎮遷建、新建初中、小學、幼兒園16所,並與恩施城區中小學形成教學共同體,實行“大校帶小校、大手牽小手、大課連小課”制度,推動優質教育資源下沉、共享。
不比城裡差的,還有新擴建的鄉鎮衛生院。龍鳳鎮中心衛生院龍馬分院設置了遠程會診室,通過專家上門坐診、視頻遠程會診等方式,與恩施市、州大醫院構建聯合體,實現城鄉優質醫療資源共享。龍馬分院主任商守毅介紹,去年分院的住院病人超過1000人次,全年累計服務病人7000多人次。
位於龍馬村的龍馬風情小鎮上,特色民居、土家集市等元素相映成趣。每至傍晚,身著土家服飾的男女老少集聚廣場,蓮響、擺手舞、腰鼓等民族歌舞讓遠道而來游客流連忘返。
“要想‘拔窮根’必須在產業上謀發展,精准扶貧和鄉村振興在龍鳳鎮是同步進行的。”程俊毅說,龍鳳鎮探路全域旅游。在龍馬片區,如今已有200多戶民宿,每年接待游客4萬多人,增收上百萬元。
如今的龍鳳鎮,新建、改擴建的15座水廠,保障了全鎮百姓的安全飲水﹔實現了4G網絡中心村全覆蓋,寬帶入戶率達51%﹔集鎮上,露天電影院、百貨商場等等一應俱全。
“我們是村庄裡的都市,城市裡的村庄。”吉尚兵說。
《 人民日報 》( 2019年11月20日 13 版)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