養牛、種稻、育果……
內蒙古科右中旗:靠產業特色 添扶貧亮色(走基層 轉作風 改文風)
牛倌出身的王德奎,是當地有名的致富能手。僅四五年光景,就從兩頭牛,養到如今的40多頭。老王給記者算了筆賬,一頭牛犢能賣1萬元,今年收入20萬元不成問題。
在內蒙古自治區興安盟科爾沁右翼中旗布拉格台嘎查,還有很多像老王這樣的養牛戶。旗裡整合項目資金,扶持肉牛養殖合作社,壯大嘎查集體經濟。在新佳木蘇木哈巴斯台嘎查,上千頭西門塔爾牛在欄杆內悠閑地吃著飼料,這裡是由嘎查4家種養殖合作社組成的巴彥蘇嘎聯合合作社。聯合社理事長佟初一告訴記者,他們與當地龍頭企業合作,企業提供貸款擔保、技術支持,聯合社從企業購置基礎母牛,訂單化繁育,一年下來每戶能淨賺五六萬元。5年后貸款還清,收益更高。
2018年,科右中旗在百利舸扶貧產業園區引進山東兩家大型肉牛養殖交易深加工企業,規模已達2910頭,培訓養殖戶2100余戶,帶動20個嘎查集體經濟、200家合作社和1萬余戶養殖戶發展肉牛養殖。一年多來,全旗肉牛存欄從23萬頭提高到26.5萬頭,同比增加15%。“穩定脫貧還是要靠產業,特色種養為我們打開了脫貧致富的大門。”科右中旗旗委書記白雲海介紹,全旗貧困人口由2014年初的30444人減少到2018年底的1430人,貧困發生率由16.9%下降到2018年底的0.8%,今年4月18日實現脫貧摘帽。
巴彥淖爾蘇木雙榆樹嘎查地處低窪,土地翻漿反鹼嚴重,土壤pH值達9.26,且水不下滲,一下雨就淹了農作物,早就打不出糧食了。2015年,第一書記韓軍來雙榆樹嘎查駐村,他琢磨,不能再像普通農田那樣耕種了。大家想辦法、找路子,經過一年對接,從吉林帶回了耐鹽鹼的水稻新品種,並疏通溝渠,引水漫灌去鹽鹼,讓這片撂荒了四五年的耕地,重新長出了糧食。2017年,在不增加灌溉水量的條件下,1000多畝土地稻谷產量20萬斤,2018年達近60萬斤,今年80萬斤,最高畝產800多斤。
如今,在鹽鹼地上種水稻,已成為科右中旗特色種植新產業。為更好利用土地,當地還在沙地上發展林果產業,村村有品牌、家家有果樹,還吸引不少企業到當地加工果實,林果特色產業鏈逐步形成。
《 人民日報 》( 2019年11月18日 11 版)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