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借水脫貧”,任家寨的77次群眾會

2019年08月01日09:37  來源:新華每日電訊
 

 夏日陽光正盛,貴州石阡縣大沙壩鄉任家寨村集體經濟經營的水廠前,搬運工汗流浹背,正將剛從流水線下來的桶裝水搬上貨車。“目前每天出貨量有2000多桶,預計今年的銷售量可達到50萬桶,銷售收入將超過200萬元。”村支書李文鋒一邊拿出一沓厚厚的會議記錄,一邊充滿激情地說,從發動村民集資建廠,到水廠正常運行,期間舉行的77次群眾會沒有白開。

任家寨水廠目前已經成為國家級貧困縣石阡脫貧摘帽的重要見証,77次群眾會議記錄著在基層黨組織帶領下,依靠群眾,發動群眾,干群團結一心發展集體經濟艱辛而光榮的歷程。

從“鼓動干”到“帶著干”

2016年春,貴州省地礦部門在常年缺水的任家寨進行地質勘查,拔出鑽頭后,居然發現鑽孔處泉水汩汩往外流。“地下269米處有泉眼,自然出水量大約30立方米/天,如果用水泵抽,出水量會大大增加。”地勘專家告訴任家寨村民。

正在思考脫貧攻堅工作的李文鋒靈光一閃,產生了“借水生財”的靈感——建桶裝水廠。當時,任家寨村貧困發生率高達29%。

拿到水質符合桶裝水標准的檢測結果第二天,李文鋒便召集村支兩委開會。“最大的問題是缺錢,村集體經濟資金不足2萬元,且無法從銀行貸款,建廠至少要300萬元。”村委會副主任彭俊說。

討論出的辦法是鼓勵村民集資,4個村干部每人負責2個村小組。然而,鼓動群眾集資入股的效果不明顯。“群眾會開了將近一個月,就是沒有人願意掏錢。”李文鋒說,“借水生財”的計劃幾乎停滯。

“我去給親戚們做工作,他們直接問我一年能分多少錢?”監委會主任任光勝說,“回饋不確定,他們不掏錢。他們積攢的都是辛苦錢,不敢投資我能理解。”

熟悉農民心理和農村工作的李文鋒深知,鼓動農民“給我沖”不如跟農民說“跟我沖”。為了打破僵局,李文鋒決定以私人名義貸款50萬元,先對地勘部門鑽出的出水孔進行“擴孔”。“我也不顧愛人反對,貸款10萬塊投進去。”彭俊說。

2017年冬天,“擴孔”結束,60萬元貸款也基本花完了。李文鋒拿著深水泵放進出水孔做抽水試驗,連續抽水1個月。“水沒有干,証明水源穩定。”李文鋒說。

4名村干部重新扎進8個村民小組,召開群眾會討論集資入股。“看到出水了,村民們知道村干部是在干實事,支持建設水廠的人越來越多。”李文鋒說。

截至2017年8月28日,全村村民集資184萬元,共1840股。全村287戶農戶,有148戶參與入股。其中,村支書李文鋒個人入股48萬元,其他村干部共入股35萬元。大沙壩鄉黨委書記楊雁說:“起步階段風險較大,村干部佔大股、村民佔小股,就是要給老百姓吃‘定心丸’。村干部作為‘領頭人’要承擔主要風險,最終與群眾實現‘成果共享、風險共擔’。”

從“說了算”到“算了說”

水廠實體建設進行的同時,機制建設在同步進行。“發展共商”是任家寨村級集體經濟發展的基本原則,一項項重要決策都在一次次群眾會中達成共識。

構建水廠管理機制面臨的第一個核心問題就是:“資源股”該佔多少比例?“泉水是集體的,集體經濟要佔一定比例大家沒有異議,但在佔股比例上分歧大。這不是哪一個人‘說了算’,而是要算清楚了再和群眾去商量。”李文鋒說。

村委會會議討論后,提出的方案是:水廠機器的產能是600桶/小時,每天開工10小時,一年按照300個工作日計算,全年出產桶裝水180萬桶,每桶水提取1元作為資源使用費入股,共180萬元。水廠佔用集體的一塊土地作價10萬元,以及村級集體經濟投入的2萬元現金。集體經濟入股總費用為192萬元。集體經濟入股費用,加上村民集資的184萬元,計算出集體經濟佔股51%。

村委會的方案一經提出,群眾會炸開了鍋。有村民說:“集體經濟佔股多佔一分,我的股份實際上就‘縮水’一分,這不是損害投資人利益嗎?”

群眾會陸續開了將近一個月,4名村干部苦口婆心到每場群眾會上,耐心闡述這個方案的合理性,最后大家贊成了村委會提出的方案。

很快,另一個問題出現了:集體經濟佔股分得的利潤的再分配比例該如何確定?

石阡縣村級集體經濟的利潤分配機制多採用“6211”模式,即:村級集體經濟純利潤的60%分配給全村所有農戶,20%分配給貧困戶,10%作為村級集體經濟管理人員報酬,10%留作村級集體經濟積累。

在決定分配模式的群眾會上,不少村民提出“全村村民的分配比例應該降低,增加村級集體經濟的積累,為水廠的后續發展提供資金支持。”還有村民提出“憑什麼拿出20%分給貧困戶?”

“最后吸納了村民的合理建議,把全體村民分配比例降低10%,村級集體經濟積累分配比例提高10%,形成‘2224’的分配模式。同時約定,分配給貧困戶的20%,隨著貧困戶數量逐年減少將不斷降低其分配比例。”李文鋒說。

從任家寨留下的會議記錄上看,每次遇到重大問題,都是召開群眾會充分討論決定。比如:關於選用水廠機器設備、選擇廠房建設方、水廠崗位及工資標准等,均通過多輪群眾會才敲定。

從少數人富到全村都富

2018年,任家寨村集體經濟用於分紅的利潤達到61.5萬元,戶均分紅2144元,全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9500元/年,隻剩下8戶貧困群眾未脫貧。產業興旺讓任家寨走上了“先富帶后富”的陽光大道。

貧困群眾彭勝科在水廠擔任搬運工,工資3000元/月。“在村裡就可以務工,一年的收入就可以讓全家人都脫貧,還可以照顧家庭。”彭勝科說。共有13名貧困群眾在任家寨水廠找到了工作。

水廠建設伊始,在廣東打工23年之久的村民任明政回到村裡擔任水廠廠長。“我回來就是要把沿海地區的工廠管理經驗拿過來,解決水廠管理粗放的問題。”任明政說。

2017年10月18日,任家寨水廠正式投入運營。能人帶動,加上村民支持,水廠運行很快進入正軌。投產當年,水廠便實現銷售收入超30萬元。

任家寨還專門成立了“大興源泉山泉水專業合作社”,對水廠運營進行管理。4名村干部和11名群眾代表分別擔任合作社的理事、監事,李文鋒任理事長。為了打開桶裝水市場,李文鋒帶著合作社的同志一起闖市場。

記者採訪時,任家寨的桶裝水已經打進了貴陽市及臨近石阡的幾個縣的市場。

為了讓村級集體經濟實現多元化發展,任家寨村召開群眾大會決定,發展水廠同時開發其他產業。

如今,任家寨水廠附近的400畝土地全部種上了“八月瓜”。“預計今年十月可產出6萬斤鮮果。明年進入豐產期,能產80萬斤鮮果。今年九月,‘八月瓜’加工廠可以全面建成投產。”彭俊說。

銅仁市委常委、石阡縣委書記皮貴懷說,77次群眾會見証了任家寨“組織共建、發展共商、資源共用、風險共擔、成果共享”的發展路徑,聚集了民心,盤活了閑置資源,實現了村集體、合作社、村民“三方共贏”,真正干出了“1+1+1>3”的效果,打下了鄉村振興的堅實基礎。(記者歐甸丘)

(責編:杜燕飛、王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