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設現代農業產業園 引領鄉村產業振興

——農業農村部負責人就國家現代農業產業園建設有關問題答記者問

吳佩

2019年07月26日09:13  來源:農民日報
 

近日,國務院印發了《關於促進鄉村產業振興的指導意見》,農業農村部召開全國鄉村產業振興推進會,對推進鄉村產業發展進行了系統部署,提出了建設現代農業產業園的任務。為貫徹落實中央要求,農業農村部、財政部公布了2019年國家現代農業產業園創建名單。現代農業產業園建設工作已經引起越來越多人的關注。記者就現代農業產業園建設有關問題採訪了農業農村部負責人。

問:請您介紹一下當前建設現代農業產業園的重要意義。

答:建設現代農業產業園是黨中央、國務院作出的重要決策。2017、2018兩年,中央財政拿出50多億元,農業農村部、財政部共同組織批准創建62個、首批認定了20個國家現代農業產業園。在國家產業園建設的帶動下,各地創建了1000多個省級產業園和一大批市縣級產業園,為促進農民增收、帶動本地農業轉型升級發揮了重要的作用。

在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大背景下,建設現代農業產業園有著特殊重要意義,我認為可以從三個方面來深化認識。一要從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大格局來深化認識。產業興旺是鄉村振興的基礎,是解決農村一切問題的前提。建設現代農業產業園,可以在一定區域范圍內集聚現代生產要素和經營主體,實行全鏈條開發,引領帶動區域鄉村產業做大做強,讓農民在家門口就能有活干、有錢掙。

目前,前兩年創建的62個國家級產業園已形成95個主導產業,培育壯大了一批全國知名的產業。可以說,抓住了產業園,就牽住了鄉村產業振興的“牛鼻子”。二要從農業高質量發展的新階段來深化認識。

當前,我國經濟已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農業也需要向高質量發展邁進。經過多年努力,我國農業發展取得長足進展,但產業鏈條短、大而不強、質量效益競爭力不高等問題比較突出,很多還停留在賣“原字號”“初字號”產品階段。推動農業高質量發展,必須唱響質量興農、綠色興農、品牌強農主旋律,推動農業由增產導向向提質導向轉變,增加優質綠色農產品供給。

現代農業產業園既是產業園,也是示范園、科技園、質量園,能夠示范帶動現代技術和理念向農業農村輻射,形成區域農業高質量發展的良好態勢,引領農業發展轉型升級和提質增效。三要從融合發展的大趨勢來深化認識。產業園既能帶動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又能成為促進城鄉融合發展的平台載體。

建設現代農業產業園,有利於在更深層次上吸引和聚集現代生產要素,打造集生產、加工、流通、銷售於一體的全產業鏈,推進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把產業鏈盡可能留在縣、鄉、村,帶動農民就近、就地就業增收。

同時,產業園一頭連著工業、一頭連著農業,一邊接著城市、一邊接著農村,是城市人才、技術、資金等要素流向農村的重要載體,是返鄉下鄉人員干事創業的重要平台,是聯工促農、聯城帶鄉的橋梁紐帶。建設好產業園,就能為促進城鄉融合發展探索路子。可以說,現代農業產業園是新時代推進鄉村振興的重要抓手,需要持續抓好、久久為功。

問:當前應該如何推進現代農業產業園建設?

答:新形勢下推進現代農業產業園建設,要著眼做強鄉村產業、服務鄉村建設、帶動農民增收,以姓農、務農、為農、興農為根本宗旨,堅持集聚建園、融合強園、創新活園、綠色興園,把產業園建設成為鄉村產業振興的樣板區。

具體而言,要重點抓好四個方面工作。

一是科學規劃布局。建設產業園首先是布好局。要優先選擇在全國有較大影響力、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水平高、帶動農民增收效果顯著的主導產業,創建國家現代農業產業園。優先在糧食生產功能區、重要農產品生產保護區、特色農產品優勢區和現代農業示范區布局建設。各地也可以聚焦特色鮮明、成長性好的主導產業,建設一批省級和市縣級產業園。同時,也要合理規劃內部布局,按照有利於生產要素集聚的原則,統籌布局現代種養、加工物流、休閑觀光、科技研發等功能板塊,實現規模種養與加工流通相協調、服務設施與生產設施相配套、科技創新與產業發展相銜接。

二是突出全產業鏈建設。現在的鄉村產業不再是單一搞生產、賣產品,而是集產、加、銷、游於一體的多功能產業。建設產業園,要著眼產業融合發展,打造集中連片的大型原料生產基地,布局建設一批烘干、保鮮、包裝、儲藏等初加工和商品化處理設施,在產業園核心區開展精深加工,配套建設農產品批發市場、冷鏈物流體系,發展休閑農業、鄉村旅游和農業生產性服務業,推動農業由“賣原料”向“賣加工品”“賣風景”“賣服務”轉變。

三是突出科技支撐。現代農業產業園的一個重要標志就是看科技裝備水平是否先進。要強化各鏈條、各環節的科技支撐,主動加強與科研院校的對接合作,引導高新技術企業在產業園設立試驗站,在生產一線攻克數字農業發展、農產品精深加工關鍵技術瓶頸,推動新品種、新技術、新裝備率先在產業園示范應用,探索科技成果熟化應用的有效機制,把產業園的科技翅膀做得又硬又好。

四是突出質量興農。隨著人們收入水平的提高,城鄉居民消費結構日益升級,對綠色化、優質化、特色化、品牌化的要求越來越高。產業園要瞄准這一需求,率先實現“一控兩減三基本”,率先實現標准化生產和可追溯全覆蓋,建立更為嚴格的質量安全監管和責任追究制度﹔要培育品質優良、特色鮮明的區域公用品牌,支持園內企業與農戶共創企業品牌,培育一批“土字號”“鄉字號”產品品牌,把產業園建成質量安全的“放心園”“品牌園”。

問:如何發揮好現代農業產業園的聯農帶農作用?

答:產業園要姓農、務農、為農、興農,能給農民帶來實實在在的好處,帶動農民增收致富,這是產業園的根本宗旨。

必須完善聯農帶農機制,讓農民更多分享產業鏈增值收益,成為產業園建設的參與者、受益者,絕不能把產業園建成工業園,不能搞成“機器人戴草帽”。要創新聯農帶農方式。產業園帶動農民增收,不能僅停留在土地流轉、入園打工等簡單合作方式上,更要推廣土地承包經營權入股、財政補助資金股權化改革等新的利益聯結機制,引導農業企業與小農戶建立契約型、分紅型、股權型等合作方式,讓農民更多分享二三產業增值收益。

近年來,一些貧困地區探索出的“土地流轉得租金、入園就業得薪金、家庭經營得現金、股份分紅得股金”的“一地生四金”模式,讓農民獲得多重收入,經驗做法值得推廣。要大力支持創業創新,依托主導產業建設一批創業創新孵化基地,落實信貸、保險、用地等創業創新扶持政策,吸引農民工、大中專畢業生、退役軍人、科技人員等各類人才返鄉下鄉創業、興業,吸納本地農民入園創業、就業,把產業園打造成創業創新的“搖籃”。

要推進產村融合、園村一體。積極探索通過盤活農村閑置農房和宅基地,發展“生產在園、加工進村”“體驗在園、休閑進村”等產村相融、園村共建模式,帶動鄉村改善水、電、路、氣、訊等設施條件,促進村集體經濟同步發展壯大,加快鄉村全面發展。

問:2019年批准創建的國家現代農業產業園是怎樣遴選出來的?

答:2019年國家現代農業產業園遴選工作堅持高標准嚴要求、寧缺毋濫的原則,按照縣級政府申請、省級農財兩部門遴選推薦、農財兩部備案審查的程序開展。與前兩年相比,今年的遴選工作有兩個明顯變化:

一是按照中央“放管服”改革精神,將國家產業園的創建批准工作交由省級農業農村和財政部門組織實施,農業農村部、財政部不再組織創建評審,隻進行備案審查﹔二是明確亮出“負面清單”,即近兩年農業生產存在重大問題的產業園不得申請創建。

經過嚴格的遴選,最終批准創建了52家國家現代農業產業園。總體上看,這些產業園體現了三個方面的特點:

一是產業布局合理。52個產業園中,主導產業為優質糧油的13個、果菜茶的18個、健康養殖的14個、中藥材的2個,突出了保障糧食等重要農產品有效供給,也兼顧了帶動農民增收效益明顯的特色產業。

二是支持種業創新。為加快現代種業振興,今年農財兩部專門拿出5個國家產業園創建名額支持種業創新發展,創建以種業為主導產業的現代農業產業園,集中打造一批種業創新核心基地。

三是支持省級產業園建設。批准重視程度高、省級財政支持產業園建設專項資金投入5億元以上的廣東等4省的7個產業園,納入國家產業園創建管理體系,通過這個舉措激勵各地加大省級產業園建設力度,推動形成國家、省、市縣級產業園體系建設。

問:對批准創建的現代農業產業園,下一步如何加強指導和管理?

答:建設現代農業產業園是基層推進現代農業建設的重大創新,既是一個新事也是一個難事,需要加強指導管理,確保產業園發揮引領帶動作用。各地要創新組織管理,產業園不僅在區域上跨鄉鎮甚至跨縣,產業發展也涵蓋產、加、銷各個環節、橫跨多種業態,可以借鑒廣東等地做法,由市、縣政府負責同志擔任園長,成立管委會等管理機構,統籌推進產業園建設和管理運營,牽頭協調解決各類重要問題,組織開展政策協調、資源整合、規劃建設、人才引進等工作。

要強化政策保障,中央財政對產業園支持力度很大,各地要抓住這個有利時機,不斷健全完善支持政策,鼓勵政策性金融機構增加園區信貸,引導縣域金融機構和工商資本積極參與產業園建設﹔將產業園列入省級重點建設項目,年度新增建設用地指標優先保障產業園需求,探索針對產業園的省、市、縣聯動“點供”用地,在政策范圍內積極探索保障產業園建設用地的有效辦法。

農業農村部和財政部將加強產業園建設的評估考核,建立“目標考核、動態管理、能進能出”的管理機制,對創建合格的認定獎補、不合格的限期整改、整改不到位的取消創建資格。

這次公布的只是批准創建的名單,下一步我們將嚴把認定關,隻有主導產業發展水平全國領先、技術裝備水平區域先進、綠色發展成效突出、帶動農民作用顯著、政策支持措施有力、組織管理健全完善、中央財政獎補資金使用高效規范的產業園,才能認定為國家現代農業產業園。同時,我們還將總結各地推進產業園建設的好經驗、好做法,分區域、分產業提煉可復制、可推廣的建設運營模式,通過現場觀摩、座談交流、媒體宣傳等多種形式,宣傳推廣一批典型案例,引領產業園建設整體提檔升級。

(責編:杜燕飛、王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