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人民扶貧頻道

(落實在基層·聚焦引才用才)

城裡娃的職業農民路——青海西寧湟中縣大學生傅雲潔扎根農村種飼草

記者  姜 峰
2019年07月18日09:50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小字號

運動鞋上沾滿鬆軟的泥土,傅雲潔正跟拖拉機手交代施肥的配比。這位“90后”女大學生,是腳下2700畝種植基地的合作社理事長。

湟中縣農業農村局草原站副站長何成偉對眼前這位“田把式”滿是贊許:“全縣搞飼草的合作社、種植大戶257家,她是唯一的大學生!”

創業之初總是面臨各種困難,2014年,第一次種地的傅雲潔趕上了多年不遇的雪災。“下雪了!”接到村民張旭年的電話,傅雲潔心裡一咯噔。“這麼早就下雪了,長到一米五高馬上該收成的燕麥,全趴到了地上,減產超過2/3。”

“這一棒打得我有點懷疑人生”,回到西寧家中,她把自己關在房裡,一周沒出門。

呆呆盯著窗外,傅雲潔的思緒跳回2013年春節:保潔阿姨來家裡擦玻璃,閑聊起來,“老家湟中縣的,來城裡打工好些年,地再沒管過,成片片地撂荒了。”這次對話,改變了傅雲潔的人生軌跡。

草原站迎來“稀客”。何成偉新奇之余,心下打鼓:“縣裡年輕人巴不得‘逃離’農村,你這城裡娃卻想來農村創業,別再是騙補貼的吧?”

深入了解后,老何開始佩服起這個實干的年輕人。

2013年10月,大學畢業才一年的傅雲潔辭了職。一個月后,湟中志宏專業合作社成立,她任理事長。

錢從哪來?小姑娘有個“創業腦子”。大學四年,她課余時間做家教、發傳單,竟也攢了8萬多元錢。說服父母,家裡又資助了她15萬元。

地如何流轉?傅雲潔找到拉尕村村民張旭年,一起動員村民們流轉土地。2014年春節前,“大年二十九,我還在田裡跟村民量地,不干則已,干就要干出個樣子。”傅雲潔身上有股倔勁。

種什麼?“燕麥病害少、比較效益高”,前有草原站技術人員引路,后有種子補貼,這為傅雲潔節省成本20%。

2014年4月底,燕麥種撒進田。近半年光景,長勢不錯。孰料,這場雪災讓傅雲潔“血本無歸”,“最后隻收入5萬多元,發流轉費都差得遠,來年誰還肯租給咱地?”

令她萬分感動的是,在全縣普遍受災、已撥付救災款的情況下,湟中縣又特別為傅雲潔追加了6萬元的救災補助。這筆錢,幫年輕的創業者熬過了第一年的嚴冬。

“播前,每畝施純氮3到6千克、五氧化二磷4到6千克做基肥……”這些參數,傅雲潔早已爛熟於心。2015年,隨著青海省新型職業農民培訓啟動,她成為湟中縣第一批學員。截至目前,青海共培訓新型職業農牧民7.6萬人,認定新型職業農牧民1.3萬人。

幾年打拼下來,志宏專業合作社目前已形成以燕麥青貯,青干草種植、銷售為主要產業的大型合作社,擁有燕麥種植基地2700多畝,業務輻射青海、西藏、四川、甘肅多地,發放勞務工資、土地租金170余萬元,帶動當地村民百余人增收。就在今年,傅雲潔和湟中縣其他專業合作社合作,在海西州德令哈市流轉了兩萬畝土地,飼草種植的“朋友圈”越做越大。

“像傅雲潔這樣的職業農民在青海還是稀缺品,要培養和吸引這樣的人才,需要更好的培育環境。”何成偉表示。一次去安徽培訓,傅雲潔和青海大學飼草種植專家王柳英教授徹夜長談,她說,“王教授對我扎根農村贊賞有加,我希望通過自己的故事,為更多更優秀的人才打開一扇窗。”

《 人民日報 》( 2019年07月18日 11 版)

(責編:王瑤、初梓瑞)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