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人民扶貧頻道

(專家解讀)

中國人民大學毛學峰:為全球糧農事業貢獻中國智慧

2019年07月01日09:09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海外版
小字號

6月23日在意大利羅馬召開的聯合國糧食及農業組織大會第41屆會議會場。
  新華社記者 陳佔杰攝

中國農業農村部副部長屈冬玉6月23日當選聯合國糧食及農業組織新一任總干事,成為該組織歷史上首位中國籍總干事。
  新華社記者 陳佔杰攝

6月23日,聯合國糧食及農業組織大會第41屆會議在意大利首都羅馬召開,中國農業農村部副部長屈冬玉在首輪選舉中以高票當選糧農組織新任總干事,成為該組織歷史上首位中國籍總干事。

據德國《法蘭克福匯報》網站6月23日報道,歐盟官方推舉的候選人、來自法國的卡特琳·熱斯蘭—拉內勒僅獲得了191票中的71票。與歐洲候選人獲得37%選票相比,中國候選人屈冬玉獲得了108票,得票率超過56%。

據法國《費加羅報》網站6月24日報道,中國人當選糧農組織總干事被認為是在回報“中國對多邊機制和世界發展的堅定支持”。其它國家的外交官們也承認,近幾年中國給糧農組織提供了大量資助,而中國自身也在脫貧方面作出了卓越成績。

屈冬玉副部長當選糧農組織總干事,體現了各方對中方候選人能力的認可,對中國堅定支持多邊主義、促進全球糧農事業發展的高度贊賞,也體現了國際社會對中國農業、農村發展成就的充分肯定。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在農業農村可持續發展方面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就,得到了國際社會的廣泛認可。

第一,糧食生產現代化水平進一步提高。據農業農村部數據統計,今年1月,全國農作物耕種收綜合機械化率超過67%,其中主要糧食作物耕種收綜合機械化率超過80%。改革開放以來,全國糧食總產量接連跨上新台階,在1984年達到8000多億斤,6年間登上兩個千億斤台階﹔到1993年,全國糧食產量突破9000億斤,此后14年間分別於1996年、1998年和1999年三年達到10000億斤﹔2015年我國糧食總產量首次突破13000億斤,確保國家糧食安全的能力顯著提高。

第二,國家糧食安全戰略體系框架基本確立。中國確立了“以我為主、立足國內、確保產能、適度進口、科技支撐”的國家糧食安全戰略,為中國糧食安全工作擬定了施政框架。糧食生產補貼、流通和貿易管理都有較好制度建設。

第三,農業綠色發展正在有序推進。中共十八大以來,綠色發展理念已經逐步融入到農業農村發展的各個方面,農業資源保護、化肥農藥使用量零增長等多項行動正在進行,中國農業綠色發展綜合水平顯著提升。

中國政府一貫高度重視並大力推動農業、農村可持續發展,積極推動全球糧農事業發展。中國在農業科學技術、農業機械、農村扶貧等方面積累了寶貴的經驗和教訓,能夠為實現2030年全球可持續發展議程貢獻中國智慧。

第一,中國積極推動糧農領域的新南南合作。在中非合作論壇、中拉合作論壇、中阿合作論壇、中國—東盟合作機制、上海合作組織等合作基礎上,中國正進一步推動“一帶一路”相關廣大發展中國家和地區之間的緊密合作,推動新南南合作的重要平台建設。聯合國經濟和社會事務部發布報告稱,2030年,世界人口將從目前的77億增至85億,2050年達到97億,2100年或將達到110億。中國和國際社會共同努力,將為全球糧食生產和流通科技發展作出貢獻。

第二,中國推廣扶貧經驗,推動實現“零飢餓”世界。改革開放后,農村貧困人口大幅度減少。特別是中共十八大以來,中國探索從“開發式扶貧”向“精准扶貧”轉變的中國特色扶貧道路,貧困人口減少6800多萬,貧困發生率由10.2%下降到2017年底的3.1%。2015年,中國歷史性地提出到2020年整體消除絕對貧困現象的奮斗目標。中國秉承“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開展國際合作,與聯合國糧農組織、世界銀行等國際組織一道,致力於消除全球貧困。

第三,中國積極推進農業綠色發展和可持續發展綜合平台建設,堅定不移走生態文明發展道路。進一步堅定不移地堅持市場導向,強化科技支撐,樹立標准意識,加強品牌建設,推行綠色生產方式,增強農業產業的可持續發展能力。中共十八大以來,“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日益深入人心,綠色發展成為時代潮流。中國在綠色發展和生態文明發展的道路上探索實踐,努力為推動全球糧農事業發展、落實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作出新的貢獻。

(作者:中國人民大學農業與農村發展學院副教授 毛學峰,李笑然採訪整理) 

(責編:王瑤、初梓瑞)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