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暖聞熱評·擇一事 終一生)
“麥爸菜媽”夫婦扎根泥土籽粒壯
【人物】“麥爸菜媽”夫婦
【故事】茹振鋼是小麥育種專家,中國人吃的每8個饅頭中,就有1個來自他培育的“矮抗58”﹔原連庄是白菜育種專家,中原地區老百姓吃的每兩棵大白菜,就有1棵是她培育的“新鄉小包23”。茹振鋼和原連庄這對夫妻相互理解、相互扶持,榮獲2019年度全國“最美家庭”稱號,被鄉親們稱為“麥爸菜媽”。從事農業育種近40年,茹振鋼和原連庄把小麥和白菜當作自己的女兒。茹振鋼說,“為什麼現在我們不挨餓了?原因之一就是有農業科學家在,有很多生產者在。中國人自己能養活自己,還能夠讓生活越來越幸福。”
【點評】
中國人的飯碗要牢牢地端在自己手裡,中國人的糧倉裡要裝著自家的糧食。中國飯碗、中國糧食的安全,還是要從根子上抓起,從掌握育種的核心技術抓起。
沒有持之以恆的精神,怎能把自己、把科研扎根在“泥土”裡?茹振鋼的恩師曾告誡他,搞科研要有點“傻子精神”。這種“傻”與“痴”,就是盯住一個課題做到底,傾盡所能做到完美。這離不開默默無聞的付出。例如,茹振鋼就喜歡“沒完沒了”地觀察小麥,就算是在夜晚,他也要去看麥子生長,“能聽到麥子一節一節在拔高的聲音,還能聞到泥土的芳香,說不定還有小昆虫配著音樂,那是多好的享受”。科研完全融入了生活裡,把辛勞也當成享受,培育出的麥種自然更加“堅實”。
對茹振鋼夫婦來說,科研是“如痴如醉”的過程,也離不開“如琢如磨”的探尋。好品種是等不來的,需要在一次次試驗中總結、在一個個品種比較中優化,更要善於從別人忽視的地方捕捉“驚喜”。在一次共同旅行中,茹振鋼惦記的不是美景而是小麥,在路旁看到了麥苗,很是興奮,就把它栽在瓶子裡,准備回家了﹔同樣在車上,原連庄在路邊發現了一片白菜地,正是她尋覓已久的抗濕抗熱品種,於是下車買了一袋子。旅途變成了“探索發現”,夫婦二人把這當成了“生活的全部”。對“麥爸菜媽”來說,這是人生樂趣的重要來源。
有人說,茹振鋼是“麥田中的逆行者”,每當遇到風霜雨雪等極端天氣,他都要頂風冒雨,去實驗田觀察小麥生長情況。正是因為有了這樣的科研精神,鹽鹼地才能變沃土,糧食才能裝滿糧倉。同樣的還有中國農業大學的師生,接力46年,幫助河北曲周改造鹽鹼灘,以報國熱情和技術攻關,播撒下千千萬萬粒種子,孕育出平川良田。正如萬物生長都要有種子有根系,攻關鑽研的科學精神與揮洒汗水的奉獻精神,恰是扎根泥土的力量。
原連庄曾自問:“假如我真走了,我的東西咋辦?”她給培養的助手說,別看我們搞的蔬菜是小作物,我們是在為國家作貢獻。科研不分大小、輕重,都是一場接力賽,隻要一代代深潛下去,就能創造不凡奇跡。
《 人民日報 》( 2019年07月01日 05 版)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