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人民扶貧頻道

青春之花,綻放在扶貧路上

——緬懷廣西樂業縣百坭村第一書記黃文秀

本報記者 劉華新 龐革平 李 縱
2019年06月30日05:58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小字號

  5月24日,黃文秀到廣西樂業縣新化鎮皈裡村學習養蜂技術。
  陳名持攝(人民視覺)

 

  “一個人,燃盡了青春,把愛與希望種在無數人心中……你賦予的力量,再艱難的道路,我們繼續著征程……”最近,在廣西百色市,許多人都在動情地傳唱著這首名為《力量》的歌。它是百色市一位村民為哀悼因公殉職的黃文秀所作。

  黃文秀是百色田陽縣人,生前是廣西壯族自治區百色市委宣傳部理論科副科長、樂業縣新化鎮百坭村第一書記。2019年6月16日,她回家陪護剛做完肝癌手術不久的父親后,因惦記百坭村的防汛抗洪工作,冒著暴雨連夜返回工作崗位,途中遭遇山洪不幸犧牲,年僅30歲。

  “我想回去建設家鄉,把希望帶給更多父老鄉親”

  廢舊輪胎搭上木板當作“沙發”,隻有一鋪床、一張蚊帳,這便是黃文秀的臥室。

  “已經比原來好多了,我們家兄妹三個,一直以來都是貧困戶。前兩年通過易地扶貧搬遷,我們從貧困山區搬出來,再加上小妹研究生畢業有了穩定收入,家裡才脫了貧。”黃文秀的姐姐黃愛娟說。

  在家人眼裡,黃文秀從小喜歡讀書。黃愛娟說,家裡條件困難,小妹讀高中時,就得到教育扶貧資助,讀研究生時也得到國家的幫扶,“小妹常說,她是靠政府資助走出大山、上完大學的,她將來要回來建設家鄉。”

  2008年,黃文秀考入山西長治學院思政專業,該校原政法系黨總支書記程過富曾問黃文秀:“你的成績還不錯,為什麼來長治?”

  黃文秀回答:“我們百色是革命老區,長治也是革命老區,都是鄧小平同志戰斗過的地方,我想到這個地方來。”

  2011年6月11日,在鮮艷的黨旗下,黃文秀宣誓加入中國共產黨。

  2013年,黃文秀考取北京師范大學哲學學院碩士研究生。2016年碩士畢業后,她毅然選擇回到家鄉,當一名定向選調生,扎根基層。

  “我跟她說,以你的能力,留在北京沒問題。”北京師范大學哲學學院副教授、黃文秀的導師郝海燕曾給她建議。

  可黃文秀仍堅持內心想法,“我是從廣西的貧困山區出來的,我想回去建設家鄉,把希望帶給更多父老鄉親。”

  “讓扶過貧的人像戰爭年代打過仗的人那樣自豪”

  黃文秀犧牲后,同事們在她的房間裡看到,一本講述長征故事的書籍《西行漫記》格外醒目。駐村一年多來,她經常用長征精神來勉勵自己。

  回顧2018年3月剛上任時的情景,黃文秀在一篇文章中寫道:“百坭村建檔立卡貧困戶,分散居住在幾個不同的山頭,對於我這個不熟悉地形的‘新手’來說,要在最短時間內掌握全村貧困戶的詳細情況,是非常困難的。但我沒有失去信心,想起了那句話——‘讓扶過貧的人像戰爭年代打過仗的人那樣自豪’,長征的戰士死都不怕,這點困難怎麼能限制我繼續前行。”

  她走村串戶了解情況,但是一開始並不受歡迎。

  “你這個小年輕,我們跟你聊了也沒用。”“跟你說了你能幫我們解決問題嗎?一個女娃娃能行?”

  黃文秀覺得心裡憋屈,搞不懂為什麼自己辛辛苦苦地翻山越嶺、走村串戶,群眾卻還質疑。她找到村裡的老支書梁建念請教,老支書語重心長:“黃書記,你剛來,老百姓對你還不熟悉,他們不願與你深聊,你也要理解他們。農村其實就是個熟人社會,老百姓們跟你熟了,自然就接納你了。”

  有一次入戶,村裡的貧困戶老黃要求納入低保。村黨支部書記周昌戰告訴他沒達到納入低保的條件。老黃卻反問:“那我要‘貧困戶’干什麼?”談不攏,扶貧手冊填不了,工作沒法開展。

  “文秀書記說讓她來試試,結果老黃連門都不開。”周昌戰說,黃文秀吃了閉門羹,但並沒放棄。一次不行就兩次、三次。好不容易敲開了門,老黃還是黑著臉,“我為什麼不能享受低保?為什麼不給我發小額信貸、產業獎補資金?你不給我,我就不在手冊上簽字。”

  黃文秀笑著說:“我也姓黃,我叫你哥。哥你這麼聰明、勤快,一定能奔小康。”幾通好話,老黃臉上有了笑容。黃文秀趁熱打鐵:“政策有的,我一定給你。你把果園經營好,我幫你申請產業獎補。”

  此后,黃文秀和老黃以兄妹相稱,她向老黃解釋扶貧政策,時常到他家果園查看,叮囑要做好果園護理。不久,老黃一家脫貧。

  百坭村村民種了很多砂糖橘,但還是窮。“我們種植技術不行,又沒銷路,掙不到錢。”村民們說,文秀書記來了后,聯系到百色一家公司,幫村民建起標准化果園,村民以土地入股,公司負責傳授技術。

  可是果怎麼賣出去,又讓村民傷腦筋。村屯路不好,來收果的都是本地小攤小販,一天也拉不走幾車。黃文秀爭取資金修好道路,聯系雲南、貴州等外省大果商來收購。她還幫著建立電商服務站,為30多戶貧困戶銷果創收。

  如今,百坭村摸索到了適合本村發展的產業——種植杉木、砂糖橘、八角等,全村種植杉木從原來的8000余畝發展到2萬余畝,砂糖橘從1000余畝發展到2000余畝,八角從600余畝發展到1800余畝,另外種植優質枇杷500余畝,種植產業成為群眾脫貧致富的支柱產業。

  周昌戰說,扶貧工作非常辛苦,但從沒人聽黃文秀叫過“苦”。她陸續幫村裡解決了4個屯的道路硬化,修建蓄水池4座,完成兩個屯路燈的亮化工程。2018年3月,百坭村的貧困發生率為22.88%,經過努力,2018年百坭村103戶貧困戶順利脫貧88戶,貧困發生率降至2.71%,實現了貧困戶戶戶有產業,村集體經濟項目增收翻倍。

  “要用自己的力量為他人、為國家、為民族、為社會做出貢獻”

  作為駐村第一書記,黃文秀特別注重在脫貧攻堅中發揮黨支部的戰斗堡壘作用。

  她從走訪中了解到,群眾原來不大配合村裡工作,一個重要原因就是村“兩委”干部為群眾辦事不夠主動,有時群眾辦事找不見人,意見比較大。黃文秀從抓實抓嚴村干部的坐班值班制度開始,白天落實專人負責在村裡接待群眾,晚上與村干部一起開展遍訪貧困戶工作,征求意見、宣傳政策,群眾滿意度大幅提升。

  黃文秀走訪了百坭村38名黨員,征求黨員對全村發展的意見建議,並將他們劃分為3個黨小組開展各類活動。同時,她還積極將“三會一課”等組織生活融入扶貧工作中,扎實推進抓黨建促脫貧工作。

  作為一名黨員,黃文秀始終牢記初心和使命。村民黃仕京家因學致貧,黃文秀了解情況后及時為他家申請“雨露計劃”,一次性落實了5000元補助,解了燃眉之急。黃仕京非常感動,執意留黃文秀吃晚飯。飯間,黃仕京突然問她,“你是在北京讀的研究生,怎麼會來我們這麼邊遠的農村工作?”

  黃文秀說:“百色,是一個集革命老區、少數民族地區、邊境地區、大石山區、貧困地區、水庫移民區於一體的特殊地區,是全國脫貧攻堅的主戰場之一,也是我的家鄉。面對如此情況,怎麼還有理由不回來?共產黨是切實為群眾謀發展、謀福利的黨,怎麼能不響應黨的號召,到艱苦偏遠地方工作?”黃仕京聽后,當場端起酒碗向她敬酒,表示也要讓家裡孩子爭取早日入黨,畢業后回來建設家鄉。

  “聽到他的話,我心裡非常感動,自己的工作能夠讓群眾真切感受到共產黨的好,對我是非常大的鼓舞”。黃文秀在扶貧心得中寫道。

  近年來,黃文秀的父親身患肝癌,做了兩次大手術,讓家庭再次陷入困境。但是,黃文秀不僅沒向組織提出要求,還經常拿出自己的工資,慰問資助村裡的孤寡老人和留守兒童。

  “她父母親的身體狀況越來越不好,尤其是她父親,她沒有告訴我們,沒有一個同事知道。”百色市委宣傳部干部科科長何小燕回憶起來,淚流滿面。

  “6月14日,也就是黃文秀犧牲前的最后一個工作日,她還在與我們開會討論村裡的項目。”周昌戰回憶說,當天,村裡一個灌溉200多畝農田的渠道被山洪沖斷裂了,黃文秀聽到消息,第一時間帶領村干部到現場查看災情,當晚組織大家匯總受災情況,商量如何抓緊維修、申請項目、解決群眾急需的問題,還列出了維修任務清單。

  翻開黃文秀的入黨申請書,其中寫道:“一個人要活得有意義,生存得有價值,就不能光為自己而活,要用自己的力量為他人、為國家、為民族、為社會做出貢獻。”

  這份庄嚴承諾,黃文秀始終踐行,直至生命最后一刻。

 

  ■短評

  不變的初心哪裡來

  黃文秀犧牲后,人們思索著她生前的點點滴滴。這位優秀壯族女干部身上,那份不變的初心從哪裡來?答案並不難尋。

  她飲水思源,不改本色。是黨的扶貧政策讓黃文秀一家擺脫貧困,讓她堅定了銘記黨恩、跟黨走的決心。

  她敬重先烈,不忘歷史。她的家鄉百色是革命老區,紅色基因深深融入她的內心,孕育了堅定的信仰。

  她勤於學習,細悟篤行。“習近平總書記關於‘六個精准’的重要論述,一直是我開展扶貧工作的方法論”,這是她的扶貧心得。

  內化於心,才能外化於行﹔不忘初心,才能踐行使命。不忘初心,黃文秀用奮斗鍛造開拓創新、真抓實干的作風,用真情踐行心系群眾、公而忘私的奉獻精神,用畢生書寫堅決打贏脫貧攻堅戰的使命擔當。


  《 人民日報 》( 2019年06月30日 05 版)

 

(責編:馮粒、袁勃)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