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村振興中的河南新擔當

2019年06月26日08:04  來源:農民日報
 
原標題:鄉村振興中的河南新擔當

盛夏時節,行走在中原大地鄉村田間,一幅豐收的畫卷展現在眼前:一望無際的田野裡,有農人們麥收的喜悅,有夏種忙碌的身影,沿著村村通公路前行,綠樹環繞下的一個個鄉村正奮力描繪美麗家園,書寫對美好生活的願景,四下裡呈現出繁忙興旺、生機勃勃的新景象。

今年3月8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參加十三屆全國人大二次會議河南代表團審議時強調,要把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做好“三農”工作放在經濟社會發展全局中統籌謀劃和推進。“要抓住關鍵、精准突破,全面實施鄉村振興戰略,促進農業全面升級、農村全面進步、農民全面發展,在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做好‘三農’工作上走在前列。”河南省委書記王國生表示。

把扛穩糧食安全責任與調整農業結構、增加農民收入統一起來

“國以農為本,民以食為天。”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保障國家糧食安全,任何時候這根弦都不能鬆,中國人的飯碗任何時候都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上,我們的飯碗應該主要裝中國糧。

河南時刻牢記總書記的囑托,自覺扛牢國家糧食安全這個政治責任。“全省嚴格落實永久基本農田特殊保護和耕地佔補平衡制度,確保1.2億畝耕地保有量,持續推進糧食生產核心區建設,啟動新一輪高標准農田規劃建設,推進田水林路綜合配套,改善農業生產條件,保糧食安全。”河南省委農辦主任、省農業農村廳廳長申延平介紹。

夏日裡,在唐河縣源潭鎮振群家庭農場的地頭,種植大戶喬振群播種完最后一塊花生田后,臉上綻放出燦爛的笑容。“今年種的新麥119,屬於高產強筋品種,最高一畝產了1400斤,品質還好,都提前給企業簽了訂單,每斤能賣1.25元以上。”種了2000畝小麥的喬振群高興地說,豐產豐收是依賴於田成方、林成網、渠相通、路相連、旱能澆、澇能排的高標准糧田,品質提升要源於現代化農業技術的推廣,這才讓種庄稼越來越容易了。

從注重產得多,到看中品質優,河南省不斷發展優質小麥、優質花生、優質草畜、優質林果,推進布局區域化、經營規模化、生產標准化、發展產業化,推進單品種集中連片種植,強化產銷對接,發展訂單生產,讓很多和喬振群一樣的種養大戶嘗到了甜頭。2018年,全省優質專用小麥發展到1204萬畝,佔小麥總面積的1/7,居全國第一﹔花生發展到2200萬畝,佔全國1/4﹔兩年內新增肉牛52.8萬頭、奶牛10.5萬頭﹔優質林果發展到1359萬畝。

為讓更多農民增收受益,河南省持續打造以糧食為起點的全產業鏈,大力發展農副產品加工業,鼓勵發展糧食產品服務業,促進種養鏈、服務鏈、創新鏈、產業鏈、價值鏈的有機融合和利益聯結,以提升糧食整體效益。“我們堅持走高端差異化路線,避免了面粉行業低價競爭的局面,通過嚴選優質糧源,改進生產工藝,產品的綜合效益直接提升25%左右,既向消費者提供了天然面粉,又獲得了較高的經濟收益。”一加一天然面粉董事長王剛介紹。

把促進農村經濟振興與重塑城鄉關系、促進融合發展結合起來

不遠處的山坡上,遍布桃樹、梨樹、山楂樹﹔村庄裡,整齊排列的農家小院、鄉村客棧、淘寶屋演繹著古村風貌。古風古色與現代業態的結合,把孟州市莫溝村打造成了鄉村旅游特色地。

然而,就在幾年前,莫溝村還是一個等待拆遷的貧困村。依托村裡遺留的180多孔窯洞,2015年孟州啟動了“夢中故鄉,綠色莫溝”特色小鎮項目,鼓勵村民入股,對村子進行生態修復、綠色改造。“從上中下三層空間改造,上層是村民住的地方,統一外立面,建設村史館、村淘店、茶社等,讓村庄時尚起來﹔中層修復明清時的窯洞,建成窯洞圖書館、民宿,讓村裡有亮點﹔下層打造水系,形成400多畝水面的汶水湖。”莫溝村黨支部書記苗小忠介紹。

如今的莫溝村湖水碧波蕩漾,綠樹青草環繞,窯洞民居錯落,四時景色各異,常年吸引大批游客前來游玩,帶動一大批村民在家門口創業致富。在河南省,還有信陽郝堂村、陝州北營村、新密黃固寺村等一批美麗鄉村發展生態觀光、休閑體驗,把美麗轉化成了生產力、競爭力。

改善農村人居環境是鄉村振興的一場硬仗。借鑒浙江經驗,河南省深入開展“千村示范、萬村整治”行動,建設“四美鄉村”“美麗小鎮”和“五美庭院”,農村面貌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截至目前,河南54%的縣(市、區)編制了鄉村建設規劃﹔85%的縣建成“村收集、鄉轉運、縣處理”的垃圾收運處機制﹔各地都在探索污水治理模式﹔今年年底將完成改廁500萬戶﹔秸稈和畜禽糞污綜合利用率分別達88%、75%。

鄉村振興需要人來領。近年來,河南省還積極引導外出務工人員返鄉創業,已有130多萬熟悉市場需求、掌握生產技能、積累經營經驗的在外務工人員踏上了返鄉創業之路,帶動813.57萬人在本地就業。“大批外出務工人員返鄉創業,直接促進了人才回歸、技術回鄉和資本回流,成為農村發展的帶動者、城市文明的傳播者、美麗鄉村的推動者,匯聚一支推進鄉村振興的重要力量。”河南省委組織部研究室副主任鞠啟明介紹。

把持續推進脫貧攻堅與深化農村改革、激發主體活力強化起來

“鄉村要振興,擺脫貧困是前提,既要把打好脫貧攻堅戰作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優先任務,保持目標不變、靶心不散、頻道不換,以脫貧攻堅的扎實成果為鄉村振興開局奠基。”河南省扶貧辦主任史秉銳介紹。

整齊劃一的房屋、寬敞平整的村道、相映成趣的村河游園……上蔡縣黃埠鎮小王營村成為了常年在外工作的村民劉春輝眼中的景區。“每次回來都有驚喜和變化,新村室和文化廣場已經建成使用,成片的香菇大棚和扶貧車間帶動了村民增收致富。”劉春輝對村子的發展非常滿意。

為強化脫貧攻堅舉措,河南省實施開展打贏脫貧攻堅戰三年行動計劃,打響了產業、就業創業、生態、金融“四場扶貧硬仗”,開展了健康、教育、扶貧助殘、易地扶貧搬遷、危房改造清零、扶貧扶志“六大行動”,不斷增強貧困群眾的獲得感。同時,分兩批共派駐2.5萬名駐村第一書記,在貧困村和脫貧任務較重的非貧困村建立4.12萬個村級脫貧責任組。目前,全省已實現582.4萬建檔立卡貧困人口脫貧、減幅83%,8315個貧困村退出、減幅87%,39個貧困縣摘帽、減幅74%。

這幾天,許昌市建安區陳曹鄉尚庄村種糧大戶尚水旺格外高興,自己種的近百畝小麥喜獲豐收,剛種下不久的玉米、花生長勢比較旺盛。他告訴記者:“以前種地是分散在村子四周,播種、管理、收獲時來回跑,很耽誤時間。現在流轉的土地都是成方連塊在一起的,一家種個百十畝地正好,平時能夠忙過來,經營成本也降低了。”

土地流轉和適度規模經營是農業現代化的必由之路,也是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重要抓手。近年來,河南省積極探索土地流轉新模式,推進農村承包地“三權分置”改革,積極發展土地流轉、土地托管等多形式的適度規模經營,以家庭農場和農民合作社兩類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為生力軍,不斷挖掘土地使用潛力。2018年底,全省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發展到28萬家,其中家庭農場5萬家、農民合作社18萬家。

資源變資產、資金變股金、村民變股東,河南在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方面做出了探索。濟源市承留鎮花石村把清產核資的62.35萬元經營性資產進行股權量化,村民一人一股,成立了股份經濟合作社。“現在改變過去集體資產‘人人有份,人人無份’的局面,村民的集體資產財產權落到實處,調動村民發展集體經濟的主動性和積極性。”花石村黨支部書記周全喜高興地說。

鄉村振興是農業強、鄉村美、生活富、鄉風好……當前,河南省農業生產穩中有進,農村社會和諧穩定,農民群眾安居樂業,鄉村振興開局良好、進展順利,廣袤的田野上一派生機,蘊含著無限希望。(記者張培奇范亞旭)

(責編:王瑤、王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