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人民扶貧頻道

(脫貧故事)

過去 貧窮把陳紀元趕出家鄉——如今為了鄉親脫貧 他趕回家鄉

記者  禹麗敏
2019年06月24日07:54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小字號


  陳紀元是寧夏鹽池縣貓頭梁村人。過去,家鄉生態惡劣,他不得不外出“討生活”。如今,生態好轉了,陳紀元在外頭也攢了一些錢,動了返鄉創業的心思。他覺得,回鄉發展好種植業,帶著鄉親一起富,比一個人干工程強。在政府扶持下,他建立了創業示范基地,發展現代農業。他在自家田裡試種新品種,種好了,再向鄉親們推廣。這樣一來,他成了村裡的致富帶頭人。  

核心閱讀

“風吹沙子走,抬腳不見蹤”,寧夏回族自治區吳忠市鹽池縣青山鄉的村民們說起往昔,仍心有余悸。

地處寧夏中部干旱帶的青山鄉,如今樹影婆娑。生態環境的改善,吸引了不少人返鄉創業,青山鄉貓頭梁村二道湖自然村村民陳紀元便是其中之一。

曾經惡劣的生態“驅趕”年輕的陳紀元外出務工,跑運輸、做工程,賺得了資金,也積累了人脈。如今生態好轉,陳紀元動了回鄉創業的心思。2014年,他返鄉成立鹽池縣綠林農業科技有限責任公司,在政府扶持下,建立了返鄉創業示范基地。發展現代農業,陳紀元甩開膀子干,積累經驗后便推廣,拉著周邊農戶一起來,成了村裡的致富領頭人。

“我把路蹚出來,鄉親們脫貧的路就寬了!”

遇見陳紀元的時候,一馬平川的沙地上,烈陽正晒。眼前300余畝的黃花菜田,一眼望不到頭。膚色黝黑的陳紀元正忙活著除草,干得起勁。

是貧窮,把陳紀元趕出了家鄉。

陳紀元自幼家貧,從他記事起,母親就病著。中考成績出來后,陳紀元落榜,家人連復讀的學費都拿不出來,陳紀元自此放棄了學業。家裡有70畝地,陳紀元種了兩年,就心酸了兩年。鹽池縣地處毛烏素沙漠邊緣,早年間全縣有75%的人口和耕地處在沙地,土壤肥力差,靠天吃飯也成了一種奢侈。一年下來種地的收成,還喂不飽一家人的肚子。16歲的陳紀元下了狠心——外出打工。

早些年,陳紀元幫人拉煤,結算運費時發現老板多給了1萬元,“當時1萬元也不是小數目,我需要跑大半年的運輸才掙得來。”陳紀元回來給老板說算錯了。老板還以為陳紀元想多要運費,堅稱數目沒錯,陳紀元拿來紙筆演算后,老板才知道是說多給了錢,於是日后煤廠的運輸都找陳紀元來。漸漸的,陳紀元受到越來越多客戶的信賴……在外打拼近20年,陳紀元已積累了上百萬元的財富。

2014年的清明節,陳紀元回鄉掃墓。“當時看到,村民們的生活方式沒有多大變化,但生態的好轉十分明顯。經過多年的封山禁牧、植樹造林,年揚沙天氣由54天降至9天,實現了人進沙退的歷史性逆轉,我就想著回來了。”他回憶道。雖然多年跑運輸、承攬土方工程,陳紀元還是喜歡搞農業種植。他說,一個村子裡有2000畝地,可能真正能用上的隻有200畝。沙地土質還是不適宜很多傳統農作物的生長,而且還有大量的鹽鹼地。要把這些土地的潛力挖出來就好了!“我把路蹚出來,鄉親們脫貧的路就寬了!這不比個人干工程強嗎?”

說干就干,陳紀元決定:挖下沙裡刨金第一鍬:先后投入資金1000多萬元,流轉本村31戶農戶土地1070畝。

有了土地,陳紀元開始逐步規劃建設:種植黃花200畝,核桃、大接杏等經果林160畝,香瓜、紅從等瓜菜100畝,還養殖了灘雞,新建了魚塘……干得熱火朝天。

說著容易,干起來可真費錢。貓頭梁村地勢不平整,一個鹽鹼坑就花了100多萬元。“當時很多人覺得我在燒錢,種地哪有干工程來錢多?可我認准這條路了。”陳紀元相信科學種植的威力,他想在家鄉吃吃這個“螃蟹”。“那時候鄉親們還是按老辦法種地,收入很低。我對自己說,別急,等我干出個樣子,大家會跟上來的!”

“基本能保証30多戶貧困戶每戶每年收入達到2萬塊錢。”

撬動脫貧致富的抓手是什麼?黃花。

“土地高低不平,原本一畝地收入就二三百塊錢,弄不好還賠錢。我想,怎麼快速扭轉這種‘種地賠錢’的局面呢?”站在種植基地前,陳紀元說起了自己的“黃花往事”。

鹽池縣域地處中部干旱帶,晝夜溫差大,土地含硒量高,所產的黃花品質更高,而且採用節水滴灌種植黃花,畝均可節水50%以上,陳紀元瞄准了這一產業。最初流轉來土地后,陳紀元便嘗試將其中300畝土地種上黃花。

陳紀元對農作物種植的敏銳直覺,與當地政府的發展規劃不謀而合。

2016年到2017年,鹽池縣將黃花種植作為脫貧攻堅的重要抓手,每畝補貼700元,建檔立卡戶再增加200元。然而貓頭梁村因地理位置限制,灌溉不便,加上黃花菜種植頭三年顯效慢,相較於其他村落,貓頭梁村村民發展黃花產業,個人承擔風險系數較高。

風險到了陳紀元這裡,便有效分擔下來。陳紀元嘗試與農戶簽訂認領合同,黃花由公司出資,農戶出工和管護,黃花的收入和農戶進行分成,公司按每畝地收益的40%分給農戶,僅此一項村民將獲益50多萬元。

“新鮮黃花畝產達到3000斤左右,每畝純收入大概能拿到8000元。我們這兒現在雇了六七十個村民打工,種田、蓋房子、建大棚,基本能保証30多戶貧困戶每戶每年收入達到2萬塊錢。”

此外,平時農戶可以在他的生態農業園區裡打工,日工資120元。比如陳紀元從陝西楊凌農科所訂購的含香美人蕉、加州紅等新品種葡萄苗陸續運來時,隨同而來的還有一位技術員,將免費為村民進行為期1年的技術指導,村民閑時便可以實現在家門口打工。

“不試,連成功的機會都不會有啊!”

想脫貧致富,得學習外邊的經驗。這是陳紀元從自己人生經歷中總結出來的“小九九”。

2019年伊始,貓頭梁村的村民來座談,咨詢2000畝的節水灌溉耕地發展什麼產業好。陳紀元積極聯系當地33戶農戶成立了“創富種植合作社”,發展辣椒種植,其中牛椒、尖椒等合計種植面積達500畝,這個主意怎麼拿的?原來,他早就外出學習取經,瞄准了辣椒種植產業,並在自己的試驗田上取得成果。

“一時間,好多貓頭梁村的村民都回來種辣椒。政府在辣椒種植上隻需進行灌溉、交通等基礎設施建設。”陳紀元說,他們還與廣西南寧市威寧市場發展有限責任公司達成戰略合作,由威寧公司全面負責營銷和銷售,每畝辣椒收入不低於8000元。

貓頭梁村村民田培紅便是典型的受益人之一,以前,他將10畝地都種上了小雜糧,但收成不好,一畝地純收入隻有70元。

“種辣椒?咱們這地行嗎?”田培紅種了30多年的地,但種辣椒確實是頭一遭,心裡著實忐忑。“就算是摸著石頭過河,也得看看第一個人走得難不難。”陳紀元的先行先試,以及銷路的成功打通,給像田培紅這樣的本村人吃了定心丸。

通過對土地的集約高效利用,加上優質的產品和暢通的銷售渠道,陳紀元的試驗田有了完備的發展鏈條。

記者問:這幾年,可有種植失敗的例子?

陳紀元笑著撓撓頭說,那咋沒有嘛!去年種植蔥頭就失敗了,200畝的蔥頭育種基地在7月開花時,由於溫度太高,結不了籽。此外還栽種了30多畝的樹莓苗子,由於缺乏經驗,到最后就剩下七八十株,著實可惜。“但是,不試,連成功的機會都不會有啊!”

臨走時,記者看到陳紀元還種了三大棚蘆筍。蘆筍是百合科多年生蔬菜,具有較強的適應性,可以在濃度1%以下的鹽鹼地生長,具有改良鹽鹼化土壤的作用。陳紀元看准了這一點,加上鹽池多鹽鹼地的性質,所以他先行試驗,“相信明年就可以帶村民大面積種植了。”

《 人民日報 》( 2019年06月24日 13 版)

(責編:王瑤、王靜)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