喚醒鄉土情懷(新時代新步伐)
近年來,隨著城鄉格局的快速演變,公共空間被侵佔、“四旁四荒”(路旁、村旁、宅旁、水旁、荒山、荒灘、荒溝、荒地)成為某些人私有資源的現象在農村時有發生,這些被佔公共空間往往環境臟亂差,一時間成了社會治理的“真空地帶”,嚴重影響了美麗鄉村建設。
面對這種現象,許多地方都在尋找解決之道。江蘇省邳州是個擁有190萬人口的縣級市,地多、村多、人多,情況復雜,單靠生硬的政府行為,力量顯然單薄。江蘇省邳州市提出了“公共空間治理”的概念,通過聽群眾說、向群眾講、帶群眾干、讓群眾享,把本該屬於社會公共資源的空間收回公有,再建立起同廣大群眾的聯系——統一規劃、重新分配、利益共有,充分挖掘其公共屬性,讓其造福群眾。
一提起“公共”和“治理”,好像和老百姓沒太大關系。在一些人的思想裡,“公共”的事和“自己”的事是分開的,“治理”的事更是歷來就歸政府。
邳州換了個思路。對那些長期佔用公共空間的人,政府反而退出了游說的第一線。基層黨員站了出來,左鄰右舍做出了示范,七大姑八大姨的電話一個勁兒的往不配合治理的人家裡打。輿論壓力來了,道德的柔性光芒照亮了心堂﹔更何況,重新整治后的公共空間,無論是所有權的再分配,還是統一的環境治理、生態的提升,受益的還是周邊群眾。一點一滴的變化大家看在眼裡,記在心上。
喚醒“鄉土中國”裡的柔性力量,激活街坊鄰裡、同鄉親友的道德關懷,成為邳州市開展公共空間治理的關鍵所在。
邳州市委書記陳靜說,美麗鄉村,就是要讓人們“望得見山,看得見水,記得住鄉愁。”當人們開始從道德、情理的層面考量個人利益與公共利益的關系,重新審視自己行為造成的社會影響,積極尋求個體在公共事物中的定位時,就是新的“鄉愁”的開始:那些非法侵佔得來的個人私利,遠敵不過街坊鄰裡、親戚朋友給予的“認可”和“心安”,人們對治理公共空間的渴求,轉化為鄉土情懷的具體實踐。
這樣一來,個體的私欲顯得尷尬,不理智的佔有逐漸悄悄退出。經過治理后的村子大變樣:斑駁的舊牆變成了粉刷整齊的白牆,上邊有村民畫的民俗宣傳畫﹔家門口堆放雜物的空間被清理成為精心規劃的菜園子和花園﹔淤泥淺灘變成了森林花海﹔私家領地變成了街心公園。原來,被違建佔掉的空間可以如此優雅,狹窄的街巷也能變得整潔寬敞,還會有誰會與和諧優美的公共環境過不去呢?
邳州實踐讓人看到這樣一個事實,美麗鄉村建設、公共空間治理還是要喚醒深埋在每個農村群眾心底的鄉土情懷,將其變成一個你、我、他共同參與的事業。政府定得是政策,是導向﹔法律立的是底線,是威嚴,而老百姓的共同參與,是道德、習俗和情感凝聚而成的柔性力量,激發的是蘊含在人和人最朴素關系中的理性認知。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