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人民扶貧頻道

回家的路(我和我的祖國(13)·慶祝新中國成立70周年)

白庚勝
2019年05月30日09:22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海外版
小字號

  我的老家在雲南麗江,現在的家在北京。麗江與北京之間路途遙遠,可謂“八千裡路雲和月”。

  上世紀70年代初,從家鄉到北京上大學,我先坐3天汽車到昆明,接著又乘3天3夜火車到北京,下車后頭昏眼花,一時難辨東西南北。原來想,大學一畢業,這段困擾就將煙消霧散。未曾想學業結束之后,我被留京工作,接著成家立業,與家鄉的空間距離被固定下來。於是,對於日漸年邁的母親,對於欲報孝行的妻女,對於思鄉心切的我,交通成為相依相偎的阻礙、制約。

  一次回鄉中轉昆明去看望歷史學家方國瑜先生。老人家勸勉我:6天6夜能到北京已是奇跡了。他們上世紀20年代到北平(即北京)上學,得要近兩個月——先步行18天到昆明,然后申請法國護照乘滇越鐵路列車到越南海防,再從越南申請德國護照乘輪船到青島,最后從青島到北平,其間多少風雨危艱、酸甜苦辣!明清時期的雲南納西族學子更艱苦,他們到京城趕考一次往返要半年,多少人病死、累死於途中,或是遭盜匪、遇戰火,難與功名利祿結良緣。

  正是方國瑜先生的這番話,讓我對新中國的進步頗為感動,再也不敢抱怨家鄉到北京的路途遙遠。

  后讀稗史方志,我了解到麗江曾是一個被遺忘的王國,兩面環江、一面環山的三角形地勢才保全了它的歷史存在。麗江人既困於它的封閉,也得益於它的保護﹔既渴望著突破它的局限,又無力去改變大自然的秉賦。上世紀初,有帝國主義國家在麗江建設軍用機場、當時的雲南省政府擬修通從大理到麗江的公路遭抵制……這讓麗江成了沒有公路先有機場、沒見過汽車先見過飛機的奇怪之地。

  后來,中國共產黨、毛主席領導人民翻身得解放,麗江的命運發生了根本變化。尤其是改革開放以來,麗江的交通更是一次次得以重大改善,公路建設在上世紀50至70年代基礎上不斷進步,麗昆線、麗藏線、麗攀線等放射狀連接,並有高速公路直達省會城市昆明,麗江市內則縣縣聯通、鄉鄉連接、村村對接﹔在航空方面,已先后建成白沙直升機場、三義國際機場、瀘沽湖機場,每天有十幾條國內外航線的近百架次飛機起降﹔鐵路方面,麗江和昆明之間已有動車組朝發夕至或夕發朝至,列車旅游不再是夢想。交通條件的改善,加強了家鄉與外界的聯系,有力促進了麗江的現代化進程,麗江17個民族更加深入參與到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的歷史進程中。

  作為在外工作的游子,曾經吃盡路途遙遠之苦,在此背景下享受到家鄉交通業進步的豐碩成果,越來越切身感受到北京與麗江之間不再遙遠,甚至到了僅需兩個半小時航程即可到達的地步。更重要的是,交通一通,麗江全通——通了思路,通了財富,通了物流,通了旅途,通了感情,更通了前程,終於收獲3個世界遺產(世界文化遺產、世界自然遺產、世界記憶遺產)桂冠。如今,麗江每年迎來近4000萬游客,成為生態良好、民族團結、社會和諧之地,也源源不斷地將麗江智慧、經驗、方案和納西醫學等向外傳播。我們在北京不斷接待各方鄉親朋友,欣賞麗江古樂演出、工藝展覽,品味麗江雪桃、螺旋藻。這一切,都是在新中國成立以后才發生的新氣象,才打開的新局面,讓我從來沒有像今天這樣在自然空間上、精神空間上感到北京離我的家鄉那麼接近,那麼親密,那麼誰也離不開誰。我以作為中國公民為榮,以是中華兒女為榮。

  今天的我常常往返於家鄉與北京之間。老家新家都是家,因為現代交通讓北京與故鄉之間不再遙遠。我會永遠銘記路從哪裡來、路往哪裡去,銘記路由誰開拓、路靠誰維護。這使我永不迷亂所處的方位,永不迷失前行的方向。

  (作者為全國政協常委、中國作協副主席)

(責編:張玫、王靜)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