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人民扶貧頻道

智慧農業省工省時、效率更高、質量更好

干農活正在變得更“聰明”

陸培法  王逸君  錢贊恩  董文宇
2019年05月28日08:45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海外版
小字號

  3月19日,河北省邯鄲市磁縣朝冠村村民遙控植保無人機進行噴藥作業。郝群英攝(人民視覺)

  4月1日,在江西省吉水縣現代農業科技示范園內,農技人員正在紋絡式溫室育秧苗床查看稻秧生長情況。廖 敏攝(人民視覺)

  4月26日,在四川省眉山市岷江現代農業示范園區的“西南智慧農業項目” 現場,工作人員採摘無土栽培的番茄。張忠蘋攝(人民視覺)

  5月下旬正是天津小站稻的插秧時節,然而在天津西青區王穩庄鎮的中化農業天津小站水稻智慧農業示范農場裡,今年的插秧卻跟往年很不一樣。

  一台插秧機正在一片平整的水稻田裡有條不紊地工作著,一株株秧苗被整齊地插入稻田中,仔細看去,你會發現這台插秧機上沒有駕駛員,所有作業都是全自動完成的。“這就是中化農業在智慧農業領域採用的新技術——無人插秧機。相比傳統插秧機,可以節省人力成本,並且插秧作業效率更高、質量更好。”中化集團農業事業部首席信息官沈冰說。

  無人插秧技術是正在蓬勃興起的智慧農業技術成果之一。智慧農業就是將物聯網技術運用到傳統農業中,運用傳感器和軟件通過移動平台或者電腦平台對農業生產進行控制,使傳統農業更有“智慧”。除了精准感知、控制與決策管理外,智慧農業還包括農業電子商務、食品溯源防偽、農業休閑旅游、農業信息服務等方面的內容。

  智慧農業不僅能夠有效改善農業生態環境、提高農業生產經營效率,還可以轉變農業生產者、消費者的觀念和組織體系結構。在接受本報採訪時,中國農業大學信息與電氣工程學院院長高萬林認為,中國智慧農業近年來發展迅猛,已經在產供銷各個環節揚帆起航。

  智能農具的“十八般武藝”

  4月20日至5月30日,第20屆中國(壽光)國際蔬菜科技博覽會在山東濰坊壽光蔬菜高科技示范園舉辦。在這場持續時間超過1個月的博覽會上,智慧農業的新技術讓中外賓客們大開眼界。

  “提高蔬菜的產量和性能,需要相關的機器設備節能降耗提高效率。”南京以斯福地農業科技公司技術負責人劉志鵬說,他們公司的水肥一體化設備通過精確控制灌溉流量和頻率,使水肥基本保持在作物根部30厘米深的范圍內,可有效減少水肥流失,“在節水60%的同時實現10%到20%的增產。”

  壽光金鵬農業設施裝備公司不僅展出了12款大棚卷帘機,還推出了卷帘機性能全方位檢測的設備。“卷帘機可以大大減輕種菜的勞動強度,還能早拉晚放,增加光照時間,提高作物品質和產量。”公司相關負責人朱珊說。

  在大棚設備方面,本屆菜博會不僅展示了日光溫室、鋼架梁大拱棚、薄膜連棟大棚等,更有壽光康順農業科技公司推出的新型智能無骨雙膜增壓大棚。

  值得一提的是,浙江博仁工貿公司展出了專業生產的“滾筒式”蔬菜花卉播種流水線、半自動播種機、基質攪拌機、基質解壓機、半自動蔬菜嫁接機、育苗車、可視壓穴板等育苗裝備。其中“滾筒式”蔬菜花卉播種流水線可完成從基質裝盤到壓穴、精量播種、覆土、澆水、輸送的一系列流程。“這套設備可以對多種異形種子進行播種,其中辣椒種子的准確率可達到97%以上,每小時可播種1000至1200盤,相當於45個人的工作量。”公司副總經理陳佳峰說。

  多款蔬菜播種機械設備也是本屆菜博會的一大亮點。丹麥品氏集團的小型輕便蔬菜穴盤播種機以氣泵為動力,通過吸種針頭吸入蔬菜種子的方式進行播種,每小時可播種200盤。日照鐳沃自動化設備公司的全自動精密穴盤播種機通過鋪土、壓實、打孔、播種、覆土的工作流程,可實現每小時300盤一穴一粒的精准播種。

  給“農忙”幫了大忙

  盡管還未到採摘季節,雲南省蒙自市西北勒鄉的蘋果種植戶李忠福仍然堅持每天到自家的“忠福果園”走上一圈。“5月份,蘋果樹已經開始挂果,適當的疏果可以讓蘋果長得更好。”李忠福在果園裡的一舉一動,正被一台旋轉式監控記錄著。高清的錄影數據同步上傳到離果園不遠的機房裡,通過網絡傳輸直達處理系統,經過后台的處理和錄入,這條數據將成為追溯“李忠福蘋果”的直觀依據。

  大數據信息手段的介入,將為2019年出產的每一隻西北勒蘋果打上一個專屬的二維碼,這是“蘋果身份証”,消費者通過掃描二維碼,不僅可以在移動端上直接追溯到蘋果的產品特征、環境指數、地塊信息、質檢報告等,還可以直接觀看蘋果的種植過程。

  據了解,自動化、智能化的農機具成為了今年春季生產的亮點,越來越多的農戶開始享受到高科技帶來的便利。

  春耕季,在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第八師石河子市郊外的幾十萬畝農田裡,除了一輛大型智能播種機正在播種棉花籽,一望無際的田野裡竟然看不見一個農民勞作的身影。在現場,一輛輛裝有北斗導航系統的多功能一體化無人駕駛精量播種機,正按照預先設定的播種線路,將一粒粒棉種精准播種到位。種地不用人,全程機械化,“智慧春耕”的出現正在讓“農忙”變得不那麼緊張忙碌。

  “智能化農機幫了大忙,省工、省時、效率高!”近日,在河北省磁縣南來村種糧大戶趙運生的麥田裡,一台無人駕駛的植保機器人在遙控器的指揮下,張開了7米長的雙臂,靈活自如地行走在麥田之間,14個噴頭將農藥均勻地噴洒到田裡。趙運生說,這台機械1次走過就完成了3個畦壟小麥的雜草防治。

  “現在農民購買的農用機械主要分兩類。一類是傳統大宗機械,如旋耕機、插秧機、收割機,這類機械的使用周期為3到5年。另一類是近幾年正在推廣的科技含量高的新型機械,如無人植保機,使用周期為5年左右。”湖南錦繡千村農業專業合作社董事長龔佑瓊在接受本報採訪時說,“隨著集中連片農田改造、適度規模經營的逐步推進,農用機械的使用數量會逐步提高,農用機械的裝備水平也會提高,農業綜合效率會逐步大幅提升,規模化、集約化、專業化是現代農業發展的必然趨勢。”

  現代農機在春耕中的廣泛應用,為今年農業全程機械化提供了良好開端。根據農業農村部發布的消息,今年,國家會繼續強化科技裝備支撐。中央財政計劃安排180億元農機購置補貼﹔支持農機深鬆整地1.4億畝,全程機械化示范縣有望達到400個。小麥、玉米、水稻三大主糧基本實現全程機械化。

  農業農村部部長韓長賦表示,在高標准農田建設和推進農村土地綜合整治工作中,把“農機能下田”作為重要目標,促進田塊小並大、陡變平、彎變直﹔支持丘陵山區開展農田“宜機化”改造。同時,創新推動農機具共享共用,更好服務小農戶。

  “互聯網+農業”勢不可擋

  中國農業大學信息與電氣工程學院院長高萬林在接受本報採訪時說:“我們搞智慧農業,首先實現數字化,然后把它變成信息,因而智慧農業不能只是自動化這類數據的堆砌,而是建立在對數據的分析運用,智能機械化和物聯網是智慧農業必不可少的左膀右臂。”

  不僅如此,智慧農業這塊大蛋糕還吸引了很多互聯網公司的關注,包括百度、阿裡、騰訊、京東等國內互聯網巨頭也都加快了在智慧農業領域的布局。

  雷宗雄已經在阿裡雲工作了4年半,工程師出身的他從2018年2月開始跑起了養豬場。雷宗雄參與的是阿裡AI養豬項目,通過構建AI算法,實現“豬臉識別”,從而幫助養殖戶隨時隨地對動物的健康狀態進行管理。雷宗雄介紹,把AI大規模用到產業中來輔助養豬,在全球都是首創性的。阿裡如今已經做出了7套算法,在多家千頭規模以上的豬場使用。阿裡也成為國內最早布局智慧農業的巨頭之一。

  與此同時,國內另一家互聯網巨頭騰訊也參與到智慧農業的競爭中來。羅迪君是騰訊AI Lab的智慧農業技術側負責人,2018年,他們的團隊在荷蘭一場黃瓜溫室種植比賽中取得了AI策略第一、總分第二的成績,這也是騰訊在智慧農業上的一次成功試水。

  羅迪君深有感觸地說:“智慧農業本身的整個構想是立足於提升糧食生產效率,也就是用盡量少的資源,比如能源、水,去生產盡量多的糧食。現在我們還是在基礎研究階段,我不敢說這是一個布局的重點,但是我們應該不會在AI農業這塊缺席。”

(責編:張玫、王靜)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