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河曲縣激發基層黨組織活力,選好帶頭人,助力脫貧攻堅
貧困發生率是這樣降下來的
河曲縣開展全民技能提升培訓,老師指導學員加工服裝。 |
核心閱讀
為掃除脫貧攻堅戰中的障礙,針對很多地方村小、村弱、村散的現狀,山西省河曲縣通過“四聯三強化”激活基層黨組織戰斗力,並完善人才選拔和考核機制,帶領廣大群眾選好項目,用好資金,使全縣貧困發生率從19.9%降到了0.5%。
九曲黃河繞著彎,從山西省忻州市河曲縣樓子營村旁穿過,向西南涌去。兩旁的河岸邊,社員們躲過中午最晒那會,就趕緊跑來地裡干活。1100畝“熟地”上,已經有一多半栽上了紅辣椒苗。幾乎同時,這裡規模更大的馬鈴薯、小米等農作物種植合作社也“厲兵秣馬”,准備大干一場。
近年來,河曲縣依托黨建助力扶貧工作,充分激發黨員活力、選好引路人,搞好扶貧項目,使貧困發生率從19.9%降到了0.5%,即將實現整縣脫貧。日前,記者來到河曲,探尋這裡脫貧背后的故事。
■ 激發黨組織活力
“群眾不相信,我們黨員干部帶頭種”
去年這會,樓子營鎮樓子營村村支書劉虎很著急。村裡新對接的公司需要用於工業提取的紅辣椒,保底收購價格每斤一塊錢。“這可是每畝比玉米高出近3倍的價錢!”他興致勃勃地召開了村民代表會,卻發現應者寥寥:“以前我們也種過辣椒,效果不行。黃河兩邊的地都是‘熟地’,養不活白費力氣!”“現在說得好聽,萬一秋收了賣不出去,不就爛手裡了,吃都沒法吃!”
幾次動員,還是不行。劉虎不信這個邪,他召集了村支兩委7個成員開會,最后拍板:“群眾不相信,我們黨員干部帶頭種!”他們將名字取為“富柒合作社”,每人自掏腰包10萬元,將流轉來的690畝地種上紅辣椒。而村裡其他“觀望”的40多戶村民,加起來隻試種了70畝。
去年趕上了好行情,紅辣椒每畝平均產量近3000斤,最終收購價格是1.2元/斤。村民們“驚呆了”,紛紛來找劉虎。今年,“富柒合作社”的成員猛增至120人,該村1100余畝耕地種上了紅辣椒。
黨員帶頭,脫貧不愁。在河曲縣,這樣的事例還有不少,趙家溝村的趙三榮作為村支部委員,年初承諾按照5毛錢的價格回收貧困戶的馬鈴薯,結果過年時行情暴跌,馬鈴薯價格跌到兩毛錢。盡管如此,趙三榮還是信守承諾,以原定價格收購了貧困戶260萬斤馬鈴薯。
先進黨員能積極發揮帶頭作用,離不開河曲縣近年來打造的“四聯三強化”基層黨組織激活機制。“四聯”,是指“支部聯建、城鄉聯動、活動聯抓、先鋒聯創”。“三強化”,是指強化經費保障、強化正向激勵、強化督查考核。河曲縣委組織部副部長張瑞東說:“河曲很多地方村小、村弱、村散,有一些村子隻有兩三個黨員,支部活動和組織生活開展不規范,影響基層黨組織的凝聚力和戰斗力,所以提出這樣的解決辦法。”
趙家溝鄉書石也村原本隻有兩名黨員,“這個村的村民代表會、村支兩委會、黨小組會、組織生活會等所有的會議記錄,都記在一個本子上,像個‘大雜燴’,‘三會一課’都不能正常進行。”張瑞東介紹,通過開展“支部聯建”,他們和附近兩個村子建立了聯合支部,黨員人數擴增到10人,同時河曲縣財政局與之進行“城鄉聯動”和“活動聯抓”,兩個黨支部一起進行組織活動,並與脫貧攻堅相結合,在村裡發展馬鈴薯產業。
■ 嚴格選拔帶頭人
“誰英雄、誰孬漢,扶貧一線比比看”
河曲縣某干部長期在縣機關工作,在2017年3月到某村擔任第一書記后,村裡長期存在的矛盾並未緩解,該第一書記也因生病連續兩個月不在崗,在年底的考核中排名靠后。組織部門在研究后,按照《召回撤換制度》要求,對該同志及時進行了調整。
在貧困村裡,第一書記扮演著“瞭望者”“帶頭人”的角色,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在山西各地,對駐村幫扶隊員的考核辦法各有不同,但仍存在著“評價第一書記工作表現憑印象、業績評價靠主觀”的情況。而河曲縣推行了“檔案化”管理,除了年終考評,還重視年中動態履職情況。
為監督干部工作狀態,河曲縣出台了考勤、例會、巡查、考核以及民情日記、工作台賬等20多項制度,並通過電話抽查、明察暗訪等辦法確保落實到位。河曲縣委組織部駐村聯席會議辦公室主任劉鳴遠介紹,縣裡專門成立了7個“三人暗訪組”,對駐村幫扶工作隊、鄉黨委政府的脫貧攻堅工作進行全方位監督。
鄉鎮干部在脫貧攻堅中也責任重大。樓子營靠近縣城,村子大、人口多、脫貧壓力也大。還有兩個矛盾突出的村子,連續兩年在全縣鄉鎮排名中墊底,在多次約談后工作推進仍無實質性改變,河曲縣委果斷作出調整:該鄉鎮“一、二把手”均被免職。
能者上,庸者下。原沙坪鄉黨委書記王軍任職期間,在春節前50天時間裡,拿下了308千瓦光伏工程,以光伏發電建設最早、最快、效益最好的成績為全縣樹立了標杆,他被提拔到縣政府辦任主任。
“誰英雄、誰孬漢,扶貧一線比比看”,干部干得好不好,脫貧攻堅戰是塊“試金石”。河曲縣委組織部干部科長李兆宇介紹,過去三年,共有34名在脫貧攻堅中表現突出的干部得到提拔,而3名正職干部被免職、23名駐村工作隊員被撤換或召回。
■ 好鋼用到刀刃上
“不僅考核開工率、完工率、資金撥付率,更要考核脫貧成效”
扶貧資金在基層向來“很敏感”。
扶貧資金跟著項目走,這是基本原則。可“有的地方不敢‘接’,覺得項目選不好容易惹麻煩,扶貧資金隻好躺在賬上‘睡大覺’﹔有的地方最初亂報項目,后來發現沒法落地,導致資源的浪費﹔還有的地方扶貧項目效果評價‘簡單粗暴’,隻追求過程,不看重實際成效。”河曲縣扶貧辦副主任郭玉成深諳痛點所在。
河曲縣就有過這樣的慘痛教訓。鹿固鄉某村曾選擇了一個種植脫貧項目,扶貧資金用於補貼購買農機設備。村干部草草一開會,就“拍腦袋”決定購買了大型農機設備。機器一買回來,大伙都傻了眼:村裡山地多,“英雄”沒有用武之地。
在國家統一指導下,河曲縣已完成了脫貧攻堅項目庫建設。2018年到2020年,該縣建立了10大類、1408個項目,資金達14.65億元。如何克服以往弊端,將好鋼用到刀刃上?
為防止“拍腦袋”上項目,當地以提升村民參與度為項目建設出發點。在村裡申報項目的時候,必須經過村民代表會議集體表決,還要進行公示,“以前公示隻有一張A4紙大小,現在要求必須放大尺寸,確保更多人能看到。”
扶貧資金使用過程中的監管更加嚴格。“過去項目類扶貧資金報賬根據前中后期,各兌現一部分資金,到位率較低。現在批復30天后必須開工,竣工后30天內完成決算,15天完成驗收,決算后15天內完成全部報賬,給付迅速到位。”郭玉成說,“在資金使用過程中,我們採取了‘定人、定責、定任務、定獎懲’的辦法,幫助推進項目進度。”
后期對扶貧資金支持項目的評價也更加科學。“不僅考核開工率、完工率、資金撥付率,更要考核脫貧成效,資金安排瞄准建檔立卡貧困戶,強調項目實施與脫貧成效緊密挂鉤。”河曲縣副縣長張秀文介紹,“比如我們考核‘滲水地膜’這個扶貧項目時,不僅看有沒有實施、實施了多少,更要對比使用前后的增產情況,據此測算給貧困戶帶來的實際收入,以此作為該項目的最終評價標准。”
《 人民日報 》( 2019年05月23日 11 版)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