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人民扶貧頻道

生態美 百姓富(新時代新步伐)

韓 文
2019年05月14日08:17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海外版
小字號

  游仁者之裡 賞東籬黃花。圖為安徽省池州市石台縣仁裡三增村菊花旅游文化藝術節。

  綠水青山是生命的象征、大自然的底色,也是美好生活的基礎、人民福祉的向往。

  關於經濟發展與生態保護的問題,習近平總書記當年在浙江工作期間赴安吉縣考察,首次提出了“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這一創造性的科學論斷。此后十余年,這一理論得到進一步豐富和發展。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是新的財富觀,這一理念的本質內涵就是讓生態要素成為生產要素,生態優勢成為發展優勢,生態財富成為經濟財富和社會財富。

  2018年1月,為貫徹落實《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打贏脫貧攻堅戰的決定》與《“十三五”脫貧攻堅規劃》精神,國家發展改革委、國務院扶貧辦等六部委共同制定了《生態扶貧工作方案》,旨在充分發揮生態保護在精准扶貧、精准脫貧中的作用。

  方案要求,通過實施重大生態工程建設、加大生態補償力度、大力發展生態產業、創新生態扶貧方式等,切實加大對貧困地區、貧困人口的支持力度,推動貧困地區扶貧開發與生態保護相協調、脫貧致富與可持續發展相促進,使貧困人口從生態保護與修復中得到更多實惠,實現脫貧攻堅與生態文明建設“雙贏”。

  如今,在生態文明建設與打贏脫貧攻堅戰的時代背景下,“生態美”與“百姓富”正在同頻共振。

  眾所周知,我國60%以上的貧困人口集中在山區、沙區,這給發展林業創造了條件。在我國東部生態資源具有明顯優勢的地區,貧困農民依托綠水青山,除了發展木材培育、木材加工等傳統產業,林下經濟、經濟林果,休閑觀光等特色富民產業已蔚然成風。在“中國杉木之鄉”福建省順昌縣,受益於境內高達80%的森林覆蓋率,該縣開辦了全國首家“森林資源生態銀行”,並上線了首款碳匯扶貧產品。

  一道道綠色屏障,一條條致富通衢。在中西部生態脆弱區,眾多貧困人口積極參與退耕還林還草、三江源生態保護、三北防護林體系等生態工程建設,通過勞務報酬、生態保護補償、生態管護就業以及發展特色種養業等多種途徑實現了穩定增收。

  數據顯示,2018年我國林業產業總產值達到7.33萬億元,林業主要產業帶動就業穩定在5200多萬人,其中森林旅游人數突破16億人次,社會綜合產值達到1.5萬億元。巨大的生態效益已成為貧困人口脫貧奔小康的重要依托。

  生態文明建設是關乎億萬人民福祉、關系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的根本大計。

  黨的十九大指出,我們要建設的現代化是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既要創造更多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以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美好生活的需要,也要提供更多優質生態產品以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優美生態環境的需要。

  當前,我國生態環境的形勢依然嚴峻,如何在實現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同時,讓“綠水青山”與“金山銀山”和諧共生,最根本的是走出一條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的新路子,積極探索和落實把綠水青山轉化為金山銀山的方法路徑,讓自然、生態財富源源不斷帶來社會財富與經濟財富。

(責編:張玫、袁勃)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