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人民扶貧頻道

內蒙古阿拉善軍分區多位主官退休后接力治沙護衛藍天

為讓荒漠變綠洲,接力治沙18年(不變的情懷)

本報記者  金  歆
2019年05月06日08:46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小字號

  內蒙古阿拉善盟位居祖國西北邊陲,烏蘭布和、巴丹吉林、騰格裡三大沙漠在此交匯。每年春天,這裡就成為北京乃至華北地區沙塵天氣的策源地。

  面對阿拉善惡劣的生態環境,從2001年開始,內蒙古阿拉善軍分區多位主官堅持帶領軍民在此種樹植綠、退漠治沙。在退休之后,仍然不離植樹一線,18年來,植樹16萬畝,譜寫了一曲茫茫大漠中的“綠色贊歌”。

  

  4月的騰格裡,大漠黃沙,陣風獵獵。一場春雨讓沙漠東緣多了點點生機。蒼茫寥廓的阿拉善戈壁,沉積了半年的凍土開始慢慢消融。

  4月11日清晨,內蒙古阿拉善左旗的青年世紀林,旌旗招展,內蒙古阿拉善軍分區多位主官帶著官兵們直插騰格裡沙漠東緣,開始了每年一度的植樹大會戰。“眾人拾柴火焰高,眾人植樹樹成林”的標語橫幅格外醒目。駐地黨政軍警民近千人齊上陣,挖坑、栽樹、培土、澆水,個個使出渾身力氣,干得熱火朝天。與共和國同齡的黃高成將軍蹲在沙坡上,扶著幼小的梭梭樹苗,旁邊的戰友用手推撫著沙土。李旦生,張新華,李德海,王永華,每人負責一片生態林,就像當年在練兵場一樣親力親為,來回奔忙。

  祖國西北邊陲的阿拉善盟,27萬平方公裡的土地被沙漠戈壁廣為覆蓋。騰格裡、巴丹吉林、烏蘭布和三大沙漠在此交匯,每年都會成為首都北京沙塵天氣的源頭。駐守在這裡的阿拉善軍分區的4任主官(3任司令員、1任政委),退休后不回大城市,自己脫了綠軍裝,卻誓讓大漠披綠裝,自願組成“治沙搭檔”,接力治沙18年,打造出16萬畝綠色屏障。

  “治沙司令”卸甲又上馬

  “帶頭植樹治沙的,是司令員李旦生。”植樹現場,李司令是大家提及最多的人。

  阿拉善軍分區政委張學增介紹,李旦生司令的治沙植樹工作,始於本世紀初。

  2001年,阿拉善軍民就打響了“保衛母親河”“保衛首都藍天”兩大保衛戰。當年,時任阿拉善軍分區司令員李旦生,帶領官兵率先投入到“綠化大沙漠、遏制沙塵暴”的生態阻擊戰中,他要在沙漠邊緣植起一道“綠色長城”,以阻止日益向北京侵蝕漫延的黃沙。2004年12月,家在北京的李旦生退休了,可治沙的計劃沒完成。他說“沙子纏腿,我拔不出來呀。”於是李司令毅然留下,成為卸甲又上馬的“治沙司令”。

  “李司令員治沙植綠有股子拼命勁兒,是豁出命也要干成事的人。從退休那天起,他一連幾個月吃住在沙漠上。每天都拄著棍子、扛著鋤頭與大家一起干。”參與植樹十幾年的一位志願者介紹說,植樹的時候,因為距離太遠,大伙不願意為了一頓飯而把時間浪費在路上,中午在沙漠裡將就吃一口填飽肚子就行。有次午餐時,李司令和鄉親們拿出了自己帶的干糧,在沙丘上席地而坐吃起了午飯。沙漠裡沒有遮擋物,突然起風,李司令和大伙一樣,隻能干糧就著沙子往下咽。也是那次植樹,收工時大家發現李司令不見了,大家急忙四下尋找,最后在一處不起眼的沙窩坑裡找到了李司令,原來他干了一天活,靠到沙地坑壁睡著了,頭上、身上、臉上滾滿了沙土,大家誰也沒說話,不少人當場就心疼得哭了……

  這種拼命勁兒,讓李旦生這位“治沙司令”在植樹治沙的戰場上“初戰告捷”。幾年過去,李旦生帶領大家種上了成片的梭梭、花棒、沙棘、紅柳等10多種適宜在沙漠上生存的灌木,李司令所種起的“青年世紀林”很快就達到了5000畝。

  2008年12月,軍分區司令員張新華退休了。他說:“李司令退休治沙,我這個張司令也不能當逃兵啊。”他脫下軍裝,又披挂上陣。每年春季植樹,他帶著愛人從呼和浩特市趕來,用工資買樹苗、雇義工,植樹半年不回家。2012年4月,已退休3年的內蒙古軍區原司令員黃高成,被阿拉善軍分區兩位退休司令員頑強治沙的精神所打動,也義無反顧地帶著老伴加入治沙隊伍。2016年5月,軍分區司令員李德海退休了。一句“算我一個”,便把根留在了沙漠上。他創造性地發明了容器種植法、捆綁固定法、滴水澆灌法、圍欄封育法等一系列行之有效的保苗方法,確保了沙漠幼苗60%的成活率。2017年,軍分區政委王永華退休了。對他來說,治沙是老本行,更是義無反顧地投入了治沙植綠的事業。

  於是,他們接力不丟棒,向沙漠沖刺。

  沙漠地圖上建造精神家園

  山野寂寞。沙漠裡的道路,崎嶇而蜿蜒。路是通往沙漠中的一個植樹地點的,車上的李旦生和另外4個老兵,因住在沙漠外,去一次植樹地,最近的也得50多公裡,遠的則七八十公裡。這段路,他們少的跑了三五年,多的則跑了十幾年,每年的秋夏兩季,幾乎天天都要這樣跑。

  在這些退休老兵看來,我國的沙漠戈壁地區很多,治沙播綠必須是萬眾一心,要用自己的治沙行為,喚來更多的治沙行動,期盼北京天更藍,黃河水變清。

  退休的5位老兵平均兵齡48年,他們的家住在北京、呼和浩特等大城市,而家中都有一張沙漠地圖,家裡老伴和孩子都知道沙漠的地理位置和那一抹抹逐年增長的“老兵綠”。每年每個家庭都有治沙親友團來到大漠,與老兵們一起與風沙抗爭。2016年春末夏初,正是治沙植綠最忙的季節,老兵們請來10多位生態專家調研治沙方法。這時的李德海司令員,突然接到母親病危的電報。第三天,還沒等他走出大沙漠,又收到了母親病逝的消息。這個硬漢子淚流滿面,向著家鄉的方向深深地鞠了三個躬。15天的植樹大會戰,他一直在生態基地現場指揮。會戰結束后他獨自來到苗圃基地,用手機放著國歌,自己一個人升了一次國旗。因為這是母親生前最想看到卻沒能看到的情景。

  老兵們用精神傳承,用科技提速,用藍圖感召,打造更美好的精神家園。他們先后募集5000萬元公益資金用於生態建設,18年來,先后建成了“中國上市公司生態林”“北京‘八一’同學生態林”“深圳通信衛星林”“邊防軍民生態林”等多個共建基地。

  “治沙英雄”帶動更多社會力量治沙植綠

  與樹苗一起逐年增長的是這些司令員、政委的白發,他們平均年齡已達66歲,年齡最長的黃高成司令即將步入古稀之年,年齡最小的李德海司令也將年逾花甲。在新中國成立70周年之際,他們立下目標:第一,建黨100周年時建成生態公益林20萬畝﹔第二,建軍100周年時建成生態公益林30萬畝﹔第三,新中國成立100周年時建成生態公益林40萬畝。

  1968年入黨的黃高成司令員黨齡最長。在國外留學的子女曾邀請他到國外去旅游觀光,他沒去,因為想在阿拉善生態林中過一次黨員生日。在去年阿拉善軍分區的主題黨日上,黃司令感慨地講道:“雖然在阿拉善種活一棵樹比養活一個孩子還要難,但是我們相信,隻要年復一年地堅持下去,荒漠終究有一天會變成片片綠洲。”

  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沙漠英雄”治沙植綠帶動了更多人。如今,阿拉善社會各方已自發成立了上百支植樹治沙綠色志願服務隊,有百余家金融企業、上市公司近萬員工,來到大漠接受沙漠植綠的洗禮,駐地26萬軍民投入到植樹會戰中。隨著社會各界的人力參與、資金投入,越來越多的沙漠變成了鋪滿花棒、梭梭的灌木林。看著今年植樹的成果,李旦生司令高興地說:“20萬畝的目標,我們很可能今年之內就能完成!30萬畝的目標,我們也有信心提前完成!”

  “盡管幾萬畝的生態建設與十幾萬平方公裡的沙漠戈壁相比,顯得微不足道,但隻要日復一日、年復一年地堅持下去,綠洲終有一天會讓荒漠停步!”站在“青年世紀林”的植樹現場,張新華司令指著遠方的沙漠告訴記者,“總有一天,那裡也會變得像這裡一樣郁郁蔥蔥。” 

  (徐博榮參與採寫)


  《 人民日報 》( 2019年05月05日 06 版)

(責編:張玫、張桂貴)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