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人民扶貧頻道

截至2018年底,四川藏區的貧困發生率下降到2.6%

產業培植 扶貧更有含金量(縱深·“三區三州”看脫貧③)

本報記者  張  文
2019年04月03日08:16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小字號

  核心閱讀

  位於川西高原的四川藏區,貧困發生率高,貧困程度深,致貧原因復雜,是典型的“貧中之貧”。

  脫貧攻堅決戰決勝,時間緊,任務重。遵循高原藏區的既有優勢,培植產業就能事半功倍。補上基礎設施短板,農牧民從此安居樂業。守住好生態,打好旅游牌,藏區旅游業風生水起。

  走進四川藏區,脫貧攻堅的干勁隨處可見,經濟發展的活力正在涌動。

  

  四川藏區包括甘孜藏族自治州、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和涼山彝族自治州木裡藏族自治縣,面積佔四川省總面積的一半以上,是我國第二大藏區。四川藏區集民族地區、革命老區、地方病高發區和生態脆弱區於一體,32個縣全部為深度貧困縣,貧困發生率高,貧困程度深,致貧原因復雜,是典型的“貧中之貧”。

  近年來,通過援藏幫扶、產業帶動、生態保護等方式,四川藏區脫貧攻堅取得長效進展。四川省委藏區辦提供的數據顯示,截至2018年底,四川藏區已實現16個貧困縣摘帽,僅2018年就實現702個貧困村退出、7.6萬貧困人口脫貧,藏區貧困發生率從2017年的6.7%下降到2018年底的2.6%。

  初春時節,走進川西高原,處處能感受到當地群眾因脫貧致富而洋溢的喜悅,藏區經濟發展跳動的脈搏。

  “去年牦牛奶賣了8000多元”

  興產業,變被動輸血為自我造血

  “來一碗,香得很!好喝得很!”在阿壩州紅原縣安曲鎮大草原,記者從下哈拉瑪村貧困戶瓦桑初手中接過一大碗香氣四溢的牦牛奶,一飲而盡,濃郁的奶香氣息頓入心田。

  紅原縣平均海拔近3600米,是四川典型的高原藏區貧困縣。2015年,四川省食藥監局開始對口幫扶紅原縣,先后派出10余名干部到此挂職,參與脫貧攻堅。在對口幫扶中,助推紅原縣特色產業——藏區牦牛奶粉、酸奶、牛肉干等特色食品生產走上規模化、規范化發展之路。

  吃力地提著用無菌桶封裝的新鮮牦牛奶,瓦桑初的臉雖然憋得通紅,卻始終洋溢著笑意。“這兩桶奶送去收奶站,錢就到手了嘛!”他跟記者算了一筆賬,以前牦牛奶隻能做成奶渣子,幾毛錢一公斤,賣不完隻能壞掉,現在一公斤鮮奶就能賣7塊錢!“去年牦牛奶賣了8000多元!今年再勤快點,賣個上萬塊沒問題!”算完賬,瓦桑初笑出了聲:“我找村干部說過,再統計貧困戶時,可別再把我算進去了!”

  提升扶貧的含金量,還需提升特色產業的技術含量。2016年,四川省食藥監局成立“紅原奶粉”課題組,依托省內技術院所,降低了牦牛乳中的苯甲酸含量,不僅解決了乳粉技術難題,而且提升了奶粉口感。

  “遵循高原藏區既有的優勢產業扶貧,培植產業能夠事半功倍。”四川省食藥監局派往紅原縣挂職縣委副書記的熊華明介紹,如今,高原上的牦牛變成了脫貧致富的“金牛”,牦牛奶粉成了惠及紅原上萬名牧民的大產業,產品不僅暢銷國內20多個省份,在國外也打開了市場。

  近年來,四川援藏扶貧的捐款捐物“被動輸血”模式,逐漸被產業發展的“主動造血”局面代替,藏區生產總值年均增長率維持在7.5%左右。省內相對發達地區紛紛在藏區設立“飛地”園區,為藏區產業發展增添了新的加速器。去年四川藏區飛地產業園區實現工業總產值268.5億元,是2017年的3.2倍,其中高新技術企業實現產值53.5億元。

  “做夢都沒想到住這麼好的房”

  補短板,變逐草而居為安居樂業

  “屋頂上插一個板子,就能燒熱水了?”

  3月初,甘孜州巴塘縣地巫鄉甲雪村,年近八十的姆斗家新居房頂上,裝上了太陽能電池板。剛裝上時,姆斗還半信半疑。

  如今,不但村民們屋內燒水做飯不再愁,結余電力並網外送,還能為村集體帶來一筆不小的收入。看著一應俱全的新居設施,姆斗由衷感激:“做夢都沒想到住這麼好的房!”

  甲雪村原址離縣城車程至少6個小時,土地貧瘠,地災頻繁,隻能靠天吃飯,此前人均年收入隻有3000元左右。2016年8月,成都雙流區援建力量為甲雪村和其他兩個村啟動整村易地搬遷,119戶595名村民集體搬遷至巴塘縣城附近。

  近日完成的甲雪村屋頂分布式光伏建設,是甘孜州第一個完成備案的村級光伏扶貧電站。“根據巴塘的有效日照時間,這個項目並網發電年收入預計為80余萬元。”項目負責人蒲顯全介紹,除去運維費用,余下資金將全部納入附近兩個聚居安置點搬遷群眾的收益,預計每戶每年增收1000余元。

  2013年以來,四川啟動實施藏區六項民生工程計劃,涵蓋藏區新居建設等六大領域。在四川藏區,農牧民從逐水草而居,“一頂帳篷一口鍋、一群牦牛四處游”的傳統生活模式,走向用上太陽能、實現電氣化、網絡全覆蓋的定居生活。2018年,藏區六項民生工程計劃共計到位資金86.9億元,較2017年增長15.7%。

  高原天塹,地質和氣候條件復雜,基建難度巨大。要脫貧攻堅,更亟須補上這塊短板。近年來,四川建成通航甘孜稻城亞丁機場、阿壩紅原機場,開工建設川藏鐵路成雅段和雅康、汶馬兩條高速公路,終結了藏區不通高速公路的歷史,實現高原天塹變通途。同時,建成“新都橋—甘孜—石渠”和川藏電力聯網兩條“電力天路”,32個藏區縣全部接入國家骨干電網,全面消除了無電村和無電戶。

  “雖然還有部分貸款,但日子越來越好了”

  強生態,變高原風景為脫貧資本

  陽春三月,阿壩州若爾蓋縣依然時有雨雪,草原遼闊的下巴西村卻游人如織。

  “貴客到,裡面請!”車剛停下,開辦藏家樂的村民巴靳便迎上前來:“前年開張的,雖然還有部分貸款,但日子越來越好了。”地處風景瑰麗的大草原,即使在淡季,開辦藏家樂也能為巴靳一家帶來每月一萬多元的收入。

  “靠山吃山,這裡的大草原就是脫貧的資本!”對口幫扶若爾蓋縣的德陽市派駐在下巴西村的一名干部介紹,他們已邀請德陽多部門人員組建聯合專家組,對下巴西村旅游扶貧項目進行研究。

  在廣袤的四川藏區,植被豐富、景象多姿,幾乎處處皆景、村村可游。為突出綠色底色,四川出台實施《川西藏區生態保護與建設規劃》,取消對藏區州縣的GDP考核排名,全面落實生態補償政策。綠水青山成為藏區脫貧的金山銀山。

  “有熱水、有無線網絡……方便得很!”甘孜州理塘縣冷戈村村民所波在自家的藏家樂門口熱情地招呼游客。自從村裡通電,游客絡繹不絕,所波家的客棧時常爆滿,他將床位從5張增加到20多張,年旅游收入也增至4萬多元。隨著基礎設施瓶頸逐步突破,四川藏區越來越多的農牧民加入旅游業,全省藏區旅游年收入接近450億元。

  一個旅游點致富一個村,一個旅游區帶富一個鄉。截至目前,四川省政府指導和支持藏區創建鄉村旅游示范縣、鄉(鎮)、村近200個,建成汶川水磨、茂縣坪頭、理縣桃坪等一批精品旅游村寨,共帶動10余萬農牧民致富增收。


  《 人民日報 》( 2019年04月03日 14 版)

(責編:張玫、張桂貴)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