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在脫貧攻堅中闖出“安徽新路”

2019年01月18日08:34  來源:安徽日報
 
原標題:安徽:在脫貧攻堅中闖出“安徽新路”

   【改革備忘錄】

  40年前,一場發軔於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的歷史性變革,拉開了我省大規模減貧的序幕。“土地流轉”,林權制度改革,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我省農村生產力的持續解放,不斷打破束縛發展的桎梏,為反貧困提供了強勁的動能。多年來,我省通過“抓金寨促全省”,扶貧開發取得巨大成就。特別是精准扶貧精准脫貧方略在安徽的落地生根,我省創造了一個個可復制的扶貧模式:創新實施的光伏扶貧走向全國,全省裝機容量居全國第1位﹔全國率先出台健康脫貧“351”兜底保障制度和“180”補充醫療保障政策、全國率先實行對當年擬出列貧困村和擬脫貧戶第三方監測評估全覆蓋、全國率先對未出列貧困村實現縣處級以上第一書記全覆蓋……

  如今,貧困地區翻開嶄新一頁。2018年初,我省制定的“1877”(即18個貧困縣摘帽、700個以上貧困村出列、70萬以上貧困人口脫貧)年度減貧計劃,實現72.6萬貧困人口穩定脫貧和725個貧困村按標准出列,10個國家級貧困縣和8個省級貧困縣正在履行退出程序,貧困發生率有望由上年的2.22%降至0.93%。

  【代表委員說】

  省人大代表崔黎:

  濛洪窪地區蹚出一個發展新局面

  “我在貧困地區工作30多年,以前搞基礎設施建設,項目很難拿到,錢也不夠花。”1月15日,省人大代表、阜南縣委書記崔黎接受採訪時說,“現在一年修的路是以前五年的總和都不止,貧困地區迎來脫貧攻堅的好政策。”

  濛窪地區是淮河流域設立的第一個蓄洪區,系沿洪淮深度貧困帶。阜南縣防汛重點在濛窪,防守難點在洪窪。洪窪位於阜南縣西南部。建國以來,濛窪曾12個年份、15次開閘蓄洪,洪窪有15個年份發生較大洪澇災害,先后3次破堤進洪、2次奉命炸堤進洪。每次蓄洪之后,濛洪窪地區經濟多年不能恢復,這裡是我省脫貧攻堅的“堅中之堅”。崔黎說,“十五”和“十一五”期間,國家和省實施縣鄉道路改造、農村安全飲水、農村電網改造工程,由於阜南財力緊張,不敢申報項目,導致一步趕不上、步步趕不上,其中,濛洪窪地區基礎設施最為薄弱,歷史欠賬最為嚴重。

  作為貧困程度最深的淮河蓄洪區,濛洪窪地區在履行好蓄洪這一“國家使命”的同時,如何讓幾十萬群眾在全面小康路上不落一人?“針對行蓄洪區這片犧牲奉獻、深度貧困、充滿希望的土地,省委、省政府確立了‘奔小康、促振興’兩步走基本思路,形成支持行蓄洪區脫貧攻堅政策‘組合拳’。”崔黎說,阜南縣從全面梳理、摸排濛洪窪行蓄洪區存在的問題入手,編制了涵蓋易地搬遷、路水電“三網”設施和“三大革命”、公共服務設施、產業發展四個方面2018-2020三年脫貧攻堅行動計劃。2018年9月起,在濛窪庄台開展集中攻堅行動。截至目前,投資5.8億元實施淨化、硬化、綠化、亮化、美化“五化”整治,完成131個庄台6個保庄圩環境整治。

  如今,濛洪窪行蓄洪區闖出一條脫貧攻堅新路,初步形成“深水魚,淺水藕,灘涂窪地栽杞柳,鴨鵝水上游,牛羊遍地走”的發展新局面。“希望從項目、資金等方面,進一步加大對濛洪窪地區的傾斜力度,改善基礎設施現狀,提高人民群眾生活水平。”崔黎說,“我相信濛洪窪地區一定能如期擺脫貧困、走出困境,與全省人民一道步入小康。”

  省政協委員聶磊:

  “千企幫千村”幫出增收新動能

  阜陽市颍東區是國家扶貧開發重點縣。多年來,這裡的青壯年大多“東南飛”,到東南沿海務工。如今,“千企幫千村”幫出增收新動能。一大批勞動密集型企業“駐村”,建立起田間地頭的“扶貧車間”,村民就近就業增收脫貧。

  “‘扶貧車間’是‘千企幫千村’活動創造出來的扶貧亮點。”省政協委員、阜陽市工商聯主席聶磊介紹說,阜陽民營企業目前建成扶貧車間898個,帶動1.85萬人就業,吸納貧困勞動人口6775人,實現農民“足不出戶、就地致富”。

  “自2016年3月我省實施‘千企幫千村’精准扶貧行動以來,廣大民營企業積極參與脫貧攻堅。眾多民營企業根據企業自身實際選定幫扶項目,通過土地流轉、訂單農業、合作經營等多種方式,與貧困群眾建立穩定的利益聯結機制,讓貧困戶直接受益,為農民群眾脫貧致富增添了新動力。”聶磊表示。

  “實踐中,我們注重引導民營企業發展電商,促進貧困村農產品‘上線上網’,引導群眾學習應用現代互聯網手段,拓寬農產品銷售渠道。”聶磊舉例說,阜陽市瓦大公司利用京東、北京農商1號區域代理的優勢,創建電商扶貧小站,目前已建成農村網店124家,其中颍東區50個貧困村實現全覆蓋,精准服務貧困戶3673戶,為當地農民帶來實實在在的收益。

  “未來幾年,將是脫貧攻堅和鄉村振興戰略實施並存和交匯的特殊時期。可以繼續通過‘千企幫千村’,形成企業與鄉村‘優勢互補、互惠互利、長期合作、共同發展’的新格局,在脫貧攻堅與鄉村振興之間建立一個長期穩定的聯動機制,實現脫貧攻堅與鄉村振興的相互支撐、相互配合和有機銜接。”聶磊建議。

(責編:蔣琪、張桂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