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不忘初心 喜看老區“黃土變成金”

2019年01月17日10:43  來源:安徽日報
 
原標題:安徽:不忘初心 喜看老區“黃土變成金”

   讓老區鄉親們過上好日子,是共產黨人矢志不渝的使命。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指出,打好精准脫貧攻堅戰,把大別山等革命老區脫貧攻堅作為首重。“眾人一樣心,黃土變成金。”參加兩會的省人大代表、省政協委員圍繞革命老區脫貧攻堅展開熱議。

  老區打響“當頭炮”,脫貧更上“一層樓”

  “老區脫貧打響‘當頭炮’。”省人大代表彭代高接受記者採訪時,抬起拳頭興奮地說,“我所在的潛山市也將緊隨首批‘摘帽縣’的步伐,‘我們都在努力奔跑,我們都是追夢人’。”2018年,大別山革命老區岳西等四縣區“摘帽”,創造了很多可復制的經驗,為其他貧困縣立下了標杆。

  開了好頭,還要更上一層樓。“牢記囑托,不忘初心。要盤活紅色資源,促進老區振興發展。”省政協委員付新安建議,大別山區三省及十市可以建立協作聯動機制,形成合力,共同推介開發紅色資源。建立革命舊址、革命博物館紀念館與周邊學校、黨政機關、企事業單位、駐地部隊、城鄉社區的共建共享機制,組織開展系列主題活動。鼓勵黨校到革命舊址、革命博物館紀念館開展現場教學,引導中小學生定期參觀革命舊址。依托革命文物資源,推出更多以紅色文化為主題的研學旅行、旅游體驗項目,打造紅色旅游品牌,豐富紅色旅游文化內涵。

  精神的力量是無窮的,要把革命老區精神轉化為脫貧動力。省人大代表彭代高的另外一個身份是潛山市塔畈鄉體元村支部書記,他對老區脫貧有著較深刻的體驗。“弘揚老區精神,激發脫貧動能。”彭代高認為,要以尚未脫貧的貧困村為主戰場,進一步加大攻堅力度,把扶貧開發同農村基層黨組織建設有機結合起來,使村級黨組織真正成為帶領群眾脫貧致富奔小康的主心骨、領路人。

  打造產業“鐵抓手”,龍頭帶動“跑得快”

  產業是貧困群眾增收脫貧的“鐵抓手”,產業扶貧是革命老區脫貧攻堅的“造血”工程。2018年以來,我省大力實施“四帶一自”產業扶貧、“三有一網”點位扶貧等模式,到村、到戶產業扶貧項目覆蓋率分別達100%和98.71%。

  “火車跑得快,全靠車頭帶”。省人大代表吳伍兵是宿鬆縣的一個脫貧“火車頭”,去年獲得全國脫貧攻堅奮進獎。他曾用6年的時間,在當地流轉荒山6.9萬畝,栽培油茶454萬株,讓12500多戶貧困戶因油茶受益,近6000人成功脫貧。“不少革命老區貧困縣適合種植油茶。”他建議,因地制宜,大力推廣油茶產業。通過政府扶持、企業帶動、村民入股等模式,在革命老區做大做強油茶產業,讓更多貧困戶受益脫貧。

  老區產業相對薄弱,要善於借風使力。省人大代表彭代高建議:“通過引進龍頭企業,帶動村集體、村民增收脫貧。央企、規上企業等有較強的技術和市場優勢,讓這類企業帶動貧困地區產業發展,具有更強的脫貧帶動作用。”

  “發展產業重在突出特色。”省政協委員戴夫建議,在精准掌握貧困村、貧困戶的資源、勞動力、技能等產業發展條件的基礎上,逐村逐戶指導選擇具有穩定性、長期性、持續性的產業。用好電商平台,結合本地實際,建立合作共贏機制,選擇具備一定規模的產業聚集區,打造“互聯網+扶貧”示范區,建立“一村一品一店”模式,將企業資源、精准運作與脫貧攻堅融為一體。

  真抓實干“補短板”,建立健全“保障網”

  多年來,我省通過“抓金寨促全省”,革命老區扶貧開發取得巨大成就。但受各種因素影響,老區地理位置比較偏僻,自然資源比較匱乏,生產條件也比較落后,老區脫貧攻堅難度大。

  “留不住人,缺乏人才是貧困地區的一個短板。”省人大代表吳鬆青建議政府專門制定老區醫療、教育、企業管理等急缺人才的培訓計劃,通過“擲地有聲”的政策支持和“真金白銀”的財政支持,不僅為老區打贏脫貧攻堅戰攬人才、用人才,也為鄉村振興做好人才儲備。

  省政協委員陶然亭表示,老區在實施脫貧攻堅過程中,不免會遇到一系列法律問題。因此,應當在實施脫貧攻堅的進程中同步推進法律服務,讓貧困群眾享受到高水平的法律服務,從而讓合法權益得到切實保護。陶然亭建議,可以邀請法律專業人士提供咨詢意見,對重要的工作請專業人士全程介入,並出具法律意見。同時,依托已有的基層法律服務體系開展工作,提高法律服務能力、水平,解決貧困群眾的后顧之憂。

  省人大代表蔣佔陽是亳州市譙城區魏崗鎮巨億牧業有限責任公司黨支部書記、董事長,他致富不忘鄉鄰,先后帶動1000多人擺脫貧困。他的“托羊所”減少了當地及周邊貧困戶養殖風險,保障貧困戶獲得了穩定的收益。他認為,讓老區貧困群眾脫貧,不僅要為群眾自身建立“保障網”,也要通過政策保險和商業保險為群眾的房產、家畜和經濟作物建立“保險網”,讓每一個貧困群眾穩脫貧不返貧。

(責編:蔣琪、張桂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