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人民扶貧頻道

從2006年至今,中國援助萊索托菌草技術合作項目為當地培養菌草技術人才2400多人

讓更多萊索托農牧民走上致富路

本報赴萊索托特派記者  萬  宇
2019年01月15日08:12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小字號

  學習種植技術的當地種植戶在菌草大棚前合影。
  本報記者 萬 宇攝

  中國技術人員為蘑菇種植戶講解栽培技術。
  本報記者 萬 宇攝

  項目組技術人員和當地種植戶一起種植菌草。
  中國援萊菌草技術示范基地供圖

  “中國專家非常耐心,毫無保留地把種植技術的每一步都教給我們。”

  “看到當地農民對菌草技術的熱情和支持,我們還是選擇在這裡堅守。”

  

  在萊索托首都馬塞盧郊區,莫扎梅在自家的小院子裡用竹子搭了兩處大棚,裡面種著平菇。莫扎梅2014年起在中國專家的指導下通過菌草技術種植平菇,目前一茬平菇收獲約65公斤,能賣到2400多馬洛蒂(約合1200元人民幣),極大地改善了家裡的生活。“中國專家來之前,萊索托的平菇都是從南非進口,隻有高檔超市才有。現在越來越多萊索托普通人喜歡上了這種食物。”莫扎梅對中國專家心存感激。

  萊索托是被南非環繞的國中之國,人口220多萬,其中80%從事農業。由於農業技術水平低,糧食依然需要進口。改變農業的落后面貌,實現脫貧,是這裡的人們最為迫切的願望。

  從對技術的半信半疑,到不斷擴大種植面積

  菌草技術是由福建農林大學菌草研究所所長林佔熺發明的一項以草代木栽培食用和藥用菌的綜合性技術,2006年從中國引入萊索托。菌草不僅可以作為栽培食用菌和藥用菌的培養料,也可以用作牲畜的飼料。

  “這塊地之前種蔬菜,后來全都改種了菌草,這種草長得快,割完一茬很快又會長起來,而且牛愛吃,產奶量也比之前提高了很多。”在馬塞盧郊區的一片高地上,當地養牛戶塞繆爾指著山坡下一塊田地告訴記者。

  在剛接觸菌草時,塞繆爾有些半信半疑。起初,他要來一些草種,在試驗田種了幾畝,結果長勢喜人。奶牛特別愛吃這種飼料,塞繆爾的牛奶產量大增,利潤可觀,於是不斷擴大種植面積。在中國專家的指導下,塞繆爾還用養牛場的牛糞制作了農家肥,菌草和糧食的長勢更加喜人。

  在萊索托,不僅是家庭,一些村子的婦女還結成了菌草食用菌合作社,搞起規模化經營。馬塞盧郊區的一座大棚裡,當地婦女分工合作,收平菇、整理菌袋、澆水、稱平菇、結賬收款,工作井井有條。婦女小組組長馬姆赫特告訴記者:“2009年我們開始種平菇,現在合作社有11人,都來自附近的村子。”這個大棚有1600多個菌袋,每次能收獲二三百公斤平菇。馬姆赫特說,“起初,我們覺得這種技術雖然很好,但肯定不好學。中國專家非常耐心,毫無保留地把種植技術的每一步都教給我們。我們都學會了如何種出好看的平菇。”

  負責財務的姆本貝告訴記者,合作社每個月平均能賣出1.2萬馬洛蒂。對她們來說,這是一筆很不錯的收入。“村子裡的許多婦女也都希望加入我們的合作社。”援萊菌草技術合作項目組成員林治亭說,農戶栽培一周多時間即可採收,如果栽培10平方米菌袋,一個季度可收獲300公斤鮮蘑菇,一年的收入相當於當地國營企業員工的工資。

  不但傳授種植技術,而且注重相關人才培養

  萊索托農民生活變化的背后,是援萊農業專家的辛勤付出。項目組組長陳克華晒得黝黑的臉龐差不多和當地人一樣,50多歲的他曾轉戰厄立特裡亞和斐濟,傳授菌草種植菌菇技術,現在他又來到了萊索托。五六人的團隊住在簡陋的農村院落裡,小院門口也種著菌草,后院是蘑菇大棚。

  陳克華介紹說,中國和萊索托兩國政府2006年10月簽訂換文協議,在萊開展菌草技術合作項目,由福建農林大學負責實施。2007年底,1萬平方米的中萊菌草技術示范基地開業,實現菌草種植、加工、食用菌栽培各環節全面落地。

  陳克華說,第一期合作項目實施的時候,林佔熺所長和同事在走訪農戶時遭遇攔路持槍搶劫,汽車和財物都被搶走,至今心有余悸。“但是看到當地農民對菌草技術的熱情和支持,我們還是選擇在這裡堅守。”

  2006年至今,合作項目舉辦的各種培訓班,已經為當地培養菌草技術人才2400多人,先后選送30多名萊索托農業部官員和技術人員到中國參加菌草技術培訓班。目前,萊索托蘑菇種植戶已發展到900多戶,菌草種植戶也有30多戶。

  正在福建農林大學攻讀博士學位的馬洛塔告訴記者,希望更多萊索托人能有機會到中國深造,通過在中國學習先進技術,為萊索托的發展貢獻力量。

  萊索托大學農作物科學院院長李普托說,菌草項目讓更多萊索托農牧民走上了致富路,“我們希望進一步和中方院校加強合作研究,同時把這方面的知識融入我們的教學課程,讓更多人了解掌握這門技術”。

  近年來,菌草種植技術已推廣到全世界100多個國家,並被列為中國—聯合國和平與發展基金項目,成為落實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助力全球減貧事業的重要農業技術。

  (本報馬塞盧電) 

  制圖:張丹峰 


  《 人民日報 》( 2019年01月14日 03 版)

(責編:蔣琪、張桂貴)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