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人民扶貧頻道

河南蘭考的“蜜瓜傳奇”

張寶庫  陳振凱  王  宇  韓維正
2019年01月10日08:19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海外版
小字號

 

  河南蘭考縣一位農民在塑料大棚中採摘蘭考蜜瓜。
  新華社記者 馮大鵬攝

  河南蘭考是神州名縣。

  我們到蘭考採訪,深感當地干部群眾,渾身上下都憋著一股勁,干起活來腳踩風火輪,“要是干不好,對不住習近平總書記的關心。”

  蘭考人都記得,2009年到2014年,習近平三赴蘭考,鼓勵當地干部群眾學習焦裕祿精神,早日脫貧致富奔小康。2017年3月27日,蘭考宣布脫貧。

  蘭考脫貧,“蘭考蜜瓜”是功臣,它的傳奇故事值得一說。開封市委常委、蘭考縣委書記蔡鬆濤,曾在中共十九大“黨代表通道”上,用葡萄架鄉杜寨村的蜜瓜種植,濃縮蘭考的脫貧經驗。

  

  一

  葡萄架鄉並不盛產葡萄。這個鄉有故事。

  聽老人講,100多年前,一戶姓洪的人家在官道旁搭起了簡易的葡萄架,擺攤賣茶水。天長日久,每當過往客商、行人碰到一起,就會說:“到葡萄架底下再歇。”慢慢地,葡萄架就成了村、鄉的名字。

  這裡地處黃河故道,土地鹽鹼度高。葡萄架鄉杜寨村人介紹,如果向下挖40-60米,水就又澀又咸,用這水澆灌庄稼,澆一片死一片。一直以來,這塊土地上能種植的作物主要就是低產的玉米和小麥。

  戶均五畝地,靠每畝年收入六七百元左右的玉米和小麥,脫貧根本沒指望。村裡人想過很多辦法,養過牛、種過菊花,但都沒成功。

  對於土地上的劣勢,杜寨村人不是沒有抱怨過,但歷史總是充滿了辯証法。2016年1月,河南省農科院園藝所常高正副研究員團隊,以新疆哈密瓜為種源,成功培育出了新品種蜜瓜——玉蘭香。經過走訪調研和土壤檢測,專家認定:蘭考縣葡萄架鄉杜寨村的弱鹼性沙土,特別適合蜜瓜生產。

  原先土壤上的短處,如今反倒成了優勢。“荒涼也可以逆襲”,杜寨村迎來了轉折。

  玉蘭香蜜瓜一年能收春秋兩季,專家建議“兩瓜一菜”,即早春蜜瓜+秋延蜜瓜+越冬蔬菜的種植模式,最大限度利用土地。

  市場銷售上,冬春茬蜜瓜5月底6月初上市,同一時期,新疆哈密瓜還沒成熟,海南蜜瓜已銷售完畢,正是蘭考蜜瓜上市黃金時期﹔秋茬蜜瓜9月底10月初上市,臨近雙節,正是銷售旺季……

  藍圖畫好,接下來就是擼起袖子加油干了。

  恰恰這個時候,鄉親們卻又踟躕不前,互相觀望。一聽說要推平田地蓋瓜棚,沒有一個人響應。畢竟,嘗試新事物總是有風險的,多年的貧困讓鄉親們輸不起、賠不起了。

  退縮的人群中,一個人站了出來。

  是杜寨村村支書李永健。

  二

  39歲的李永健,目光炯炯,皮膚黝黑。

  見我們來採訪,他忙拎出一把銀色瓜刀,扯了張報紙,現切了一個蜜瓜,讓先嘗嘗再說。

  他擔任杜寨村村支書已有八個年頭。之前也在外打工,做過糧油買賣,做過小包工頭,“基本上啥臟活兒苦活兒累活兒都干過”。

  2016年,杜寨村決定是否引進蜜瓜種植的關鍵時刻,李永健決定帶頭。隻有干出點看得見摸得著的效益來,才能打消鄉親們的疑慮。

  當年2月,杜寨村村委、駐村扶貧工作隊集資1500元,在當時的老村室院牆后頭,開辟了第一塊試驗田。李永健和村裡一個貧困戶,各搭起一個不到一畝地的瓜棚,共同成為全蘭考蜜瓜種植“第一人”。為鼓勵這個貧困戶,村裡還單獨給他發7000元到戶增收資金、免費送果苗,保証他不賠錢。

  剛下種的時候,很多人觀望,也有人說肯定失敗,鹽鹼地咋可能長出蜜瓜?

  意想不到的是,瓜苗長勢喜人,很快就結了果。兩個多月過去,成熟的蜜瓜水分大、口感甜,產量也高。當時蘭考還沒別的地方種蜜瓜,因此不愁銷路,賣完瓜一算賬,每棚收入達6200元。

  相比小麥、玉米,種蜜瓜收入翻了十倍。一年能種兩季瓜,意味著每年每畝地光賣瓜就能賺1萬多元。這絕對是振奮人心的好消息。

  見了效益,鄉親們信心足了。李永健當機立斷,要村委班子抓住時機推廣,黨員干部帶頭。“不種瓜的,不讓他當村干部”,李永健玩笑說。

  當年6月底,杜寨村新建了45個棚。杜寨村干部群眾自發的脫貧努力,引起了縣裡重視。縣裡提供了財政金融支持,凡是建設蜜瓜大棚,每畝地提供5000多元的設施農業獎補資金,大棚的保險費用也都由政府承擔﹔又通過合作社提供貸款100萬元,2016年底幫村民建起160多個瓜棚。2017年,蘭考縣有了第一個國家農產品地理標志產品——“蘭考蜜瓜”,當年又申報了綠色食品認証。

  縣委領導主動幫忙找銷路。李永健回憶說,2016年10月份,蘭考縣委書記蔡鬆濤帶著他去了趟北京,在那裡與北京新發地果蔬批發市場進行對接。作為對蘭考的幫扶,新發地免費批給了兩間門面房,對蘭考農產品進行展銷。就在那裡,李永健成功對接了幾個大客戶。

  2017年10月,蔡鬆濤在十九大“黨代表通道”中,對蘭考蜜瓜的一番熱情推介,更是讓蘭考蜜瓜在中外記者和全世界觀眾面前,著著實實地“火”了一把。

  截至2018年9月,杜寨村瓜棚數量已達475個。好的大棚春秋兩季能收獲蜜瓜1.3萬斤,每斤能賣2.5元。

  三

  今年34歲的張靜是蘭考縣水利局施工隊黨支部書記,她的另一身份是杜寨村穩定脫貧奔小康工作隊隊長。

  2017年3月,蘭考縣率先脫貧摘帽后,開展了“支部連支部,快速奔小康”活動,張靜此時下鄉履職。

  日常工作中,張靜和李永健是一對好搭檔。李永健講蜜瓜種植,她講脫貧政策,珠聯璧合,心有靈犀。

  剛下村的時候,張靜還是個面容白皙、小麥韭菜分不清的城裡姑娘,如今已成為種瓜能手。她帶我們走進自己的大棚,摘了幾個瓜,笑著問:“我這瓜長得好吧?”

  “必須要給老百姓做好示范,否則在村裡當隊長、當第一書記,天天吆喝發展產業,老百姓會問,你咋不干呢?我們得帶頭干,大家才跟著干。”張靜的話,正應了蘭考廣為流傳的一段話:領導領著干,干部搶著干,群眾跟著干。

  駐村干部也種瓜,故事中還套著故事。

  一年半前,常高正來到村裡,想改進蜜瓜播種技術,推行干籽直播。杜寨村從沒用過這種“點籽法”,都是育好了苗移栽。“點籽法的最大好處是降低成本。一棵苗要六七角錢,點籽隻需要二三角錢。一個棚原先育苗成本1400元到1500元,用了點籽法,成本能降低一大半。”

  村裡人並不願意貿然更新技術,萬一賠了咋辦?張靜說:“那我試試吧?”常高正笑著說:“你試試也中,既然來了,就給老百姓帶個頭兒、辦點事兒。”

  就這樣,張靜搭了人生中第一個瓜棚。

  那一季產量並不高,但瓜的紋路美,品相好,點籽法讓瓜的根系長得更好。隨著產量逐漸提高,張靜的試驗成功了。村裡開始逐步推廣點籽法。李永健補充說,2019年,村裡的瓜棚將全部用點籽法。

  大膽闖、大膽試,勇於探索,就有效果。這對張靜觸動很大。

  “上一任扶貧工作隊干得很好。我來了以后就想,自己該咋干呢?”張靜最后定了一個目標,就是繼續幫村裡優化產業結構,調整產業發展模式。

  張靜種了3個大棚,專門用來搞實驗。讓村民普遍種的,都是成熟品種。村民不會種、不敢種的,先在她這兒試種。每次試驗新品種都有風險,不是每次都成功。對張靜來說,成功了就把新品種向村裡推廣,失敗了就自己承擔風險。“雖然我沒掙錢,但村 民們以后能得到更大的實惠。”

  原先村裡的蜜瓜品種隻有三四個,如今差不多有20個。

  四

  由於抓得早,杜寨村的蜜瓜產業開始向上下游延伸。

  不僅自己種瓜、賣瓜,杜寨村還向外輸出技術。村裡成立了大棚施工隊、技術團隊,專門去別村給人建大棚、指導種植。

  張靜說,去年到別村建大棚,光施工費收入就達200萬元。

  “下一步該考慮深加工了。”剛說完,李永健就在採訪間隙接了一個電話。電話那頭是一家食品公司老總,專程與李永健洽談回收三級瓜進行深加工事宜。

  “瓜也分級別。一級瓜出省,二級瓜出市。剩下一些不好看、不好賣的三級瓜,就深加工成蜜瓜干、蜜瓜罐頭、蜜瓜醋,也能換成錢。大伙的汗水和辛苦可不敢白白地爛在棚裡、扔地上。”張靜說。

  如今蘭考蜜瓜遠銷北京、深圳、蘇州、嘉興、杭州和廣州。2017年開始,通過上海一家外貿公司還出口到新加坡。

  對杜寨村人來說,種植蜜瓜不僅改善了大伙兒的經濟狀況,也豐富了人們的職業選擇,提高了生活質量。

  32歲的李好忠有些腼腆。他以前在外打工,“在上海待過6年,全國各地基本都跑過”,主要在高鐵站做焊工,前幾年回鄉當起了瓜農。現在他有了一個新職業:“蜜瓜銷售經紀人”。

  李好忠回憶說,起初蜜瓜種出來得自己找銷路,自己的瓜銷完了,順便幫其他農戶聯絡銷路。后來需要幫忙聯絡的人越來越多,自己漸漸就顧不上干活兒了,成了專職的蜜瓜銷售經紀人。

  現在的李好忠一個月差不多能掙五六千元。雖然不如在外打工掙得多,但他覺得現在離家近了,開銷少了,也不那麼辛苦,還能幫家鄉發展,自己心裡美了,也踏實了。

  “種過瓜,就知道種瓜的辛苦。夏天在高溫的瓜棚裡干活兒,一身汗都濕透了。”李好忠說,所以他要在客商與農戶之間兩邊說好,盡量把價錢定得高些,千萬別虧待了瓜農。

  杜寨村形成了蜜瓜產業園區,村民們有能力發展產業的發展產業,沒能力發展產業的在園區就業。“哪怕自己不搭棚種蜜瓜,幫人在瓜棚裡干活,也是可以掙錢的。”每年農忙的時候,杜寨村用工量都在200人以上,自己村人手根本不夠用,還要去其他村招人。外村人知道產業園發展得好,也會主動找上門來打工。

  富足改變鄉風。得益於蜜瓜,杜寨村變化很大。

  李永健感慨地說,杜寨以前是貧困村,種蜜瓜短短幾年就脫了貧,如今正在奔小康的路上。大家干勁兒越來越足,風氣也為之一變。

  “以前村民沒活干,天天打麻將。現在基本上沒人打麻將了,因為沒空打了。”李永健笑道。

(責編:蔣琪、張桂貴)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