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產業當家,青山變金山

2018年12月25日08:27  來源:安徽日報
 
原標題:安徽:產業當家,青山變金山

   地處大別山區腹地的潛山市,有著悠久的革命歷史,這裡曾誕生安慶地區首個農村黨組織,這裡也曾留下劉鄧大軍戰斗過的印記。近年來,潛山市在引導貧困群眾發展旅游、電商等特色優勢產業的同時,建立扶貧驛站,為部分沒有能力發展產業的群眾提供就業機會,進一步拓寬了群眾脫貧路徑。

  盤活資源,好風景“淌金”

  12月1日上午,在梅城鎮潘鋪村的潘鋪生態農庄內,62歲貧困戶李成送正在給果樹整地。“每天從家來農庄上班,走路十來分鐘就到了,方便得很!事情又不重。 ”看到剛剛到賬的短信,老李樂呵呵地告訴記者,上個月他的工資就超過了2000元。

  過去,靠自己耕作6畝田地,老李一年隻能收入5000多塊,加上妻子治病開支大,全家隻能剛剛填飽肚子。如今,僅僅是將家裡的土地流轉給農庄,老李家每年就有3600元的收入,加上務工工資,去年賺了3萬多元的老李順利摘掉了“貧困帽”。

  距離天柱山不過10余公裡,集採摘、垂釣、觀景、餐飲等為一體的潘鋪生態農庄依托良好的旅游資源,近年來規模不斷擴大。 “農庄的面積不斷擴大、觀光項目不斷增多離不開政府的支持,去年我們農庄就獲得了40余萬元的政策獎補資金,大大增強了發展的信心。 ”潘鋪生態農庄負責人朱先紅介紹說,隨著旅游業的發展勢頭越來越旺,農庄去年游客接待量達到約10萬人次。目前潘鋪生態農庄帶動了24戶貧困戶長期在此就業,人均年增收2萬余元。

  “潘鋪生態農庄還只是我市開展旅游扶貧的一個縮影。立足每個鄉村不同的資源稟賦、文化特色、交通區位,近年來我市全力打造各具特色的鄉村旅游新業態,並以此為契機引導貧困戶就業、創業。 ”潛山市扶貧辦副主任江林介紹,在水吼鎮馬潭村,依托自然生態環境和豐富的水資源,該村開展白馬潭漂流項目,發展鄉村旅游接待戶20余戶(其中貧困戶6戶),並吸納百余名貧困人口擔任筏工、景區講解員等工作。而在以生產“古陶”聞名的痘姆鄉,則將陶瓷制作技藝等“非遺”文化融入旅游空間,發展集特色展示、農業觀光、陶藝體驗、生態休閑於一體的鄉村旅游,吸納貧困戶就近就業。截至今年10月,潛山市旅游總收入達75億元,旅游產業扶貧帶動近3000戶貧困戶增收。

  電商進村,山貨變山珍

  一邊陳列著琳琅滿目的農家土特產,一邊堆放著整齊的待發包裹,11月30日下午記者走進潛山市黃鋪鎮雲峰村電商服務站時,負責人朱慶峰正忙著將村民們送來的各類農產品打包。水萩粑、竹筍干、土雞蛋……下午5點,老朱開著小貨車把這些新鮮農土特產送到鎮裡的快遞站。 “今天又發了30多單,逢年過節的時候這個數字都得翻倍,基本上都不愁銷。 ”老朱樂呵呵地說。

  2015年7月,朱慶峰成為村級電商服務站合伙人,依托線上、線下一體化運營平台,朱慶峰嘗試著把自家養殖場的土雞、土雞蛋放上網銷售,很快一銷而空。看到良好的市場發展前景,適逢脫貧攻堅工作的展開,同時擔任村干部的朱慶峰嘗試著帶領貧困戶走土雞養殖、網上銷售的路子。為了解決貧困戶的后顧之憂,老朱以包雞苗、包技術、包銷售的方式鼓勵貧困戶跟著自己一起干。

  目前,雲峰村已有18戶貧困戶在朱慶峰的帶動下發展起了土雞養殖,也是電商服務站最穩定的供貨方,張灣組貧困戶王金結就是其中一戶。“今年養了500隻土雞,光是賣雞蛋和雞就賺了2萬多塊。效益這麼好,離不開電商的‘幫忙’! ”王金結給記者算了筆賬,一隻土雞蛋拿到本地市場賣,隻能賣個七八毛錢,而通過電商平台銷售,一隻價格可達1.2元左右,價格提高不說,還不費人力、渠道穩定。靠著養雞,去年王金結不僅順利脫了貧,還被評為黃鋪鎮的“脫貧之星”。

  2016年以來,潛山市連續3年在推動電子商務發展政策中設立電商扶貧項目,對貧困戶開網店、電商扶貧培訓、貧困村組建電子商務公司、電商企業安排就業等方面給予資金獎補,以政策引領產業發展,促進貧困人員增收。截至今年10月,潛山市組織電商企業、電商服務站點通過發展種養業、就業用工、代銷代購等,帶動貧困戶1421戶、4875人增收。

  開通驛站,“家門口”就業

  從潛山市區出發,沿著蜿蜒的山路驅車約1個半小時,方能到塔畈鄉西河村。西河村山高嶺大,交通不便,群眾發展產業的難度很大。2014年全村的貧困發生率為34.6%,是潛山市8個深度貧困村之一。

  11月30日,記者趕到這裡時,駐村的扶貧工作隊隊長陳儉正在王屋組貧困戶彭五梅家走訪。彭五梅的丈夫已經去世,女兒患有罕見的肝豆病,長期需要人照顧,家庭貧困。 “多虧了陳隊長,今年我在家門口上起了班,如今每個月有了固定的收入,我這脫貧的信心也更足了! ”彭五梅提到的“家門口上班”地點,正是今年在駐村扶貧工作隊的爭取下,村裡不久前新建的就業扶貧車間。做雨具加工每月可獲得近2000元的收入,還能兼顧照料家裡,彭五梅很知足。如今在西河村,和彭五梅一樣,在扶貧車間務工的貧困戶有近20人。

  “20分鐘就業圈讓一部分沒有能力發展產業的群眾有一個穩定就業的機會。預計今年底,全村貧困發生率可降至1.58%,擬於今年村出列。 ”陳儉高興地說。

  “有了就業扶貧驛站,我可以領料回家做鞋,每月做鞋500多雙、掙1200元貼補家用,一邊照顧丈夫、一邊掙錢養家,真的挺好! ”余井鎮黃嶺村貧困婦女吳金香告訴記者,丈夫患有腸癌,腰間時刻懸挂著引流袋,需要她片刻不離地貼身照顧,就業扶貧驛站給這個貧困的家庭帶來了希望。通過就業扶貧驛站,本村及鄰村的留守婦女編織手工鞋,從最初單一的毛線鞋發展到寶寶鞋、虎頭鞋、千層底等多個品種,帶動了23名貧困婦女就業,創收80余萬元。

  一人就業讓一家脫貧。近年來,潛山市堅持“圍繞產業、一村一品、因地制宜”原則,已建設就業扶貧驛站20個,認定就業扶貧基地60家、居家就業扶貧基地324家,讓貧困群眾在“家門口”實現就業。“實現貧困人口如期脫貧、穩定脫貧,關鍵在穩就業,根本在強產業。 ”江林告訴記者,圍繞“兩不愁三保障”,潛山市綜合運用產業、就業、旅游、教育、健康、光伏、電商和易地搬遷等多種舉措,全力確保今年完成2.4萬人脫貧、30個貧困村出列的年度減貧目標,努力實現高質量脫貧摘帽。

  ·記者手記·

  地處大別山連片貧困區,潛山市也存在產品走不出、產業發展難的問題。既要靠山吃山,又要避免走犧牲環境、簡單變賣資源、最后“坐吃山空”的老路。潛山市在完善基礎設施的同時,不斷尋找比較優勢,通過規范引領和政策、資金杠杆培育特色產業,幫助貧困群眾走上了一條既保有綠水青山又能創業、就業,實現穩定增收的脫貧之路。

(責編:蔣琪、張桂貴)